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还原核电真面目 让公众触摸真实的核电

2012-08-15 09:18来源:中国能源报关键词:核电站核能核反应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核电站怎样防海啸?”“核反应堆周边为什么寸草不生?”“核电站操纵员培养真要四五年?”“核电站排出的冷却水有辐射吗?”近日,32名微博网友带着问题走进了大亚湾核电基地,而他们的疑惑也得到了核电站专业人员的解答。

通过微博召集、组织公众走进核电站,建立多种交流渠道让公众了解核电站,中广核所采取的方式值得肯定。而这种方式和思路带给核电行业的启示则在于,如何积极主动地搭建与公众沟通的平台、如何尝试新方式并有效地开展核安全理念传播,逐渐消除公众的核恐惧心理,还原真实安全的核电给公众。

人类与核能,起初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而随着人类对核能的开发、掌握及驾驭,核能的巨大潜力和价值被挖掘出来,同时也成为社会发展所能选择的清洁能源之一。而在当下的中国,核能作为新能源战略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是在能源结构调整、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历史上发生的三次核事故,给核能的和平利用蒙上了一副可怕的面具,而面具后面那个真实的面孔,在公众看来,就像看不见摸不到的神秘的影子。面对抢盐风波、面对众多质疑,核电要迈过公众接受这一关显得艰难。无论技术改进达到多高标准、安全防护做到多精细、事故发生率降到多低、核电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核电站如何有效规避风险……从核电起步到如今我国在建规模已处世界第一,这些关于核电的概念无论通过什么方式,都没能充分、足够地进入老百姓的生活,科普活动没能成规模,影响到的人群有限,发挥的作用也自然有限。

也正是这样长期的封闭、长期地远离公众视野,使公众有了谈“核”色变的反应和恐慌惧怕的刻板印象。

但是,核电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公众的信任与支持,离不开健康理性的舆论环境,而如何改变公众对核电的刻板印象,除了不断提升核电自身的安全可靠性,保持良好的安全运行,最关键的就是在此基础上,实实在在去地拉近核电与公众的距离,让公众了解核电、认知核电风险并能有效参与风险的规避。

首先,尝试新传播方式,还原核电真面目。本文开篇提到中广核通过微博组织小部分网友去大亚湾核电基地参观交流,是想肯定这种探索新传播载体进行互动的尝试。

传播学理论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减少与消除,而在大众传播中,越是不确定性的东西,越是个体心理的软肋,也越是有被传播的需要。很多公共话题的传播证明,类似微博、论坛等平台能收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因为公众可能不会关注一个企业的官方网站,但出于对核电这个话题的关注,动动手指便会成为企业微博的粉丝。而接下来,每一个粉丝会转载他所关心的话题,话题不断被转载和评论的过程便造就了一个话语场,其中懂核电或者不懂核电的都有参与权和发言权,而越了解真相的发言越是具有可信度而被传播。参与过话题互动的成员,又可能成为信息源,通过其他传播方式向更多的人传达最接近真相的信息。

核恐惧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社会心理,传播者应该不断尝试和探索,针对人群的差异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或通过意见领袖、或通过人际、或通过组织进行传播行为,并且将传播作为一种常态。如此,公众的接受性才会有所改观。

此外,风险概念的传播至关重要。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风险也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自然具有的一面,人类社会更是伴随着各种趋利避害而创造出多种文明成果。

相应地,核电也没有绝对的安全,安全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我们必须客观对待和理性认知其可能带来的风险。正如业内专家所言,没有绝对安全的能源,人类要在学会享受能源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学会理解和承受相应的风险。

公众对风险的认知至关重要。核电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在告知公众核电技术先进、业绩稳定的同时,还应该告知风险的存在以及如何有效应对风险。因为认知风险的主要目的在于,培育公众的核安全意识,让他们知道风险的可知可控,即便出了问题,也能采取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扬长避短,尽力发挥长处并能规避风险,让公众知道核电是清洁、安全的能源,知道如何应对风险,而不是因噎废食,核电对人类社会的价值才能更好实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站查看更多>核能查看更多>核反应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