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摩擦,过去是起电,现在是发电。”3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举办了摩擦发电新能源技术成果展示会,王中林院士携研究团队向记者们展示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旋转式直流摩擦发电机、刹车发电模拟装置、风力摩擦发电装置等20件摩擦发电装置进行现场操作,让人们体验到一举一动皆可发电的全新能源供给模式。
说话可以发电、走路可以发电、触摸可以发电,摩擦发电技术通过人类自身活动,为便携式、可穿戴式设备直接供电,让人体成为一台台微型发电机。
细雨滴答可以发电、红旗招展可以发电、车轮旋转可以发电、机器噪声可以发电,摩擦发电技术收集身边的微小能源,让你动辄得“电”!
“这是能源利用的革命性变化。让这个发明改变老百姓的生活,把它推广到全球,就是我的中国梦。”王中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摩擦发电装置可高效收集身边的声音、行走、水流、微风等各种机械能,在绿色能源供给与自供能方面有巨大应用前景。未来为手机充电,不需要到处找插座,只需要把你走路时鞋底上产生的能量搜集起来就行了。“一个人一天正常的输出功率是67瓦,有11瓦可以转换成电能。”
摩擦电发电机由王中林院士2012年1月研发成功。与传统的电磁感应式发电机和摩擦起电机原理完全不同,摩擦电发电机利用的是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效应的耦合,同时配合薄层式电极的设计,实现电流的有效输出。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10月9日,陕西川承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承储能”)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金属所”)在全钒液流电池性能研究领域达成了重要的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在推动全钒液流电池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应用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该公司全钒液流储能负责人介绍了当前液流储能系统的设计研
2024年9月20日,第九届储能西部论坛暨新疆储能科技创新体系化建设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隆重开幕。本届论坛是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主办,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高端区域储能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
2024年9月20日,第九届储能西部论坛暨新疆储能科技创新体系化建设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隆重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局长朱俊强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关键支撑技术,储能大有可为,也必有作为。目前,中国科学院在储能技术研发领域全面布局,基本涵盖了所有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陈忠伟院士团队近日宣布,成功开发出新型的电池智能管理系统,即第一代电池数字大脑PBSRDDigit1.0。该系统通过结合电化学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电池故障早期预警、状态估计、寿命预测等应用功能,标志着储能技术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家,原浙江大学校长、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韩祯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5月4日8时52分在杭州逝世,享年94岁。“祖国需要我们建设哪里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去我们的思想就是这样的”这一生韩祯祥教授都秉持着此般报国热忱长期致力于电力系统及
《能源评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58.7万辆和949.5万辆,接近千万辆大关,您如何看待行业的发展前景?欧阳明高: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2023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突破30%,今后每年销量将保持1000万辆左右,且行业发展从产量高速增长阶段进入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动化所)1月25日向媒体发布信息说,基于该所轻量化人工智能(TinyAI)的技术优势,结合新疆配电网设备、地域特点和业务应用需求,合作团队开发完成适用新疆配电网特点的无人机自适应巡检技术,近期已在新疆奎屯开展规模化应用并得到充分验证,为后续进一步推广奠定坚实基础。需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新兴铸管1月22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面向未来绿色能源战略性关键技术发展重大需求,发挥协同效应,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开展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领域相关基础研究和前沿新技术研发,加强技术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2月12日,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电”)“华瀚”-200型3.0MPa单堆兆瓦级PEM电解槽在华电青海德令哈3MW光伏发电PEM电解水制氢示范站成功投用。该PEM电解槽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燃料电池研究部燃料电池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DNL0301)俞红梅研究员、邵志刚
