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环境经济政策如何实现突破?

2013-06-26 08:59来源:中国环境报关键词:环境经济绿色信贷节能减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适应生态文明理念要求的“硬约束”,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人的行为,实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环境经济政策建设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认为,加强环境经济政策建设,应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求突破。

深化环境价格政策改革,形成价格对污染治理的激励和倒逼机制

树立新的环境资源价值观,内化企业环境成本,通过价格杠杆推动企业治理污染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环保信用级别低的企业实行差别电价、差别水价政策,对污水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理、非电力行业脱硫脱硝和垃圾处理设施等鼓励类企业实行政策优惠。

制定限制类和淘汰类高耗水企业惩罚性水价,完善鼓励再生水、海洋淡水、微咸水、矿井水和雨水开发利用的价格政策。

制定燃煤电厂烟气脱硝脱汞电价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余热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秸秆发电实行优先上网等给予支持政策。将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破坏成本,纳入煤炭、石油、天然气、稀缺资源等资源定价体系中。

制定有机肥使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财税扶持政策,促进农业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降低每年对秸秆禁烧工作投入的行政成本。

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建立资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化机制

由于对环境是资源和环境有价的认识不到位,有关环境成本没有纳入价格体系,没有形成能够反映环境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造成企业对环境资源无偿占用,对环境容量不珍惜,对排污行为无内在约束,对排污总量很难得到控制,无法发挥市场对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要树立环境资源有价的理念,将环境成本纳入价格体系,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强化建立企业治理污染的内生动力,建立能够反映环境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排污行为内在约束机制,形成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治理污染的机制。

当然,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要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处理好排污权有偿使用与现行排污收费的关系,防止和避免重复征收。在排污权有偿使用机制建立后,应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促进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励企业积极治理污染。形成“污染者付费,治理者受益”的有效机制。实行排污权交易,不仅可以使排污多的企业增加成本、排污少的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相关环保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这有利于把政府强制减排行为转化为企业自主减排行动,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从国际上看,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实施了排污权交易,促进了污染减排,提高了污染治理效率。我国的排污权交易虽然实施了多年,也进行了一些试点工作,但仍没有推广开来。当前,应研究制定推广和深化的制度、措施。

深化生态补偿制度,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安全已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等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补偿是平衡不同地区发展权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保证国家生态安全的客观需要和重要手段。我国建立生态补偿工作目前已经起步,并开始取得成效,但进展与需求尚存在明显差距。一些处于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地区为保护生态限制了发展,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牺牲,在生态保护方面做出了生态贡献,要求合理补偿的呼声和预期日益增强。但有效的评价和激励办法一直没有出台,补偿也远远没有到位。长此以往,这些地区将不甘于此,可能会转而上马工业污染项目,以谋求经济的发展。

对此,国家应在当前各地开展各种生态补偿试点的基础上,在国家层面制定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指导性原则,逐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着眼于长期保护和修复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创建国家生态补偿的政策平台,对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典型地区开展长期、稳定的生态补偿,鼓励、引导和探索实施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境经济查看更多>绿色信贷查看更多>节能减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