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DMTO(甲醇制烯烃)是如何成功逆袭的?

2015-01-14 09:10来源:科技日报关键词:煤化工DMTO神华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15年1月9日。北京。全国科技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伴随着欢快的乐曲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下称大连化物所)副所长刘中民研究员走上主席台,代表甲醇制烯烃技术项目组从习近平手中接过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奖状。

光辉历程

1980年

大连化物所的研究人员了解到国际上有人在石油危机后研究煤制烯烃,他们认为未来的中国早晚也会碰到相同的问题,就开始研究煤代油的技术环节,这完全属于一种超前研究。而对这一超前研究,中科院和大连化物所领导也给予支持,在当时调集了以陈国权和梁娟为组长的两个研究组联合进行甲醇制烯烃技术攻关。刘中民就是在这一时期考上大连化物的研究生的,并跟随着他的导师迈入了煤炭经甲醇制烯烃研究领域的。

1985年

经过几年的努力,研究人员终于研制出了甲醇制烯烃的固定床催化剂,并于1985年完成了实验室小试。煤制烯烃技术最终也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七五”计划期间,原国家计委科技司和中国科学院决定,在大连化物所建立甲醇制低碳烯烃的中试基地。当时成立了以王公慰为组长、蔡光宇和应慕良为副组长的中试攻关小组。

1989年

大连化物所甲醇制烯烃攻关小组先后完成了3吨/年规模沸石放大合成及4—5吨/年规模的裂解催化剂放大设备,以及日处理量1吨甲醇规模的甲醇制烯烃固定床反应系统和全部外围设备等,并在此基础上于1991年4月完成了中试运转。

1995年

在蔡光宇研究员的带领下,大连化物所采用国际首创的“合成气经由二甲醚制低碳烯烃新工艺方法”,完成了流化床甲醇制烯烃过程的中试运转,创造了新的世界第一。他们研制的适合两段反应的催化剂及流化反应工艺,被专家们确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96年

这一成果获得了中科院的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原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与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刘中民此时成为甲醇制烯烃技术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他的历史责任就是在小试、中试的基础上,继续改进并推动这项研究成果的工业示范及规模生产。

1998年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到大连化物所视察。院里资助刘中民团队100万元经费,用于甲醇制烯烃的进一步研究。刘中民用这100万元资金,对甲醇制烯烃的技术环节进一步完善,将生产工艺又做了更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把1995年中试时采用的“合成气经由二甲醚制烯烃工艺”改为“合成气经由甲醇制烯烃工艺”。虽然两者的原理相近,但甲醇生产工艺更加成熟,能够制烯烃的规模也更大。这为课题组未来“出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4年

建设并运行一套甲醇制烯烃的工业化试验装置,少则五六千万元,多则上亿元。面对这种巨额投入,陕西省向大连化物所抛来了“橄榄枝”。陕西省决定与大连化物所合作开展工业化试验。随后,陕西省专门成立了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大连化物所、中石化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合作,开发甲醇制烯烃工业化技术。

2004年8月2日

总投资8610万元、年处理甲醇能力1.67万吨的大连化物所甲醇制烯烃技术(简称DMTO)工业化试验装置,在陕西省华县开工建设。刘中民团队在华县化工厂安营扎寨,开始了至关重要的大型试验。

2006年5月

DMTO工业化试验宣告成功,每天可以转化甲醇75吨,而国外类似装置一天转化还不到1吨。DMTO技术的研发成功,标志着大连化物所等技术研发单位,突破了小孔磷酸硅铝分子筛合成技术,研制成功甲醇制烯烃流化反应专用催化剂;发明了甲醇制烯烃密相循环流化床反应工艺,在世界首套万吨级工业性试验装置上验证了其先进性和可靠性;发明了DMTO技术大型反应-再生系统及工艺调控方法,形成了成套技术,为建设百万吨级DMTO大型化工业示范装置提供了技术基础。

原标题:DMTO(甲醇制烯烃)是如何成功逆袭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