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报道正文

政府促进环保产业从哪儿入手? 释放需求 规范市场 提供平台

2014-05-27 10:24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刘秀凤关键词:环保产业脱硫工程VOCs治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如何扩大市场规模?

实施“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着力点在刺激和释放需求

单纯依靠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是否足以壮大环保产业市场?业内人士的答案普遍是否定的。“环保产业市场是一个典型的政策性市场,环保产业是污染治理责任逼迫型产业,没有污染治理的责任就没有污染治理的压力。”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着力点应放在需求方面,也就是进行市场的培育。”王世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和规范的市场秩序,供给产业就没有不好的理由。”

他认为,现在环保产业还比较弱,关键原因是市场规模还不够大,而且市场规则很差,这样的市场规模加上这样的规则,怎么能培育健康强大的环保产业?因此,他认为,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政府的着力点应该在启动市场、规范市场上。“没有需求,一直推供给,这是本末倒置。”

如何培育市场、扩大市场规模?王世汶开出的药方是“胡萝卜加大棒”:一方面,政府要给予相应规模的投入,“造”出市场;另一方面,要严格执法,“挤”出市场。同时,对于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使用节能产品等要给予相应的扶持和优惠政策,通过利益诱导其使用,让节能减排的产品、措施、技术确实发挥作用。

现在,政府部门也非常重视市场培育问题。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司长熊跃辉日前撰文指出,要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机制包括,完善环保标准体系,倒逼环保产业发展;严格环境监管,挤出环保市场;转变政府职能,拓展市场空间;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等手段,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标准紧一紧,市场进一进。”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的红线,标准引领会逼出大量市场空间。近年来,《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标准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相关环保产业的发展。

环保设施真正发挥减排效果,必须保证持续、稳定运行。但是,有一种说法,我国的环保设施基本是1/3未建、1/3建设了不运行、1/3运行了不知效果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严格环境监管,提高环保设施正常运行率,从而扩大环保产业的市场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宋国君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我国环保产业近年发展迅速,进步明显,但市场化程度还不够,而要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政策就是要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将对污染源管理的所有要求都写在排污许可证上,企业为满足要求,就会想办法上马环保设施、改进治理技术。”在严格监管的环境下,第三方污染治理也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至于运营模式选择,宋国君认为可以由市场来决定,只要按照排污许可证要求实现达标排放,管住出口,企业自然会想尽办法改善环保水平,增加环保投资,也就会产生各种市场。

据报道,环境保护部拟出台《政府采购环境服务指导意见》,纳入到指导意见中的政府采购的环境公共服务,将包括城乡生活废水、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的单项或者一体化服务,城乡区域河道水域、公园湖泊水质养护、城乡植树种草,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环保、城乡公用土地的环境修复服务以及环境污染监测等。这也将扩大环保产业市场需求,除了能够更加合理的使用财政资金外,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

如何才能规范有序竞争?

严格环境监管和执法,改变地方唯GDP的政绩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而,环保产业现有的“规矩”是否能保证这个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前不久,国内多家土壤修复企业齐聚一堂,呼吁规范行业资质,完善修复标准。与会企业负责人透露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在很多土壤修复项目竞标中,他们的对手是房地产企业甚至土石方企业。土壤污染修复大量技术性的东西没有被看到,修复标准不完善,修复效果如何保证?

在环保产业,脱硫行业经常被当做“前车之鉴”。“十一五”期间,脱硫市场在短时间内爆发,因为低价竞标、不正当竞争等原因,脱硫工程中标价格一降再降,很多粗制滥造的设施建成后根本无法正常运行,也就不能产生减排效果。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也会危害行业本身。

王世汶说,我国现有的技术是能够基本满足需求的,关键是企业做不做。比如,一家企业的环保设施通过EPC方式建成并完成调试验收后,一些排污企业通常是自己负责运行工作。通常,在实现合规达标的前提下,企业自己运行的成本要比专业化运行更高,为什么企业要自己干?因为没想好好干,钻执法的空子,不运行最省钱。正因为甲方有了这样的念头,才给那些没有实力的企业提供了生存土壤。

清本环保工程(杭州)有限公司一直专注VOCs治理。公司总经理庞海斌告诉记者,行业的技术门槛取决于客户,如果客户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就没有门槛。他告诉记者,已经有外资企业要求其负责VOCs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因为随着标准要求提高,技术含量越高,专业化的运营更有利于持续稳定。

王世汶说,国外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履行社会责任的环境,企业如果出现环保问题,产品就会受到公众抵制,这使得任何企业都小心谨慎,努力做好环保工作。但国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未到这一步,还要依靠政府严格执法来推动。

王世汶建议将对政府部门的数量型考核,真正转变到质量、结果性考核上来。“现在是过程性监督,一个环保工程建成剪彩之后就关门,设施无法正常运行。如果严格进行结果性、质量性技术考核,达标排放后按服务付费,不达标就换人,这样没有底气的企业就不敢来。”从另一个角度说,严格的监管考核也促使环保企业加强创新研发,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从而带动行业发展。

2013年年底,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对政绩考核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王世汶认为,哪怕这个通知被打折扣执行,都会产生很大的效果,甚至带来根本性改善。

原标题:政府促进环保产业从哪儿入手? 释放需求 规范市场 提供平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保产业查看更多>脱硫工程查看更多>VOCs治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