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企业正文

田集电厂:煤电联营“示范园”

2013-10-30 08:57来源:解放日报关键词:田集电厂煤电联营发电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坚定走环保之路

对于环保,虽然需要花费大量投入和精力,但上海电力股份上上下下对环保的信念坚定。“要控制大气环境细微颗粒物污染,必须研究在燃煤火电机组上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排放。”董事长王运丹说道。

于是,上海电力股份旗下的外高桥发电公司、吴泾热电厂、上电漕泾发电公司、长兴岛第二发电厂等纷纷将一些先进的环保技术在自己的燃煤机组中“先行先试”。这些多污染物协同集成治理技术主要被运用在烟尘和PM2.5治理、氮氧化物控制、脱除二氧化硫、脱汞等方面。就拿烟尘和PM2.5治理这一方面来说,2010年,外高桥发电公司在一台30万千瓦的机组上完成了布袋除尘器改造示范工程;改造后,烟尘排放浓度从30毫克/立方米降低至20毫克/立方米,已满足将从2014年7月1日起执行的国家重点地区烟尘排放标准。2012年,漕泾一期在一台100万千瓦的机组电除尘器前加装了低温省煤器,改造后测试表明,烟尘排放浓度从21毫克/立方米降低到15毫克/立方米,已满足国家重点地区烟尘排放标准。2012年,吴泾热电厂在一台30万机组进行了PM2.5微颗粒聚合器试验项目,测试结果表明,加装这套装置后,原有电除尘器排放的PM2.5微颗粒浓度可进一步下降30%,烟尘排放浓度可以进一步下降20%。据统计,2011年、2012年与2010年相比,外高桥发电公司、吴泾热电厂、上电漕泾发电公司、长兴岛第二发电厂、安徽淮沪煤电田集发电厂等火电企业烟尘排放量分别减少1760吨、2512吨,减排比率分别为28.65%和40.89%;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16336吨、25641吨,减排比率分别为45.25%和71.02%;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减少1428吨和14818吨,减排比率分别为3.09%和32.05%。

不仅在上海千方百计搞环保,对在外地发展的企业,在环保方面的要求也同样严格。“来这里办厂,环保一定要成为当地的标杆企业。”潘龙兴告诉笔者。于是,电除尘、脱硫、脱硝等方式“齐上阵”。

为了保证脱硫效率,田集发电厂“自我加压”,拆除了烟气脱硫旁路。这样一来,脱硫设备运行万一有问题,就要停机。“这相当于把后路堵绝了。"倒逼"我们只有将设备运行得万无一失才行。”潘龙兴告诉笔者。目前,整个脱硫设备采用实时的在线监测,脱硫效率在90%以上,投运率在99%以上;烟气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低于100毫克/立方米,远好于200毫克/立方米的国家排放标准。2009年,机组脱硫系统完成了污染源智能监控改造,成为安徽省内第一家实现污染源智能监控的电力企业。同时,田集发电厂从一投产,就对除尘要求严格,目前烟尘的排放量在30毫克/立方米以内。

为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公司不惜增加投资,为锅炉加装了低氮氧化物燃烧器。煤矿与电厂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全部回收复用。电厂烟气处理采用石灰石-石膏脱硫工艺,脱硫效率达95%以上,除尘效率99.8%以上,使电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的排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为此,电厂荣获淮南市“2009年度污染减排目标任务超额完成奖”,“淮南市环境友好型企业”称号。

田集电厂的2号机组已经完成了脱硝改造,1号机组明年春节后进行脱硝改造,总投资达1.6亿元。近五年来,田集电厂以赶超全国先进机组为目标,强化设备管理,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开展优化运行方式和设备技术改造,先后开展了70多项节能技改项目,从而大大提升了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能。

人才管理模式创新

对于技术密集型的火电企业来说,仅有先进的设备、良好的资源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一批优秀的人才,那么,即使投产后,发电厂的发展也会踉踉跄跄,难以驾驭。所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田集发电厂管理层中达成共识。

田集发电厂的员工主要由上海电力股份、淮南矿业和其他电厂三大块人员组成。除了上海电力股份和淮南矿业的人员是项目筹建期间抽调过来,大约有75%的员工是从合肥、马鞍山、芜湖、宿州等电厂招聘入厂的,这部分人现在已经成为田集电厂生产技术和运行一线的骨干力量。田集电厂政工部副主任赵春光说:“当时,每个前来应聘的员工一方面向往到田集工作,另一方面也有一种担忧—能否有一个公平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田集电厂党委认识到,必须为员工搭建一个公平、公正的人才发展平台,只要你有技能本领、有管理才能,企业里就会有合适你的岗位。

