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水电水力发电评论正文

周小平:我为什么为建成三峡大坝叫好?

2014-10-13 09:14来源:党建网作者:周小平关键词:三峡工程三峡大坝水力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998年接近7万立方米的洪水过后,惨痛的损失更坚定了中国政府加快三峡工程建设的决心。2009年三峡工程正式全面完工,长江里那条不时出来兴风作浪的巨“蛟”,第一次被套上了可以制服它的枷锁。那么,三峡工程究竟有多神奇?有利还是有弊呢?

早就有人指出:“长江的防洪问题核心是一个流水与蓄洪湖的问题。长江上有两条枝杈河流,分水流入洞庭湖,上面较为明显的是松滋口,下面比较小的是藕池口,但是两个口这并不是天然的河流,而是1860年和1870年时被特大洪水冲开的口子。”

根据史料记载:长江1860年的洪水最高流量是92500立方米,1870年的洪水高达105000立方米,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呢?造成了巨大破坏的1998年的洪水最多时候也没有超过7万,所以我们今天对10万立方米每秒这个规模的洪水究竟有多大的破坏力不是很了解。这也不奇怪,我们谁也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们仍然能从下游支离破碎的河道轨迹上猜想那种洪水的破坏力。它直接让长江这部分流域的版图变得支离破碎,就像一块被砖头敲裂了的汽车挡风玻璃一般刺眼。和它比起来,1998年洪水就像消防水柱旁边的自来水喷头一样微不足道。并且这种规模的洪水随时都可能重来。

从中国历史上来看,长江洪灾的规模一直都很大。九八年洪水不过是每秒6万多立方米的水平,但百年前却有过10万立方米每秒的水平。如此巨大规模的洪水,就算是钢铁制成的防汛大堤也势必无法阻挡,因此只能依靠巨大的湖泊系统来调节。

中国古代原本是没有洞庭湖的,长江的洪水当时主需要靠另一个叫“云梦泽”的大湖来调蓄,有古诗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足以见得云梦泽的庞大。可是每一次洪水往往优惠带来巨量的泥沙,所以每一次爆发云梦泽里的泥沙就会堆积得更多,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到了宋朝时云梦大泽基本就消失了。云梦泽慢慢萎缩,长江的洪水就得要找个地方来泛滥,所以洞庭湖开始慢慢扩张。我们大致可以想象出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居住在洞庭湖附近的人们所遭受的苦难,眼见桑田变沧海,对活在当中的人来说只能是灭顶之灾。

随着长江的数次洪水泛滥,云梦泽逐步消失沧海变桑田,而洞庭湖则慢慢的发展成为新的调蓄湖泊,桑田变沧海。到清朝时,洞庭湖到了极盛的水平。面积达到了6200平方公里,起到了很好的蓄洪调节作用。但是1860年和1870年间的长江洪水撕裂了荆江大堤,生生造出了一条新的河流,同时也带来了海量的泥沙,并不断淤积在洞庭湖内,从那以后洞庭湖每年的淤积泥沙高达1亿吨。

到了1954年时,洞庭湖的面积只剩下4350平方千米,到了1998年时,只剩下2670平方千米。相应的湖泊的容量从400亿一路跌落到了1998年剩下167亿立方米。所以长江正在积蓄能量,寻求机会再冲刷出一个新的湖泊,重复云梦泽和洞庭湖的故事。然而无论这个新的巨型湖泊会出现在哪里,对当地生活着的人来说,都将是又一场灭顶之灾。因为我们根本无法判断洪水会在哪里制造下一个蓄洪湖。

所以,鉴于此形势,修建三峡工程几乎是我们唯一的选择。首先高峡出平湖是最省力的工程方式,其次,在三峡水库建后,蓄水能力约为220亿立方米,所以这个防洪库容加上洞庭湖的容积,基本就400多亿立方米,和1870年全盛时期的洞庭湖差不多。也就是说,即便长江再来一次10万立方米每秒级别的超级大洪水,三峡工程也完全可以将它轻松拦下。

另外修建三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就是发电和航运的效益。修了三峡拦截了长江流水,就自然拥有了世界第一大的发电站,一年可以获得上千亿度的电力供应,这电还是完全零污染的清洁能源。并且在通过三峡的修建提高水位之后,航运效益也很明显。可通航船只吨位也有所增加,可谓百利而无一害。

要知道,在解放前每一次6万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通过时都有大批民众遭殃。1931年的洪水中的武汉,有14万人遇难。1935又是武汉洪水不退,又死了十几万人。而这两次洪水,洪峰根据当时的测量和水位刻位显示,也就6万多立方米每秒的水平。1998年的大洪水也是6万多立方米每秒,1998年那次洪灾之所以没有像1931和1935年那样死那么多老百姓,主要是因为解放军救灾积极的缘故。但人类不可能永远拿自己的生命去和自然界肉搏,我们要管理自然,征服自然之后才能善待自然。

至于大多数人担心的鲟鱼回溯产卵的问题,事实也验证了专家们的科学判断,据这十多年的调查,中华鲟白鲟等每年仍然是按时洄游到长江,到三峡大坝底下截止,十多年来这些鲟鱼已经适应了大坝下的环境,并在大坝下形成了新的产卵场。当然三峡大坝的建成,多少还是改变了一些鱼类的生活习惯,不过这种比例改变在自然界也发生过无数次,河流改道,山川移位,湖泊淤平等都在不断发生,鱼儿每次都能充分适应变化,所以根本不用担心鱼类受到毁灭性的影响。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三峡工程查看更多>三峡大坝查看更多>水力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