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环保市场正文

国内环保企业通病 没有技术核心怎能有底气

2013-07-15 09:33来源:中国环境报关键词:脱硫脱硝污水处理节能环保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环保产业主要有两类客户,地方政府和排污企业。在他看来,这两类客户长期处于非理性状态。“一些地方政府做环保满足于形象工程或是投资需求;而由于环境成本的外部化,很多污染企业只是为了应对检查或是摘帽子。”傅涛说,这两类客户都不会对环保项目的技术性能、性价比进行认真地追究。这样的甲方严重影响了乙方即产业对技术的态度。

傅涛同时指出,尽管现在的环境监管已经有了一定深度和力度,但截至目前,最严格的总量控制政策也只针对几项污染物削减指标而不是环境效果。“事实上,指标达标不一定带来环境的改善。”

而只看指标不看效果,一个领域就选一到两个污染物进行点源控制,导致对环保技术的需求呈现零散化、碎片化,长期只在单点上做文章,而没有对集成技术提出需求,这也使得环保科技在这方面欠缺更多。

业界述评:为何产业大佬没底气?

没有技术核心,环保产业只是工程和设备公司

“学院派”能靠得住吗?

传统的科技创新体系对环保产业的贡献有限,从技术到产业化过程中有若干重要环节,但现在很多研发只满足于走前一两步

“七五”以来,国家层面就开始安排大量专项资金投入环保科技领域。从几百万元到“十一五”的50亿元拨款,再到“十二五”预计接近百亿的规模,不可谓不重视。在全国范围内,环境科技领域的科研院所林立,仅水领域的科研人员就以万计。但本国科技创新对环保产业的贡献至今仍乏善可陈。

从科技创新到推动产业发展,这一过程中的障碍究竟在哪?

不少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在目前的科技创新体制下,很多科技创新的目的仅仅在于拿项目,不仅科研院所如此,不少企业也是为了拿项目而争取。“科技应当服务于产业,但现在有些领域反而是产业服务于科技。是为了拿项目而做的科研,而不是为了推动环保工作。”傅涛说。

对于这种脱节,政策层也力图通过环保科技的产业化予以改善,鼓励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但联系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至今仍然模糊。对此,傅涛表示,主要的原因是业界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从技术到产业化这一过程中有四个重要环节,但现在很多研发只满足于走前一两步。”傅涛解释说,技术突破是基础,接下来是示范工程。而很多人认为有了示范工程就等同于实现产业化,不少项目做到这一步就停止了。

但事实上,示范工程只是检验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产业化则要实现批量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以及基本控制成本的要求,两者存在本质的区别。在航天领域,一艘飞船顺利升空,一个成功的工程应用就是科技创新的目标;但在市场化进程中的环保行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远非如此。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脱硫脱硝查看更多>污水处理查看更多>节能环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