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市场正文

煤化工:哪些会热?哪些会冷?

2014-06-09 11:14来源:中国化工报作者:吴班关键词:煤化工中电投煤制天然气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孰冷孰热?

方向渐趋明朗

事实上,煤化工孰冷孰热从近两年银行以及地方政府的态度变化中已经有所体现。

由于对传统煤化工项目预期悲观,2013年起,包括工行、建行在内的几大银行,纷纷出台政策,严格控制对煤化工项目信贷。一家商业银行在其《2013年度授信政策指南》中特别强调:应谨慎评估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项目的技术及经济可行性,择优支持国家有关部门核准建设的“十二五”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从严控制煤制化肥、焦炭、电石法PVC等传统煤化工的信贷投放。对于生产工艺落后、规模较小的高风险企业,应加大融资清退力度;对那些项目环评和用地手续不齐全、未经有关部门核准、资本金比例不足30%的煤化工项目,不得发放贷款;对借款人或项目控股股东信用等级未达到AA-及以上、项目控股股东未提供连带担保、项目技术成本无明显优势、项目规模未达到国家规定的规模标准、无30年以上稳定煤炭供应的煤化工项目,不予贷款。同时规定:要从严控制对煤化工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

“原规划的二期260万吨/年焦炭项目已被叫停,我们将把更多财力和物力用于对现有装置节能改造、延长产业链和发展循环经济上。”陕煤化集团黄陵矿业公司总经理师永贵说。

而据了解,渭化集团45/80化肥扩能计划、酸酸联产醋酐项目建设计划,现已经被1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建设计划替代。2007~2011年,曾经高调进军煤化工领域的联想集团[微博],正在陆续撤离煤化工市场;一度宣称要持续大幅扩大煤制尿素产能的某央企,去年以来大幅压缩了对传统化肥项目的投入,把更多资金投入到新疆伊犁和陕西榆林等煤制烯烃项目建设上。

不仅银行对煤化工项目无情翻脸,就连此前充当煤化工建设主推手的地方政府,对煤化工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变化。

2011年前后,几大主要煤炭净调出省区均发布了宏伟得令人咋舌的煤化工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其中,新疆计划“十二五”期间,投资8773亿元,新增煤制尿素260万吨、煤制二甲醚80万吨、煤制天然气1000亿立方米、煤制烯烃100万吨、煤制乙二醇100万吨、煤焦化800万吨年生产能力;山西省拟投资8000亿元,形成540万吨煤制油、100万吨甲醇制清洁燃料、340万吨煤制烯烃、15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100万吨乙二醇、1000万吨尿素、300万吨焦油加工、100万吨粗苯加工年生产能力;陕西省拟投资5557亿元,建设27个现代煤化工项目,形成4200万吨甲醇、1000万吨煤制烯烃、1500万吨煤制油年生产能力;内蒙古计划投资4000多亿元,新增876万吨煤制油、300亿立方米煤制气、480万吨二甲醚、180万吨乙二醇、100万吨煤制烯烃年生产能力;贵州省拟投资1000多亿元,建设毕节、六兴、黔北3大煤化工基地,新增400万吨煤制合成氨、300万吨醇醚、140万吨煤制烯烃、70万吨乙二醇、150万吨电石、80万吨PVC、100万吨烧碱、1000万吨焦炭、100万吨焦油深加工年生产能力。

而在今年召开的2014年地方两会上,上述规模被明显压缩和调整。比如山西省要求,严禁上马焦化等新增产能过剩项目。内蒙古强调:要突出抓好能源、化工基地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规模化、链条化、集群化承接产业链转移,力争新开工建设煤制油450万吨、煤制烯烃220万吨、煤制气200亿立方米等项目,不再提及煤制二甲醚项目。陕西省明确:在加快中煤榆横烯烃、陕煤蒲城煤制烯烃示范等项目建设的同时,构建从煤油气开采到精细化工的完整产业链。贵州省要求严格控制煤制化肥、焦炭、电石、PVC等传统煤化工项目规模,不再支持上马能耗高、效益差的传统煤化工项目。新疆提出,要加快石油石化、有色、装备制造等8个千亿元产业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推进中石油“新疆大庆”计划和中石化西部大油田计划为契机,加快石油石化及下游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谋划实施地方主导自主开发大型油气项目;加快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勘察开发,启动准东煤制气项目、新粤浙管线建设,加快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

“从地方两会传递的信息不难看出,地方政府对煤化工项目的态度已经由普遍狂热到区别对待。其中,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油等新型煤化工和精细化工项目成为地方政府关注与支持的重点,焦炭、化肥、氯碱等传统煤化工项目则遭到冷遇并将被遏制。”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这样分析。

“地方政府的态度变化符合客观规律和市场规律。”中科合成油工程公司技术顾问唐宏青这样评价。他说,2012年,中国天然气缺口达300亿立方米,2013年增至534亿立方米,乙烯当量进口量更超过1000万吨,预计2015年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35%,202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均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这表明中短期内,投资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项目的综合风险较小,也会带来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院士表示,新型煤化工产业有助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实施,发展势头不可阻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新型煤化工的活力将大大增强,前景持续向好,国家与地方政府理应区别对待,择机稳妥推动。

华炜则冷静地表示,虽然一些新型煤化工项目具备较好的前景,但仍需通过煤分质利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综合成本,提高项目收益。

他说,从长远看,无论传统煤化工还是现代煤化工,都将受到二氧化碳排放、水资源短缺制约,甚至可能遭遇页岩气、煤层气,尤其可燃冰规模化开发的挑战。为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无论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还是煤制油项目,都应借助煤的分质利用,先抽提煤焦油等煤中轻质易挥发组分,对其进行深加工,生产“三苯”、酚、蒽、吡啶、碳纤维及清洁燃料油(3738, 0.00, 0.00%)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再用提取了煤焦油等轻质易挥发组分的焦炭(焦粉)进行发电或造气,生产电力及其他化工产品,这样才能实现煤炭分质分级高效清洁利用和物尽其用,大幅提升资源利用水平和能源效率,降低项目成本,提升项目综合效益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煤化工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原标题:煤化工:哪些会热?哪些会冷?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化工查看更多>中电投查看更多>煤制天然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