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企业正文

走进秦山核电:从“国之光荣”到新时代核电领跑者

2024-07-24 09:12来源:中核集团作者:邢泓琳关键词:秦山核电核电核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伴随着空中广播传来“当前地面温度39度……”的声音,飞机缓缓降落杭州,一出舱门便深切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热情”。而此行的目的地,是距离杭州八十多公里的秦山核电,这也是本次“大国底气从核来·重走核工业路”媒体行第三条线路从“两弹一艇”到“核能综合利用”的最后一站。

秦山核电,不仅是中国核电事业的摇篮,更是民族工业自强不息的象征。这座屹立于东海之滨的能源巨擘,自1985年3月20日中国大陆首台核电机组在这片热土上正式开工建设以来,便承载着无数核电人的梦想与汗水,缓缓铺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核电发展画卷。

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

在中国核电科技馆的墙上,一块石英钟端正地挂着,它外表四方、边长两尺,以深棕色的木框镶嵌,看上去颇具年代感。在馆内略显昏黄的灯光下,一束光打在时针和分针上,指针定格在0时15分。它记录着三十余年前的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30万千瓦核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的历史性瞬间。那一刻,中国核电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迈出了从无到有的重要一步。

随着媒体团的脚步,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了中国核电发展的一个个重要节点。

1970年,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提出了建设核电站的构想。1982年,我国郑重宣布建设秦山核电的决定,从此,秦山核电人肩负起了振兴民族工业的重任。他们凭借着坚忍不拔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使中国核电事业实现了“零的突破”。随着技术的不断积累和创新,秦山核电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从秦一厂到秦二厂、秦三厂,再到方家山,秦山核电人一步步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核电发展之路,为全球的核电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

“秦山核电作为中国核电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秉持‘责任、安全、创新、协同’的核心价值观,为国家能源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国底气正是源自这份对核安全的坚守,对核技术的构建、对核能综合利用的探索以及核工业人对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在座谈会上,秦山核电党委副书记吴炳泉向媒体团详细介绍了秦山核电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他接着说道,“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通过各位媒体记者的笔触,将秦山核电在安全发电、核能供暖、同位素生产以及地企融合等方面的好故事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的人了解核电、认识核电,共同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接下来的媒体交流环节,科技日报记者张盖伦、微博大V姜平、知乎答主汤维分别聚焦秦山核电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核电的安全性、核能综合利用、同位素生产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吴炳泉以及中共海盐县委宣传部、海盐县经信局领导和秦山核电专家进行了一一作答。

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为中国核电的“红色根脉”和“红船”,秦山核电不仅见证了新中国核电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历程,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代代核电人砥砺前行,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巍峨耸立的九台机组,总装机容量高达666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20亿千瓦时,犹如一座座灯塔,照亮了中国核电自主发展的道路。

“从这里就能看到秦山核电三期。”媒体团在烈日灼灼之下来到观景平台,眺望不远处的秦山核电三期,在被眼前的工业建筑震撼的同时,也对这个工程的建设者和守护者产生了好奇。

中国日报记者戚毅超随机采访了秦山核电党群工作处(党委宣传部)负责人,“请问您为什么来秦山核电工作?这里安全吗?您的家人支持您的工作吗?”。

“实际上当初是因为好奇,我所学的专业正好符合要求,在看到招聘的时候就报名面试入职工作了,来之后了解到核电是清洁能源,现在看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能源。”相关负责人回答道。

“刚开始,家里人确实会有一些担忧,毕竟大家对核电都不太了解。但是,从事核电工作后,了解到秦山核电从设计、建造到运行,都严格遵循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每一台机组都能安全稳定运行,多年的运行业绩能证明核电是安全的,所以家人和朋友都持支持的态度。”

正如采访中说到的,秦山核电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成为清洁能源的重要支柱。秦山核电已安全运行超160堆·年,累计发电超8200亿千瓦时,等效减排二氧化碳7.5亿吨,相当于植树造林512个西湖景区。

在追求自主创新、绿色发展的同时,秦山核电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其中,秦山核电与巴基斯坦的合作尤为引人注目,不仅参与建设了该国的恰希玛核电站,还在华龙一号海外机组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秦山核电还与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等国际组织保持密切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技术分享。秦山核电的安全运行水平和性能指标,近四年30台次机组WANO综合指数满分,2023年九台机组平均能力因子96.8%位列全球6台机组及以上核电基地第一,2023年安全发电超过555亿千瓦时位列全国核电基地第一,运行业绩居世界第一方阵,展示了中国核电的国际竞争力。

