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十年:产业化能力渐成型
在国际核聚变研究中,很长一段时间,美国、日本和欧盟等保持着明显的优势,因此一起被纳入国际核聚变的第一阵营。而中国在过去十年的发展中,则被视为第二阵营中崛起最快的国家。
“十年前,中国的核聚变研究还只是“跟踪发展”的态势,而经历十年的发展,如今中国已经摆脱 ‘追寻’的姿态,大有走向世界前沿的架势。”据罗德隆介绍。
我国加入ITER本身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参加ITER装置的建造和运行,全面掌握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和技术成果,锻炼、培养一支高水平聚变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带动我国其他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推进我国核聚变能源的研究发展。“现在看来,通过这十年锻炼,我们的确朝着这个目标迈进一大步。” 罗德隆说。
“最大的变化有两方面,一是通过ITER项目,中国核聚变的发展环境在得到改善。二是我们的项目管理、科研开发、人才培养、设备制造等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回忆起十年前我国核聚变的发展,罗德隆用“寂寞”两个字来形容。
早在1933年,即发现核裂变现象5年前,人类就发现了核聚变。随后,世界各国开始展开了核聚变研究,试图和平利用受控核聚变,以解决未来能源危机。而我国在1965年制定的“12年科学规划”中也决定开展“人造太阳”的研究。
“但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核聚变开发在我国并没有成为主流认识。”罗德隆介绍说。在参加ITER之前,虽然我国对这项研究非常重视,也在不断加大投入,但与美国、日本、欧洲这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的投入“相当薄弱”。因为缺乏资金,中国聚变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曾一度面临枯竭的危机。但随着我国加入ITER组织,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认识上不断提升,社会各方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最终成立了ITER中国这个专业机构。
除了环境的改变,产业能力的提升更让罗德隆引以自豪。“对我们来说目前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做好项目管理工作,来确保ITER项目的质量和时间节点的顺利进行。“罗德隆说。
今天的中国ITER中心已建立起完整的质量管理推进体系。通过内审、日常检查、管理评审等方式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切实满足“做我所写,写我所做”的质量管理要求;同时继续依托外审、监造等方式对供应商采购合同执行过程进行监控,带动各级供应商针对ITER计划完善自身质保体系,进一步优化ITER计划实施合格供应商管理,形成供应商管理的正反馈,为形成中方全链条、全流程的“大质量管理体系”的长效管理奠定了基础。
通过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中方承担的采购包任务进展顺利,各项目齐头并进,硕果累累。罗德隆告诉记者:“我国已累计签署11个采购安排协议。贡献额已完成中方全部采购包额度的85%,略高于ITER组织采购包部署安排进度。同时采购包任务也执行良好,各供应商积极部署任务实施,以顺利通过ITER组织及第三方检测,陆续起运日本和欧洲。“
如果说项目管理带动下已取得了累累硕果,那么,扎扎实实的开展科研能力建设便是成果的根基。位于成都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和合肥的中科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就得益于该项目所带来的科研能力提升。
“这两家科研院所是我国核聚变领域最重要的两家单位。这十年来,通过ITER计划的牵引,我们的科研成果可以说震惊了世界。”罗德隆说。如今,在科研基础能力建设方面,中方与国际间设计数据交换频繁,设计任务进展顺利。“我们要和法国合作成立核聚变协作实验室;我国建成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已经实现100秒的偏滤器放电和长时间的高约束放电。HL-2A最高电子温度达5500万摄氏度。今年年初EAST又获重大实验成果,其辅助加热工程的中性束注入系统在综合测试平台上成功实现100秒长脉冲氢中性束引出,初步验证了系统的长脉冲运行能力。”
“ITER计划本身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大家都是从零起步。但对于相关设备制造的基础条件,却有很高的要求。采购包的研制工作对国内制造业有着非常好的推动作用。”在谈到设备采购和制造时罗德隆表示,比如超导线圈的导体,在过去超导导体的制造上,我们国家的制造量非常有限,其中Nb3Sn(铌3锡)股线的生产能力只有公斤量级,现在我们提供的超导体是百吨级。ITER主机共有18个超大级磁体,每一个的重量相当于一架波音747客机重量。这对于国内的制造业来说是机遇也是个挑战。
“比如环向场线圈导体,过去我们国家并没有成熟的技术, ITER项目一开始,国内就有研究院所成立企业公司,并逐步从‘不能做’到‘能够做’再到国际上的领先水平。所需的Nb3Sn股线,从原来被美国OSD公司垄断,到现在很多国外厂家也希望能从我国进货。”“中国核聚变工业化能力的提升,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现在ITER总部也请一些专家来和我们一起研究部件加工制造方面的问题,我国核聚变能源技术总体上处于与国际高端同步发展的水平,从而把我国设备加工制造的总体能力,带到了一个国际化的更高的平台。”“只有这样,世界核聚变研究领域中的中国元素才格外醒目。”罗德隆说。
下一个十年:发力中国实验堆
如果说上一个十年,ITER的牵引使世界认识了中国的核聚变科研能力,中国融入了世界的核聚变开发,那么下一个十年中国核聚变的发力点在哪里?