在这里,“英雄不问出处,人人都可以成为人才”不再是一句空话。1983年出生的秦峰,是田集发电厂项目招聘来的一名应届大学生。在完成前期培训后,他主动走进基建安装现场,拿着系统图,上上下下反反复复地一一对照熟悉机组设备。正因为他对机组设备了如指掌,胸有成竹,在机组分步试运转和分系统调试时,他很快便进入到机组值班员的角色,在12名同时进厂的大学生中脱颖而出。机组投产后,他从巡抄员做起,继续不断学习,通过了厂内一级一级的岗位考试,现在已经成为田集发电厂最年轻的值长。而一般来说,火力发电厂中,通常从巡抄员到值长,需要花上12年的时间。“工厂公平、公正的平台,令我们这些新人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快的上升通道。”秦峰告诉笔者。

而令不少新员工感触最深的就是,整个田集电厂充满了浓浓的学习氛围。“对于新员工而言,遇到大机组开停机的机会较少。如果早班会遇到,前一天值晚班的工作人员哪怕再辛苦,也会主动留下来学习。”赵春光如此描述。不仅如此,田集电厂还专门造了一个简易的仿真机小试,供员工业余时间学习;而到这台仿真机前练习的员工,可谓“络绎不绝”。在这种浓郁的学习氛围下,大家你追我赶,争相苦练技能本领。

行政和技能,是上海电力股份为员工搭建的“职业双通道”。这一方式打破了生产岗位与管理岗位的收入界限,一举扭转了过去员工职业发展“技而优则仕”的单一通道格局,并且只要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工作绩效,即使是基层生产岗位,也能够获得高于普通管理岗位的收入。收入和职业晋级,一切靠工作业绩说话,使职工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断高涨。2011年至2012年,上海电力组织员工参加各类培训人数达3.2万人次,技师、高级技师比例同期分别提高了15%、36%,高级职称比例增长了20%。面前,具有高级工以上技能职称的员工为3183人,已超过职工总数的40%。而这一方式,在田集电厂更是得到生动的体现。原来是芜湖电厂的项林,4年前应聘来田集任生产技术部节能可靠性专职,他深入生产现场,了解设备运行状况,潜心研究节能对策,提出了多项合理化建议。建议被采纳后,电厂能耗水平显著降低,供电煤耗降低至3.12克/千瓦时,综合厂用电率同比下降0.15%。如今,他已经从专职岗位升为主管。

激励方式,也有创新。上海电力股份一改传统的薪酬模式,按照岗位、绩效与能力50:35:15的分配比重进行薪酬发放,充分发挥薪酬“回报劳动、反应能力、体现价值”的激励作用,让有能力、有贡献的员工享受到分配创新带来的个人价值的实现,“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让能干事的人有舞台,让会干事的人有待遇,让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得到生动的体现。据悉,田集电厂对专业技术能手,工厂专门成立了考评小组,每年对各专业能手、班组的技能人手进行考评,考评合格者,每人每月可享受近千元的专项津贴。

足迹

淮沪煤电有限公司田集发电厂是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双方均股投资建设,采用“煤电一体化”模式经营的坑口电站,也是“十一五”电力发展规划“皖电东送”的首选项目之一。田集电厂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田集镇,距淮南市中心约30公里。规划容量4×600MW燃煤机组并预留扩建场地,一期建设容量2×600MW国产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同步建设烟气脱硫设施,分别于2007年7月26日和10月15日投产。是安徽省“皖电东送、煤电一体化”战略的第一个煤电联营项目,也是华东电网和安徽省“十一五”电力建设规划中重点项目之一。自投产以来,机组安全稳定运行,达到了国内同类机组的先进水平,实现了“当年机组双投,当年产生效益”目标,成为我国第一个建成投产亿吨级煤电基地—两淮亿吨级大型煤电基地的主力电厂。

公司荣誉

2008年6月,田集电厂一期工程被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评为“2008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

2008年11月21日,荣获中国建筑业协会颁发的2008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成为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首个获此荣誉的火电项目。

2009年5月20日,1号机组、2号机组分别获得全国火电机组(600MW级)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再次成为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首个获此殊荣的(600MW级)机组。

2008年,被地方政府、中电投集团公司评为“环境友好型企业”和“集团公司2008年度环境保护先进企业”。

2009年11月,被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评为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百佳贡献单位”。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田集电厂查看更多>煤电联营查看更多>发电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