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除灰除尘市场正文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战略政策分析与六点建议

2014-04-15 14:46来源:金融界关键词:环保产业除尘脱硫污水处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4、环境服务业战略

*到2005年初步形成环境服务业体系,2015年基本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目标的需求,并和国际接轨。

*2000-2005年中国环境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主要有环境咨询服务、环境技术服务、环境全能服务、环境设施运转服务。

*通过制定一些市场刺激政策,启动国内外投资,形成多元环保资本市场。

*率先实现市场化突破口,以点代面逐步推行。

*尽快完善相关法规,加强环境服务业的管理和规范。

建议二

完善政府管理职能,加大政策拉动力度

中国经济结构中高污染型产业的比重大、国内环境形势严峻等现实情况的存在只构成对环保产业的潜在需求,但要把这些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的需求,则取决于污染控制的力度。做为生产活动的外部性或外部效果,环境污染由于它的公共属性致使生产者在市场竞争面前不会主动增加在环保上的投入,没有政府的干预,对环保产品及环境服务的需求只能是潜在的需求。

我国政府制定的以环境成本内在化为目的的政策主要体现在排污收费制度上。然而应该看到,虽然排污收费在筹集污染源治理资金上起着重要作用(占环保投资的15%左右),但由于现行的排污收费标准偏低,激励作用不够,造成企业缺乏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宁肯受罚付费也不愿治理污染,致使对环保产业的需求难以从潜在变为现实。加大污染控制的主要经济手段??排污收费的力度,同时加大污染控制的行政手段的强度,是发展环保产业的必要前提。

市场经济的自发性使人们竞相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把私人赢利目标置于社会或人类整体福利目标之上,这是人类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政府的干预和组织作用对于克服这种自发性是绝对必要的。应该看到,没有相对完善的市场机制,政府实行污染控制的经济手段就不能很好地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的作用大大加强,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尚未理清,预算软约束问题仍未解决。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国家的一些经济处罚对企业常常缺乏约束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排污收费力度已充分提高??达到了污染控制的边际成本,也不可能对企业治理污染提供足够的经济激励,使企业主动增加环保投入,为环保产业提供市场需求。没有企业的积极性,仅仅依靠国家进行环保投资,将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增长。因此,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家控制污染的各种经济手段充分发挥效用。

强化环保法规的严肃性、加大执法力度对发展环保产业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加强法制建设,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应作为当务之急,这对于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建议三

创造环保市场需求环境,加大环保投入力度

1999年我国环保投资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环境恶化趋势仍在加重。 要使环境状况逐渐好转,这一比例应该在2.5%以上。也就是说, 我国环境保护投资的增长速度应该大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的环境保护目标是:到2000年,力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基本改变环境恶化的趋势,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要达到上述目标,环保投资需要明显增加。如按环保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5%来测算,1993年我国环保投资需求为 675亿元, 1997年为1120亿元,1998年为1210亿元,2000年将达到1275亿元(按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今后5-10年, 我国环保产业将在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上有较大进步,民族环保产业仍将是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力量,并有望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今后5年,我国环保产业将在现有基础上以不低于 15 %的速度增长, 预计到 2005年,我国环保产业年产值将突破140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1.4%。其中环境产品500亿元,环境服务500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400亿元。

2010年中国环保产业将在“十五”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形成基本满足环保需求的环保产业结构和比较健全的环保产业市场,“十五”后,环保产业将以不低于12%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其总产值将超过250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2%。其中环保产品的总产值达到800亿元,环保技术服务体系的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 与环境有关的建设体系总产值达到700亿元。

若按照每形成1单位资本,实现2.5单位的国民产值计算,欲达到2010年2500亿元的产值目标,1993年、1998年、2000年的环保产值应分别达到1687亿元、3025亿元、3187亿元。我国1997年环保产值仅520亿元,远低于实际需求,因此, 国内环境保护具有很大的市场容量和发展潜力。

建议四

实施两个转变,加大科技进步推动力度

国家第3次工业容量统计,现行生产的环保产品中有35%-40 %的产品仅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约有20%的产品由于可靠性、适用性以及产品结构设计缺陷应予限制生产或限期淘汰;还有40%的产品因质量性能不稳定应予以改造。在环保机械行业中,以产品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采取兼并、联合等方式,巳组建了几个环保机械集团(公司),但从总的方面看,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分散、重复严重,零部件专业化生产比例低下,“大而全、小而全” 的生产组织方式普遍存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保机械行业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行开发新产品方面有较大的进展。但从整个行业来看,产品技术开发能力十分薄弱。据统计,全行业从事产品开发的研究人员不足行业职工总数的0.5%, 企业技术基础十分薄弱。部分企业在施行承包制过程中短期行为严重,影响着对科技成果的吸收和转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科研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科技体制,科研院所是科研开发的主体,企业界只是被动受体,科研、技术开发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分离,科技资源分布不合理,造成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环保产业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又同时存在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环保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另一方面环保产业还处于技术落后的状态,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研项目分散化小型化、短期化;对企业技术进步支持能力不强;科技成果工程化、系统化环节薄弱、实用性较低等,诸多因素困扰着科技成果的转化。诚然,科技与经济不能紧密结合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深层次原因,这种状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但是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又不允许这种局面继续存在下去,只有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两个转变,增加科技经费投入,加速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让企业成为科技进步的主体,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推动环保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密切结合。鼓励发展科技先导型环保企业,有条件的也要推动科研单仕进入企业,尽快把科研主体力量放在企业,有效增强个业科技开发实力,使环保产业真正成为我国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保产业查看更多>除尘脱硫查看更多>污水处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