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技术正文

17项监测技术及设备入选大气防治先进科技

2014-03-11 09:34来源:仪器信息网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大气监测环保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区域敏感源筛选识别技术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项目在前期承担科技部973计划课题“城市生命体能源代谢与大气污染互动机理研究”(课题编号:2005CB724201)、北京市科委绿色奥运重大项目“区域源排放清单及校验”(课题编号:HB200504-3)、863计划课题“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关键污染物的来源识别技术”(课题编号:2006AA06A305)等支持下,采用气象流场诊断分析与环境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在区域污染诊断识别、敏感源筛选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开发了气象-轨迹耦合模式(MM5-HYSPLIT)与K 均值聚类相结合的污染物输送轨迹聚类分析技术,可确定影响目标城市空气质量的污染物输送路径及出现频率。基于 MM5-CAMQ 耦合模式系统建立了污染物输送通道通量梯度识别技术,可确定区域典型污染输送通道最易出现的方位、时段,对输送通道进行自动识别并实现输送通道的三维立体输出。目前该技术已在北京、唐山、广州等多个地区进行了示范应用,并计划在全国其他城市进行进一步推广。

空气质量多模式集成预报系统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近年来,在国家科技部、环保部等有关部门在政策、项目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重点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集成示范”资助下,我国在自主模式研发、大气化学资料同化技术、模式共性技术等多方面取得突破,率先构建了国际上首个空气质量多模式集成业务预报系统。该系统以自主研发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NAQPMS为核心,集成最优插值及集合卡尔曼滤波等大气化学资料同化技术、大气复合污染化学反应模拟技术、污染源识别与追踪等多项共性技术,结合美国的 CMAQ和CAMx 模式,构建了适合我国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多模式集成预报系统。该系统可提供3天短期气象要素和空气质量的精细预报和7天的趋势预报,短期预报的不确定性小于30%;系统可长时间稳定运行,预报时效小于8小时,自动化率100%。该系统可适用于区域、城市空气质量的模拟、预报和预警。该系统整个投资为1200万元,根据设备功耗情况,电、管理等运行费用约为30万元/年,年保修、维修费用约50万元。

城市机动车排放控制决策评估技术

清华大学

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一直是国内外许多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决策的基础。项目在863 计划课题(2009AA06Z304)和多个城市(例如北京、澳门等)环保局科研课题的支撑下,开发了适用于中国城市特点的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课题开发的城市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和城市机动车排放综合控制决策平台两项模型采用当前最先进的软件编程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软件图形用户界面友好。是相关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和相关学术机构研究人员用于城市机动车排放决策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其他城市机动车控制中用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课题组开发的相关模型在北京、广州、澳门、南京等大城市进行了示范应用,效果非常好,并计划在西宁、乌鲁木齐、大连等其他城市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多源卫星遥感大气污染综合监测技术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在国家科技部、环保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863计划重大项目“重点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集成示范”资助下,我国自主研发创建了环境空气质量多源卫星遥感模型与算法,突破了我国重污染环境卫星遥感反演雾霾、气溶胶、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气体和温室气体等环境空气质量参数的核心技术,建立了环境空气质量卫星遥感监测技术体系,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基于多源卫星数据的环境空气质量卫星监测业务系统,形成了针对国内外主流卫星的气溶胶、灰霾、PM2.5、NO2,SO2等46种国家急需的遥感产品快速生产能力,创建了环境空气质量卫星遥感监测技术规范,发展了“多星接收-定量反演-专题制作-简报分析”大气环境卫星监测业务化技术体系,填补了我国在大气环境卫星遥感监测领域的空白。本技术可提供灰霾和晴空气溶胶光学厚度,PM10和PM2.5浓度、SO2、NO2、CO、CH4的分子柱浓度等参数的空间分布,工程总投资约600万元。运行费用根据设备功耗情况,电、管理等运行费用约为50万元/年,年保修、维修费用约50万元。广东环境监测中心和环保部环境卫星中心等环保部门已将本项目中的大气遥感监测系统作为区域污染监测的基本手段。

环境空气监测代表性的印痕分析技术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印痕分析技术为环境监测结果提供详细的时空代表性信息,为监测站网优化、污染来源分析、源反演、观测实验设计等提供技术手段。项目在科技部863计划课题(2006AA06A306)和北京等城市环保局科研课题的支撑下,开发了实用的印痕分析模型。该技术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分别为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拟方法和印痕分析方法。大气污染印痕分析技术可有效识别区域污染物的来源特征,为深入了解区域污染成因和污染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项目于2006年启动,2011年通过验收。本课题投资约40万元。印痕分析技术对珠三角区域大气环境监测网站的建设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保证了该区域进行的大型研究项目的顺利完成;对宁波地区监测网站的布局完善也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大气监测查看更多>环保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