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市场正文

20%远景下的中国能源版图变局

2014-11-21 09:01来源:杭州日报作者:齐航关键词:能源版图变局风电发展路线图风能资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如果煤炭、石油、新能源依次代表了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三次能源革命,那么当下的中国,则明显处于三次能源革命交错混杂的过渡阶段,一如转型进程中的中国,杂糅着前现代、现代以及后现代的诸多社会表征。

但纵使国家工业化轰轰烈烈推进百年,煤炭这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象征,仍然在如今的中国能源结构占比中超过65%。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国的能源结构大大滞后于工业进程。而此次发布的中美能源协议,中方明确提出了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到2030年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的目标。

如果这一计划顺利推进,国内趋于固化的能源版图,将面临一次大的洗牌。各种非化石能源丰富的地区,在国内能源供应格局中的地位,有望得到提升;而伴随化石能源开采量的衰减,部分资源性城市若不能完成转型,将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以下我们根据几种主要非化石能源的区域分布,以及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梳理呈现一幅简要的国内能源版图。通过这样一幅版图,也许不难发现中国的能源“新贵”与“潜力股”。

核能

重心将逐步向中西部转移

参照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4的数据,我国2013年核能消费仅相当于0.24亿吨石油当量,这在国内天量的能源消费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世界核能利用典范国家法国的核能消费占比则超过40%。与之相比,中国的核能利用还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此前中国核能利用主要集中于浙江、广东、江苏等东南沿海地区,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田湾核电站等国内主要核电站都在这一范围内。事实上,在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前,国内核电站建设投资如火如荼,各地排队拿路条批项目。

海通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福岛核电事故前,我国潜在规划项目总计超过1亿千瓦,核电投资月度数据同比持续快速攀升,2011~2012年达到最高点800亿元。但突如其来的福岛事故几乎使国内核电发展陷入停滞,国务院迅速叫停了新项目审批,并对已在建项目进行彻底的安全检查。

而随着福岛事故的阴霾渐消,此前已拿到批文的项目有望加速推进,而更多筹备中的项目有望上马。据统计,目前我国在筹建的核电站超过20座,此前经过国家发改委审查的40余个初步可研究的核电项目,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河南、黑龙江、吉林等省均在筹划建设核电站,不少项目位于中西部省份。

而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由于国内工业产能逐步由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后者用电需求增高,核电有望成为解决工业用电需求的重要来源。在此过程中,国内核电的发展重心,也将逐步从沿海向内部转移。

水电

西南地区水电“心脏”地位凸显

中国的水能资源居世界首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94亿千瓦。根据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4的统计,我国2013年水电消费相当于2.06亿吨石油当量,是目前中国非化石能源中消费量最大的。

水力发电的发展历史较长,在非化石能源中最为传统。可利用水能的大小,一方面系于径流水量,另一方面则与地形地势关系紧密。由于我国地形地势自西向东呈现为三大阶梯,地势与径流因素结合后,70%以上的水能资源分布在西南地区。

事实上,针对水电利用,我国有《十二大水电基地》的远期规划。分别包括金沙江水电基地、雅砻江水电基地、大渡河水电基地、乌江水电基地、长江上游水电基地、南盘江红水河水电基地、澜沧江干流水电基地、黄河上游水电基地、黄河中游水电基地、湘西水电基地、闽浙赣水电基地、东北水电基地。

参照这份宏大的水电利用规划,在不少水量丰沛、落差明显的径流中,尚有巨大的水能有待激活。2008年前,中国水电开发有一段较长的黄金期。但在随后几年,由于环保及移民等争议很大,水电开发却陷入停滞。“十一五”期间,全国水电开工量只有2000多万千瓦,远低于原定的7000万千瓦的开工量规划。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为实现减排承诺,到2020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至少要达到4.2亿千瓦。依据水电工程建设周期4至8年的基本规律,我国“十二五”期间的开工规模应达到1.2亿千瓦。但截至2013年底,常规水电核准开工规模仅为2684万千瓦,不足规划目标的四分之一。因此,今后的水电投资还将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不少大型水电站也有待从沙盘推演进入实际操作。

风电

北部与东南沿海开发潜力巨大

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非常丰富。根据全国900多个气象站将陆地上离地10米高度资料进行估算,全国平均风功率密度为100瓦/平方米,风能资源总储量约32.26亿千瓦,可开发和利用的陆地上风能储量有2.53亿千瓦,近海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有7.5亿千瓦,共计约10亿千瓦,开发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风力发电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统计数据,2001年至2013年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24.08%,而同期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的年复合增长率为57.12%,增长率位居全球第一。

从区域分布上看,我国风电丰富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以及北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此外内陆有个别风能丰富点,近海风能资源也非常丰富。

根据《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从2011年到2020年,风电发展以陆上风电为主,近海(潮间带)风电示范为辅,每年风电新增装机达到1500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2亿千瓦;从2021-2030年,在不考虑跨省区输电成本的前提下,风电的成本低于煤电,风电的发展重点是陆海并重,每年新增装机在2000万左右,累计装机达到4亿千瓦。

参照上述发展规划,在陆上风能丰富的北部及东南沿海地区,有望迎来风电发展的加速度。而由于海上风电还面临设备、技术、成本等瓶颈,从远期来看若能顺利突破瓶颈,近海风能利用也有望迎来增长高峰。

光伏

西北地区或将迎来爆发性增长

我国属于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总面积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年辐射量在5000MJ/m2以上。根据国家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评估中心划分标准,我国太阳能资源地区分为四类,一、二类地区,年日照时数不小于2200小时,是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或较丰富的地区。

其中,一类地区(资源丰富带)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甘肃北部、宁夏北部、新疆南部、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西藏东南部等地;二类地区(资源较富带)主要包括山东、河南、河北东南部、山西南部、新疆北部、吉林、辽宁、云南、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广东南部、福建南部、江苏中北部和安徽北部等地。

光伏发电高度依赖光照条件。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中国,自然拥有光伏产业发展的先天优势。事实上,光伏发电主要有两种发展路径:地面大型光伏电站和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所需的占用面积小,投资额度小,对于光照条件的要求相对宽松,在工厂住宅的屋顶等区域即可安装。而地面大型光伏电站由于设备投资额度大,对选址、占地、光照条件都有着更高要求,单个电站输出的电量也更大。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12月末,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0.66GW,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7.16GW。其中,大规模光伏电站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1.18GW,分布式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则为5.98GW。

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分布在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累计装计容量排在前五位的省级地区依次为青海、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古。其中,青海光伏发电累计装机约占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的19%。

通过太阳能资源与大型光伏电站区域分布的对比不难发现,这两者高度重合,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西北诸省,也拥有更高的光伏装机量。而伴随国内光伏并网、电价补贴等政策的完善,以及因技术进步而带来的光伏发电成本下降,虽然目前国内光伏产能过剩局面尚未根本扭转,但长远来看依然潜力无限。无论是就资源禀赋还是发展基础来看,西北地区都有望成为中国光伏的增长极。

原标题:20%远景下的中国能源版图变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版图变局查看更多>风电发展路线图查看更多>风能资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