11月21日,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召开的领导班子个别调整宣布会上,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副局长蔡宏志宣布了《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陈海生、朱俊强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通知中任命陈海生同志为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会议现场蔡宏志充分肯定了陈海生同志多年来的工作,希望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够
11月22日,两院院士最新增选名单公布。根据2023年增选结果,共选举产生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胡石林、清华大学的吕俊复、华北电力大学的杨勇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叶国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胡石林,1965年11月生。中核集团首席专家
深灰色西装,蓝白相间条纹领带,黑框眼镜。北京市京华奖获得者王中林心里藏着一个蓝色能源梦,这是我个人的小梦,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京华奖是北京市授予海外侨界人士的最高荣誉。利用海水发电,昼夜不停、不占陆地面积、不受天气影响。这是真正的清洁能源,我叫它蓝色能源。王中林的小发明摩擦纳米发
风机通过自动偏航找到主风向,在运行过程中偏航制动比较频繁,如果偏航制动盘损伤和摩擦片磨损会造成偏航过程中发生振动异响,并引发机舱旋转超速或偏航、液压站故障,不但降低了机组可利用率和摩擦片的使用寿命,而且造成了偏航刹车盘结构件疲劳从而影响了机组整体的使用寿命。因此,分析3MW风力发电
风力摩擦发电装置阵列式摩擦发电机摩擦起电效应,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它是由两种不同材料经过相互摩擦而使其接触表面带电的现象。相互接触的两块薄片,本来二者表面都不带电,但是在接触之后,由于材料不同,其性能也不同,一个容易失电子,一个容易得电子,由此就导致两种材料经过接触后一方带正电,一方带负电。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认识的摩擦起电现象。这种现象虽然普遍,但是除了在电学实验中被用于形成高压电场之外,一直无法被有效利用来作为功率源。3月下旬,关于“摩擦发电机”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消息选自2012年1月以来,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
摩擦生电是常识,但如何将这些“摩擦所得”的电利用起来,却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道难题。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获悉,该所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领衔的团队,成功研发出摩擦发电新能源技术,或将实现诸如人的行走发电、下落雨滴发电、车轮转动发电等那些原本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的能源利用方式。记者看到,这种摩擦发电机的基本元件其实就是一小块薄膜材料,将它通过导线与LED灯相连,只要用手捏一下这个薄膜材料,LED灯就会亮起。王中林称之为“一举一动皆能发电”的全新能源供给模式。“摩
“摩擦,过去是起电,现在是发电。”3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举办了摩擦发电新能源技术成果展示会,王中林院士携研究团队展示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旋转式直流摩擦发电机、刹车发电模拟装置、风力摩擦发电装置等20件摩擦发电装置进行现场操作,让人们体验到一举一动皆可发电的全新能源供给模式。说话可以发电、走路可以发电、触摸可以发电,摩擦发电技术通过人类自身活动,为便携式、可穿戴式设备直接供电,让人体成为一台台微型发电机。细雨滴答可以发电、红旗招展可以发电、车轮旋转可以发电、机器噪声可以发电,摩擦发电技术收集身边的微小能
近期,在北京市科委推动下,王中林院士团队研发出可回收自由运动物体机械能的新型摩擦电纳米发电机。摩擦电纳米发电机作为一种具有超高输出、成本低廉、持久稳定和环境友好特点的新能源技术,已经迅速成为能源科学领域研究的新热点。目前摩擦电纳米发电机主要采用垂直接触和平行滑动两种摩擦工作方式。但是,这两种工作模式都需要在摩擦层上附着电极并连接导线,限制了发电机工作的灵活性和适用范围。新型摩擦电纳米发电机采用全新发电模式,通过不需要附着电极的独立摩擦层的滑动将机械能高效地转化为电能,这一基本模式增加了发电机应用的灵活性、方便性、能够实现在非接触滑动下的高效
