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报道正文

香港垃圾深圳愁

2013-12-02 11:12来源:经济观察报关键词:环保垃圾焚烧废弃物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远水难解近渴

香港环境局的公开数据显示,在香港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中,有48%通过循环再造利用,剩下的52%则需要通过填埋进行处理。

香港环保NGO组织绿色行动组织负责人刘全熊表示,香港曾一度将垃圾焚烧作为垃圾减量的主要方式,但由于技术相对落后,随着环保规章要求的提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陆续停用拆除。随着垃圾处理日益严峻,香港政府全力推进垃圾的分类回收,以此提高垃圾的循环回收率。“48%的循环利用率在全世界都是很高的水平了。”刘全熊说。

尽管如此,刘全熊称,生活垃圾中的一大部分,例如厨余以及建筑垃圾等等难以利用部分仍然需要通过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

以焚烧的方式减少垃圾数量,同时又可发电获取能源,这引起香港政府的兴趣。2012年,香港城市规划委员会开始计划在香港离岛石鼓洲建设新一代垃圾焚化炉。

据了解,兴建新一代焚烧炉的计划已在2013年得到落实,该焚化炉预计于2020年建成,届时每天将能够处理3000吨城市废弃物,焚烧之后的废弃物体积将缩小90%,同时在处理过程中还可以得到大量电能。

不过,香港政府面临的紧迫问题是,目前正在使用的三个堆填区面对香港每天上万吨的垃圾,急速趋向饱和,并都将在2014年至2018年间被填满;而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减少垃圾填埋的最终落实又尚需时日,因此扩建垃圾填埋场的计划属当务之急。

根据相关计划,目前容量为6100万立方米的屯门填埋区,将会增加2000万立方米,使总容量达到8100万立方米。预计在2014年将军澳堆填区关闭后,屯门堆填区每天接收的垃圾量将比目前多1000至2000吨。

发展思路制约深港融合

香港打鼓岭电子垃圾场火灾引发了跨境污染事件发生之后,很多市民对一直以来作为深港融合先行机制之一的深港突发环境事件通报机制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经深圳市人居委证实,在2007年建立于2011年进一步完善的深港突发环境事件通报机制中,深港双方曾经商定,将就有可能影响对方的一般突发环境事件实现信息互享,以便共同保障深港两地人民的生活及生态环境。

然而,由于发生火灾的打鼓岭地区靠近港深边境禁区,长期以来相关设施阙如,距离深圳最近的香港环境监测位于元朗和大埔,导致香港环保署自始至终没能掌握相关情况。直至深圳方面进行查询之后,香港方面才了解到情况异常。深圳人居部门据此认为香港方面并不存在隐瞒通报污染情况一说。

这暴露出深港之间的融合发展方面,一直以来香港方面在思路上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年的港英当局一度将港深边境二三十公里的范围划为边境禁区。作为距离香港中心区最偏远荒僻的人烟稀少之地,布局垃圾填埋场、屠宰场以及废物回收点等有污染的设施。

缘于上述思路的惯性,即使在特区回归十余年之后的今天,深港边界仍然呈现巨大反差,一边是灯红酒绿的繁华市区,另一半则仍然是荒草丛生人迹罕至的荒凉境地。“深港之间优势互补的空间很大,但由于长期以来在发展思路上的差异,导致很多方面实际上仍然是各吹各打,难以形成合力,白白浪费了很多宝贵机遇”,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表示。

他认为,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河套开发。位于深圳与香港之间的河套地区,是由深港双方在1997年合作治理深圳河截弯取直后形成的1平方公里土地,所有权属于深圳市,但因位于深圳河香港一侧,故由国务院确定归香港方面管理。

该人士介绍,从边境工业区到展览中心甚至为香港服务的大型肉类加工厂,香港方面一直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设想,“对于深圳来说,河套确实城市中心的黄金地块,以此衡量,上述劳动密集型的开发思路显然难以契合深圳的发展定位”。“十几年间设想无数,最终由于双方之间在发展思路上的差异而长期搁置,至今仍然是荒地一块。”上述人士表示,就此意义上来说,真正意义上的深港融合的步子尚未迈出,双方合作发展的机遇也一步步流失。

他表示,以此角度来观察,才能明白为什么香港垃圾填埋场会沿港深边界布局,最终导致香港垃圾围城深圳的情况。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保查看更多>垃圾焚烧查看更多>废弃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