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综合正文

揭开核电神秘面纱

2012-08-20 09:56来源:科技日报关键词:秦山核电中国核电核电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丈夫在秦山核电基地工作了近20年,今天夏女士带着7岁的儿子第一次走进了秦山核电基地的二厂培训楼。“我第一次近距离观看模型和模拟机室,之前只是在基地外远远看过水泥外壳的建筑。”

核电落户浙江海盐已有30周年,中核集团今天邀请近百人参加秦山核电基地开放日活动,其中包括15个核电与海盐当地原居民联姻的家庭,夏女士一家是其中之一。

早上9点,5辆大巴车从海盐县城三厂生活区出发,十来分钟后,我们进入了基地,映入眼帘的是绿草鲜花环抱的办公楼,整洁的厂房,错落有致的各种设施。

秦山核电基地被誉为“中国核电的摇篮”,我国大陆核电从这里起步。目前基地共有7台运行机组,装机容量430万千瓦,2014年两台100千瓦的核电机组建成后,总装机容量将达到630万千瓦。

相比起略显专业的机组模型介绍,普通公众特别孩子们对核安全科普展板上的内容最感兴趣。

“小朋友知道哪些东西有辐射?”讲解员将问题一抛出,小朋友抢着回答:电脑、电视机……

“大家都回答得非常好。”讲解员继而解释,大家每时每刻都会受到各种射线的照射,吃的食物、住的房屋、天空大地、山川草木,核电站也有辐射,不过一年剂量不到0.001毫希,“这基本等于抽一支香烟”。这是秦山核电基地10公里范围内13座监测站的监测数据。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海盐百姓更关心,身边的这座核电站与福岛核电站有什么不同?

讲解员解释说,秦山核电基地所处位置不具备发生大海啸的条件:杭州湾区域没有大的地质断裂带,不会出现地壳大范围的垂直升降;海水深度约为50—100米,不具备发生大海啸的1000米以上的水深条件。

万一发生地震和海啸叠加的情况,秦山会出现那样严重的后果吗?有人打破砂锅问到底。

中核运行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志勇说,为了防止放射性物质的泄漏,核电站设置了四道安全屏障:核裂变产生的放射性物质98%以上滞留在小指头大小的二氧化铀芯块中;燃料芯块叠装在锆合金管中,管子密封后组成燃料元件棒,它能把核燃料裂变产生的放射性物资密封住,防止其进入一回路水中;由核燃料组构成的堆芯密闭在壁厚20厘米的钢质压力容器内,压力容器和整个一回路都是耐高压的,放射性物资不会漏到反应堆厂房中;最后一道屏障是反应堆厂房(安全壳),这也是核电站最明显的标志一个高大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壁厚约1米,内表面加有6毫米厚的钢衬,一回路的设备都安装在这里,安全壳能承受龙卷风、地震等自然灾害。

但刘志勇说,秦山基地如何应对洪水、台风和最大天文潮等因素的组合或叠加的情况,福岛核事故后,秦山核电站对此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

汽车进入秦山三期厂区时,刘志勇特意登上记者所在大巴,当起了导游。“汽车行驶在8.5米高的海堤上,现在海堤的外挡浪墙要增加到1.2米,此外要修建高达2.5米的内挡浪墙。”

“这将远远高于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刘志勇说,核电人在总结福岛核事故时认为,事故不是技术问题,是标准问题。尽管我国核电建设起步晚,但设计标准起点高。

福岛核事故后,秦山核电基地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增设安全壳非能动消氢系统,防止反应堆厂房内氢气爆炸;建设秦山地区应急指挥中心,完善和提高应急能力;加强秦山地区地震等强自然灾害研究和分析等。

“从日本福岛核事故中,我们也认识到信息公开和公众宣传的重要性。”刘志勇说,希望通过公众开放日等活动,揭开核电的神秘面纱。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秦山核电查看更多>中国核电查看更多>核电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