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报道正文

信息化助力“大检修”业务

2012-12-04 09:51来源:国家电网报(张继月)关键词:生产管理系统吉林公司检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多方联动 远程诊断

“这套生产管理系统,不仅能自动评价设备,还能对我们一线员工检修作业起到指导作用!”11月23日,当提到生产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吉林延边220千伏敦化变电站站长王爱军感触颇深。

王爱军从电脑中调出了今年10月24日巡检人员在巡视中发现的一处设备缺陷记录。那天8时42分,运行值班长孔祥桥发现了一处散热风扇声音异常;9时45分,王爱军在生产管理系统电源模块中录入缺陷相关信息,系统评价开始启动;9时55分,6千米外的延边供电公司检修公司变电运维二班的李圣云根据缺陷描述进行审核;10时50分,120千米以外的延边供电公司检修公司员工吕宁根据缺陷评价制定了检修计划。经过诊断,这属于一般缺陷,延边供电公司将其列入检修计划中,并于11月21日实施了消缺处理。

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于2009年8月1日在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上线试运行,当年12月12日顺利通过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验收。2010年7月1日,系统全面实现单轨运行。经过为期两年的深化应用,吉林公司以电网设备评价和数据分析为抓手,信息化辅助工具为“大检修”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

人机结合 全程管控

“生产管理系统就像是一根绳子,纵向将公司总部、网省公司、地市公司紧密‘串’在一起,横向将输、配、变三大专业‘连’在一起,它涵盖了设备、计划、运行、修试等电力生产全过程。”吉林公司运维检修部专责梁义明说,“同时,它又是一个数据共享平台,各级人员都可以查询到对应信息,真正实现信息共享。系统会根据数据给出客观评价,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对设备进行综合‘会诊’,并制定检修策略。”

吉林公司生产管理系统单轨运行以来,该公司努力将系统应用与实际生产工作相融合,结合自身生产情况,对系统中的组织机构、角色权限、业务流程、系统功能等开展适应性调整。截至2012年10月末,该公司共调整组织机构1356个,人员权限3043个,业务数据300多万条。

“以前没有生产管理系统的时候,评价设备缺陷、制定检修计划完全依赖人。现在,生产管理系统让数据从下至上顺畅流转,工作人员也必须在系统规定时间内完成消缺。这不仅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而且大大节约了时间,提升了工作效率。”通化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王超在谈到生产管理系统发挥的作用时这样说。

2010年至2012年,吉林公司利用生产管理系统已对66千伏及以上变压器等变电设备开展定期评价近8万台次,开展线路及电缆定期评价1984条次。根据评价结果,该公司对电网设备进行状态“问诊”、“开方”,发现并及时处理异常、严重状态变电设备4164台次,为所辖设备状态全过程、全寿命周期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产管理系统查看更多>吉林公司查看更多>检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