作为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和风能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可持续性——晴天和多风的日子并不是总能遇到。就这一点而言,波浪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0月15日报道,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利用海浪发电的纳米摩擦发电机。研究人员称,这种发电机结构简单、廉价易用,可昼夜无休地持续工作。摩擦发电效应是两种材料接触和分离产生电荷的一种现象。负责这项研究的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王中林(音译)团队,此前曾开发出一种能为手机电池充电的固体摩擦发电机。而新研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摩擦发电在潮湿如海水的环境中产生?研究人员发现,摩擦发电现象并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一个科研组日前称,他们开发了一种透明的柔性摩擦电发电机,能利用走路时的机械能发电。摩擦电是自然界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因为很难收集利用而被忽略。他们开发的发电机通过聚酯纤维薄片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薄片的摩擦来产生电力。当摩擦发生时,两层聚合物薄膜之间产生电荷分离并形成电势差,经由外部电路即可形成电流。聚酯纤维产生电子,聚二甲基硅氧烷负责接收电子。不过,这些电荷的数量不能满足应用需要。研究人员分别对线条、立方体和金字塔3种摩擦表面图案进行测试,发现金字塔图案的表面摩擦时加速了电荷形成,更利于电荷分离,产生的电流最多,极大地提高了摩
16日在高交会上,由中科院先进院数字所研发的零摩擦风力发电机,连普通电风扇都能吹动它并使其发电。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OITC-G220660906项目名称: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2022-2024年度高纯氢气服务商采购项目预算金额:295.0000000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295.0000000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备注:高纯氢的纯度要求指标参照GB/T3634.2-2011;且非尾气提纯工艺氢气
随着社会发展,淡水资源变得越发匮乏,水资源短缺正成为全球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光热蒸汽技术以太阳能和海水为原料,为清洁水资源的生产提供了一条路径。然而,传统的块体光热蒸汽技术由于产水效率较低(约40%),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城市日渐增多和扩张,各地用水量
纳米和能源有什么关联?纳米技术可能带动能源新的革命?十一届埃尼前沿能源奖对纳米发电机应用于新时代能源的前景给予充分肯定,并将该奖授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这也是对其纳米发电机之父地位的认可。埃尼奖(EniAward)被誉为世界能
来自美国、加拿大、奥地利等多个国家的50余名全球环境修复专家近日在天津市南开大学齐聚一堂,参加纳米材料在地下水修复应用国际研讨会,探讨纳米技术在环境修复领域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目前,我国本土的修复项目具有工程体量大、修复难度高、修复工期短等特点,部分技术受修复成本与周期的影响,在市场
最新的海水淡化系统,结合了生物膜技术和将阳光转换成热的前沿纳米技术,带来海水淡化领域新的革命。水资源缺乏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关注的问题,而利用地球上大面积的海洋也是大家想要解决此问题的最直接的想法。从海水提取淡水,最古老的方法是蒸馏、盐水煮沸、收集水蒸气并让其通过冷凝管获得淡水。蒸馏
日前,第七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中国纳博会)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幕。纳米技术在能源领域特别是在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应用,成为展会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在展会同期举办的产业投融资论坛上,麦姆斯咨询相关负责人认为,清洁可再生能源正成为能源未来的发展方向,纳米技术、纳米材料
利用纳米技术控制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的斯坦福大学的崔屹教授。他说,我想要改变世界,也想变得富有,但主要是改变世界。四月里,一个细雨蒙蒙的清晨,崔屹开着他的红色特斯拉穿插在繁忙的车流中前往硅谷。崔屹是斯坦福大学的材料科学家,此行目的地是他六年前创建的安普瑞斯(Amprius)电池公司。碰巧的
现有的锂电池负极技术已经接近极限,为了满足新一代的能源需求,开发新型的锂电负极技术迫在眉睫。Si负极由于超高的比容量和丰富的储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新技术之一。和传统的石墨负极相比,Si负极技术在产业化道路上遇到的一个重大障碍在于:含胶量较少导致电极混炼效果不理想。有鉴于此,Ko等人综合
近十年以来,通过对新电极材料和新存储机理的开发研究,基于锂的可重复充电电池(锂离子电池)技术得到了飞跃发展,电池性能不断提高。得益于纳米技术的不断探索发现,传统电池材料存在的许多重难点基础问题极有希望得到解决。一、纳米技术致力于解决传统电池领域的哪些重大问题?1.体积变化导致活性颗
河道安放4台纳泡机、8台推流器,采用纳米气泡水体透析技术+水生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实现对黑臭河道的有效治理,这个经验好!日前,清华大学北京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王樑来到东关街道后濠湖,看到浙江上虞纳米技术治水的做法后赞叹不已。后濠湖位于东关街道中心区域,之前因为受
摘要:随着风能发展,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维护问题开始日益凸显,据报道有超过65%的风机故障是由于设备部件的润滑和疲劳形成的磨损所致。传统润滑剂可以改善磨损,但难以对已形成的磨损进行重塑和修复,以德国瑞威泰公司为代表的少数企业,目前已有成功研制出以硅酸盐为有效成分磨损自修复材料,其有效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