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2013电力工程大事: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环评时代

2014-01-22 13:04来源:中电新闻网 记者:史晓斐 曹凯旋 宋旸 辛清影 吕晴朗关键词:电力设备直流输电电力建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后环评时代

荷兰海关的管理被世人誉为效率最高、稽查最优。这里最体现人类智慧的奥秘,在于海关严格执行对许可企业进出口货物的长期会计审计,进而实现对过港货物的持续关注。变单一处理为动态跟踪,制度上的全周期设计最大限度控制了走私,并为建立精准分析方案打下基础。

这样的经验告诉我们,全周期动态把握,数据、经验的积累与反馈往往是驱动科学发展的引擎。

电力建设领域,这一年,环评数据库的建设进入讨论阶段,后环评“小荷才露尖尖角”。

它站在项目完工的节点上,检查、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保工作,找出问题、分析原因的同时,预测项目未来环境影响和环保效果的变化趋势,间接作用于项目决策,为未来的污染控制、区域环境质量提升打下科学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后环评将为未来电建领域的生态保护增加更多保障。

○模块化建设

建一座核电站也能像拼搭积木那样简便?是的,这一梦想如今已经成为现实。今天,无论是结构、系统庞杂的核电工程,还是体量小巧、科技含量极高的变电项目,正广泛地运用模块化施工的建设方式。由此,电力工程建设模式正经历着一次深远变革。

2013年,以“工厂化预制、模块化施工”为主要特点和优势的三代核电依托项目进展顺利。这一建设模式将原来在工程建设现场完成的结构施工转到工厂进行预制,然后运到现场直接拼装,既增加了工程建造的作业面、又提高了工程质量,从而将核电站理想工期缩减至36个月。

无独有偶,变电工程也进入了模块化设计与建造的新时代。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大力推行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加工、装配式建设”为基本模式的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并于去年在全国开展了首批试点。实践证明,使用这种模式,现场土建湿作业量及电气安装工作量大幅降低,工期和劳动力都较常规建设模式减少50%。

它的到来,说明了我国电力装备的制造技术、加工技术与工程管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只有拥有了相当规模能力的运输吊装设备,才能满足大型模块安全便捷地运输与安装;只有拥有了相当水平的加工本领与管理体系,才能实现大量模块精密对接;只有拥有了相当高的施工管理信息化水平,才能满足各平行作业面有条不紊地同步进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设备查看更多>直流输电查看更多>电力建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