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工控行业搭建通用PLC平台迫在眉睫

2013-10-10 13:26来源:电气自动化技术网关键词:自动化信息化PLC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在市场化条件下加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在用劳动密集型产品换取国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关系到工业结构中必须坚守的战略要点(如工控行业),也不自觉地遵从“国际分工”,给产业升级带来不利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为节约外汇仅对单台自动化技术感兴趣,指导思想是能用人工的尽量用人工。由于当时对工厂自动化的意义认识不完整,重点考虑效率,把自动生产线加工精度和质量放在第二位,以致错过了赶上工厂自动化国际潮流的历史机遇。

国家在重大装备的发展规划中,把重点放在“可购买性差的战略性产品”上。而市场规模较大的中小型PLC系统,由于进口方便、政策鼓励,又受到用户追捧,其消化创新、自主发展的问题就容易被管理层忽视。对事关战略的核心技术持“能买就买”、“买不到才自己干”的被动响应的态度,等于不自觉地跟随西方划定的国际分工格局,模糊了自己的努力目标。

(二)关于工业发展规划中的倾向性。

我国各类发展规划中,制定重点项目,通常选择通过重大产品带动研发的方式,特别是具有重大标志性、产业拉动作用较显著的主机产品,如核电、新能源、大飞机、汽车、数控机床等。这一原则本身是正确的。但在具体执行中,容易发生畸轻畸重的倾向。

一是“有形先于无形,整机重于零部件”。传统思维将“制造业”与“电子信息”分开,但现代装备制造已经基本实现控制系统与机电系统的融合。而我国的工业规划至今还将工业自动控制置于“配角”地位。推进两化融合,必须转变固有的“制造业”思维定式。

二是缺乏工业的整体发展意识。工业结构呈“主机—控制—零部件—材料—工艺”的金字塔形结构。工业的“中间部门”如内燃机、泵阀液压密封紧固件等通用基础件、材料,以及共性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的控制装置等,其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各类主机品质性能得以提高的基础,是工业竞争力的根基。基础长期依赖外来技术,国家的工业发展就等于建立在沙滩上。

在工控领域,也存在畸重畸轻问题。国家比较重视DCS系统,尤其是重大装备自控系统中的主控DCS部分,但对其两端则投入不足;对量大面广的PLC系统,因有可买性、小企业多、行业组织难等问题,则至今未能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

在中间产品、基础材料和制造工艺方面,目前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尤其中间产品领域主要是中小企业,面对德国西门子、博世这样的零部件巨型跨国企业的强势压迫,广大中小企业只能维持生存,没有充当技术创新主体的实力。而这一领域恰恰是最需要加强基础科技支持的。

(三)建设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和相应的行业管理机制,是国际通用模式。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