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报道正文

生物燃气:从“池”到“链”的转型

2013-07-29 13:57来源:经济日报关键词:生物质能源沼气发电生物燃气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一年好,二年差,三年四年养青蛙。”曾是农民调侃自家沼气池的顺口溜。现如今,沼气池因技术不精、管理不好而养出一池青蛙的现象已成过去,一条依靠科技与商业模式创新双轮驱动的生物燃气产业“黄金”链条正悄然形成。从“池”到“链”,完成了怎样的创新跨越?请看记者发自一线的报道。

顺藤摸瓜探源头

7月上旬的一天,北京市延庆县前黑龙庙村村民韩书琴的小院里,蝴蝶正绕着一串绿葡萄翩飞。掀开灶房的门帘,只见64岁的韩大娘正在锅前忙活着。锅里炖着的土豆和豆角香气喷喷。韩大娘告诉记者,“以前用煤气罐做饭,每个月花200多元钱,现在用管道送的气,一个月省差不多100元。火还比以前冲。”在同村的赵淑枝大娘家中,煤气灶上的火同样烧得旺旺的。“现在做饭快,省时间,电磁炉都不常用了!”赵大娘笑着说。让村民止不住夸的这很“冲”的管道燃气,究竟从何而来?记者决定“顺藤摸瓜”。

先来到前黑龙庙村生物天然气供气站。一辆红色槽车正停在院内的绿色圆柱形大罐子旁。供气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槽车采用4MPa中压运输,一次能送2000Nm3燃气。送来的燃气减压后灌注到这绿色气柜里,再经管线输送到村民家中。那么,这槽车又是从哪儿运来的生物燃气?

记者接着来到了位于北京松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德青源生物燃气科技产业化基地。只见蓝天碧草间,翠绿色圆柱状和白色半球状的大罐子整齐排列。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潘文智介绍:“德青源生产基地每年产生8万吨鸡粪。2007年,我们投资了6500万元建设了以纯鸡粪为原料的沼气并网热电气联供工程,将这8万吨鸡粪变成了1400万度电,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8.4万吨。启动的二期项目利用秸秆等混合原料为延庆县村民生产高纯度生物燃气。”至此,终于找到了两位大娘家燃气的出处。

德青源的目标是满足延庆县39个村庄10100户3万农民的生活用气。“我们力争到2020年年底前让延庆县农村30万人都用上清洁燃气,并向国内其他地区推广。”潘文智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物质能源查看更多>沼气发电查看更多>生物燃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