“参加ITER计划,是我国核聚变能发展的前所未有的机遇,符合我国未来发展的能源战略,标志我国进入世界核聚变能源研究的先进行列。参与其中不仅为我国在核聚变能源研究方面进入世界最前沿提供了可能,也将为我国未来自主开展核聚变示范堆乃至商用堆设计、建造奠定基础。”对于未来的发展,罗德隆显得胸有成竹,“下一个十年,或更长时间,中国要做两件事,一是通过ITER计划的实施,全面掌握核聚变堆的设计、建造和运行经验;二是启动中国核聚变工程实验堆设计工作。”
据了解,对于前者,中国除了通过采购包的前期技术开发和部件的加工制造,来获取和掌握ITER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外,还向ITER组织派遣了大量工作人员。“目前,我们已经由十年前的每年12人增加到了现在的每年30人左右。我们希望,在未来35年内,中国通过全面参与ITER装置的建造、运行,以及国内的其他配套科研项目,能够培养出自己的人才队伍。”
而对于后者,据罗德隆透露,国家科技部组建了以中国工程院万元熙院士为首的总体设计组,积极开展我国自主研发核聚变工程实验堆的相关设计工作。”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4月26日于安徽合肥开幕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低温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发首展了万瓦级氦制冷机,这一超大型氦低温制冷机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重大突破。万瓦级氦制冷机指液氦温度(即零下269摄氏度)下制冷量10000瓦以上的超大型低温制冷机,是
3月10日,国家电投集团国核设备收到国核设备、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体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简称ITER)组织签署的诊断端口插件合同,这是国核设备首次实现在ITER的市场突破。本合同是国核设备充分发挥装备制造领域的优势,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合作攻关,经过4个
新一代“人造太阳”预计2045年左右进入示范阶段——访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聚变领域首席专家段旭如在科幻作品中,核聚变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回到现实,被誉为“人造太阳”的可控核聚变,作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前沿颠覆性技术,是能够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截至目前,我国新一代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我国核工业的“国家队””,中核集团如何以“硬核”科技支撑国家能源安全?如何在开放合作中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辛锋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系统阐述了履职一年来的思考与建议,并分享了中核集
近年来,我国核聚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然而,当前我国核聚变研究总体水平在全球处于何种地位?未来核聚变能源将与风光电等清洁能源形成怎样的能源架构?在核聚变能研发过程中,中国如何统筹“国家队”与市场力量……今年“两会”前夕,记者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聚变领域首席科
1.中核集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赓续奋斗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也是“两弹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中核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
Euractiv网站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是否在核聚变领域超越欧洲、美国和日本?核聚变,即结合原子核以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长期以来一直被誉为最终的清洁且几乎无限的能源。欧洲在这项研究中取得了早期的领先,并凭借在法国的宏伟ITER项目保持了这一势头。近年来,美国也在核聚变研究方面加大了力度,这
11月29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包层屏蔽模块全球首发仪式在东方电气集团所属东方重机举行,首批48件包层屏蔽模块以水陆联运方式发往法国,兑现国际承诺。ITER计划被称为全球最大的“人造太阳”,由中国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共同实施,位于法国卡达拉舍,将模拟太阳内部
据Euractiv网站报道,全球范围内,对核聚变这一承诺的关注度日益增加。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视为能源生产的“圣杯”,有潜力提供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在欧洲,法国的ITER项目以及其他项目一直在获得大量的投资。然而,前欧洲中央银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MarioDraghi)在其关于欧洲竞争力的最新报告中写
11月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式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开幕式并同进博会参展商、采购商代表座谈,指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核集团已连续七届“全勤”参加进博会。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会计师王学军参加本届进博
2024年11月4日,中核工程联合体与ITER组织签署了真空室模块坑内组装(SMPA)合同。这是继2019年9月30日签署的主机安装合同、2024年2月29日签署的真空模块式组装合同之后,中核工程联合体与ITER组织签署的第三份重大合同。该合同的签署标志着中核集团与ITER组织的合作迈上新台阶,再次彰显了中核集团在
4月28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张星在答记者问环节,介绍了我国核电建设运行整体情况。张星表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核电发展始终贯彻安全第一方针,通过持续不断的核电项目建设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已成为全球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电工
4月26日于安徽合肥开幕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低温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发首展了万瓦级氦制冷机,这一超大型氦低温制冷机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重大突破。万瓦级氦制冷机指液氦温度(即零下269摄氏度)下制冷量10000瓦以上的超大型低温制冷机,是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3日,上海发改委印发《上海市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其中提出:深入推进工业通信业领域碳达峰,加快布局和培育绿色低碳新赛道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储能、绿色燃料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另外在附件重点工作任务上,还提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核心支撑作用,依托
近日,上海市发改委印发《上海市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其中提出,加快吴泾等重点区域整体转型,推动漕泾综合能源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化工产业集聚。实施落后产能调整项目450项。加快布局和培育绿色低碳新赛道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储能、绿色燃料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加