作为我国核电事业的摇篮,秦山核电始终秉持“自主创新、融合发展”的理念,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核能产业高质量发展。03

以人民为中心 与海盐共成长

抬头仰望,亮到发光的供暖管道连接电厂内外,让媒体团充满好奇的浙江海盐核能供热示范项目展现在眼前。秦山核电通过自主设计制定了全球首座全模块化核能供热首站建造方案,利用核电基地机组剩余热功率,通过先进的热力传输技术,将温暖送至海盐县的居民小区、公建设施及工业园区。

秦山核电核能供热项目的成功实施,让海盐这座美丽小城成为了南方首个实现核能集中供暖的地区,居民们也终于迎来了有暖气的冬天。据了解,海盐地区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进行供暖,项目已实现城区3个居民小区稳定可靠安全供暖,海盐县老年公寓、核电科技馆等也已实现核能供暖。

在核能供热项目温暖人心的同时,秦山核电在同位素生产领域也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2024年4月20日13时48分12秒,随着一声令下,碳-14靶件从秦山核电重水堆机组中成功抽出,这是我国首次利用核电商用堆批量生产碳-14同位素,从此彻底破解了国内碳-14同位素依赖进口的难题,实现碳-14供应全面国产化。

这是中核集团践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坚持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我国核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基于秦山核电在同位素生产领域的优势,海盐县人民政府联合秦山核电积极打造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园,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将更多的核技术应用和同位素产业带到海盐。

从秦山核电选址海盐起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秦山核电与海盐县携手并肩,书写了一段企地融合的佳话。

为了支持秦山核电的建设与发展,海盐县相继成立了多个专项办公室。2019年,核电产业发展服务局的成立更是将这份支持推向了新的高度,为核电及关联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卡脖子”难题,秦山核电迎难而上,创造性地编写出我国大陆首座核电站的调试大纲,实现了首次核燃料装料等六个“一次成功”的壮举。同时,秦山核电专家服务团和核电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让秦山核电的2000多位中高级技术人员得以就近服务当地企业,推动了科技研发的深入开展。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秦山核电与海盐县始终不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依托核能绿色低碳的优势,双方共同建设了全国首个零碳未来城(园区),致力于打造核能发电、集中供热、供汽制冷等零碳能源平台。该平台不仅吸引了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入驻,更为海盐县的绿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秦山核电累计投资850亿元,缴纳税费约538亿元,带动发展核电关联企业超110家,年产值超320亿元,吸纳就业超2万人……回望过去的发展历程,秦山核电与海盐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企地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与周边社区深入开展结对共建,也是企地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此次重走核工业路活动接近尾声时,媒体团参观了嘉兴市海盐县北团村,这个位于秦山街道的小村庄,道路整洁、绿树环绕、庭院错落……处处展现出新活力、新气象、新面貌。

“秦山核电食堂的蔬菜一部分来自这里,农民种植的蔬菜由秦山核电统一收购,一方面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一方面在遇到自然灾害,蔬菜滞销的情况时,解决民众的困难。”北团村村干部边走边说。

这里的历史展览馆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向游客展示着制盐这一古老工艺的魅力;竹编文创店中毛竹成了主角,通过村民们一双双巧手,让它变成了精美的竹编艺术品;村庄的党群服务中心是村民们聚会和交流的重要场所,不仅承载着村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更是文化传播与创新的阵地。媒体团还惊喜地发现,这里开设了一家颇具特色的咖啡馆和书店,为宁静的乡村增添了几分现代气息。

这些点滴生动展现了秦山核电与地方百姓之间深度融合、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在金银滩草原的广袤与九〇九基地的深邃间,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追寻着那些为核事业奠基的先辈们的光辉足迹。从历史的尘埃中走来,每一步都镌刻着前辈们不屈不挠的探索与奉献,从高寒缺氧的高原反应,到江南湿热的挑战,再到秦山核电烈日下的坚守,我们亲身体验的,仅是先辈们数十载如一日艰辛历程的冰山一角。

这份经历,让媒体团深刻体会到核工业发展的不易,它不仅仅是技术的攀登,更是意志与信念的磨砺。先辈们用青春乃至生命,在那片被赋予特殊使命的土地上默默耕耘,为祖国核事业的崛起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石,他们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亮着后来者的道路。

从“两弹一艇”的辉煌成就,到核能综合利用的广阔天地,中核人正沿着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稳步前行。记者的笔触虽轻,却试图勾勒出核工业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记录下那些不为人知的奋斗与牺牲。

“大国底气从核来·重走核工业路”媒体行第三条线路缓缓落幕,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展望。下一条线路又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我们满怀期待!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