4月16日,新奥集团能源研究院对外称,其球形环氢硼聚变装置“玄龙-50U”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氢硼聚变等离子体100万安培放电。而在不久前,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也传来好消息,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了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亿度
4月23日,上海发改委关于印发《上海市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提出推动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多元发展,全市光伏装机规模突破500万千瓦,金山一期海上风电力争建成并网。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持续提升,绿电交易规模力争超过70亿千瓦时。推进绿色燃料产能建设,前瞻谋划绿色燃料重
4月23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上海市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文件提出,完成全市“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各区、各行业、各重点区域夯实目标分解和推进机制,单位GDP能耗下降率按照完成“十四五”规划总目标设置年度目标。努力推进全市碳排放强度下降。主要污染物氮氧化
4月16日,新奥“玄龙-50U”球形环氢硼聚变装置实验取得重大突破:实现高温高密度百万安培(兆安)等离子体电流。这是目前国际上首次实现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标志着新奥引领的球形环氢硼聚变研究跃升至高参数运行区间,同时也标志着新奥“玄龙-50U”装置跻身国际球形环先进行列,迈出氢硼聚变商
上海未来启点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拟战略投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为上海未来产业基金首个直投项目,也是上海国投公司在未来能源领域的重大战略布局。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规模100亿元,存续期15年。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及其管理人上海未来启点私
3月28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一亿摄氏度,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实现大幅跃升,中国聚变挺进燃烧实验。可控核聚变作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前沿颠覆性技术,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等突出优势,是能够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
3月25日,A股可控核聚变概念强势上涨。截至收盘,常辅股份以30%涨幅涨停封板,天力复合涨超20%,哈焊华通、中洲特材等封20%涨停板,中国核建、中国核电等纷纷红盘。消息面上,我国多个核聚变试验装置取得进展。近期,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首块顶板顺利浇筑,标志着这一世界级科研设施
5月10日,哈电集团研制的“玲龙一号”全球首堆最后一台核主泵启程发往海南昌江核电站。至此,哈电集团为“玲龙一号”全球首堆研制的4台核主泵关键主设备全部实现验收交付。核主泵作为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的“心脏”,是核岛主设备内唯一旋转的最关键、最核心且制造难度最大的设备。哈电集团研制的“玲龙一
2025年05月09日12时15分,华能昌江核电二期工程项目4号机组除氧器吊装就位,整个吊装过程安全、质量可控,为后续4号机组常规岛相关主体结构完成及二回路管道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号常规岛除氧器就位标高20m,重241t,通过热力除氧及化学辅助除氧的方式去除给水中溶解的氧及不凝性气体,避免二回路热
北极星电力网整理了2025年5月6日至2025年5月9日一周电力项目:涉及火电、水电、核电项目的核准、开工、并网等。火电项目华能正宁电厂2×100万千瓦调峰煤电项目全容量投入商运4月30日,华能正宁电厂2台100万千瓦调峰煤电项目2号机组圆满完成168小时连续满负荷试运行考核。至此,项目两台机组实现全容量
5月7日,广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炼与到访的中电投广西核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投广西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丁维民座谈,双方围绕推进白龙核电一期工程展开交流。周炼表示,广投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落实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调研集团指示精神,聚焦主责
5月8日,国新办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表示,我们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正在加快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已经在核电、铁路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目前有的核电项目民间资本参股比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8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有关情况。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女士指出,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正在加快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已经在核电、铁路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目前有的核
4月29日,中国能建中电工程华东院中标华能霞浦核电项目压水堆一期工程常规岛及其BOP设计和技术服务项目。华能霞浦核电项目规划建设4台“华龙一号”机组和1台高温气冷堆机组,将分期实施,此次获得核准的为一期工程,拟建设2台“华龙一号”机组。项目建成后,将对保障福建能源安全、提高供电可靠性发挥
01漳州核电2号机组安全壳打压试验完成5月6日,漳州核电2号机组安全壳打压试验完成,试验结果表明安全壳整体密封性良好,结构强度符合设计要求。此次试验为机组后续调试启动试验奠定了坚实基础。02三门核电4号机组核岛SC11-12层模块吊装就位重试5月6日,三门核电4号机组核岛屏蔽厂房墙体钢板混凝土结构
截至2025年3月31日,我国商业运行核电机组共58台(不含台湾地区),装机容量为61007.74MWe(额定装机容量)。2025年1-3月全国共1台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详见表1。(来源:“中国核能行业协会”)表1:2025年1-3月商运核电机组信息一、核电生产情况2025年1-3月,全国累计发电量为22668.5亿千瓦时,运
5月6日8时38分,三门核电4号机组核岛屏蔽厂房墙体钢板混凝土结构(SC)第11-12层模块顺利吊装就位,为4号机组安全壳顶封头就位里程碑节点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次吊装的SC11-12层模块充分秉承“应模尽模”理念,进一步提升了屏蔽厂房建造效率。该模块由两层24个子模块拼装而成,整体呈圆筒型,外径约4
民营经济参与能源领域发展建设进入快车道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能源政策与市场研究院院长凡鹏飞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民营企业具有发展运营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优势,近年来在引领科技创新方向、健全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