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核铸强国梦——中国核工业光辉的60年综述

2015-01-15 09:35来源:新华网作者:余晓洁关键词:核工业核电华龙一号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铸剑为犁发展核电造福社会

中国核工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维护和平为目的,时刻盼望铸剑为犁。

从“以军为主”转向“军民结合”。上世纪70年代,中国核工业顺应历史潮流,在强军的同时,重点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核能和平利用成为新主题。

杭州湾,潮涨潮落。面朝杭州湾的一座山岗,秦始皇东巡途中驻留于此,得名“秦山”。

中国核电梦,从这里开始。

从1974年起,核工业组建专门团队11年开展了380个科研试验项目,为首座核电站奠定了安全、科学的基础。

1983年6月,移山填海的机器轰鸣声响彻杭州湾海滨,秦山核电站从蓝图走向现实。

1991年12月,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并网成功。

“秦山核电是中国内地核电零的突破,被誉为‘国之光荣’。”原秦山核电公司总经理姚启明说。

斩关夺隘,一路向前。

1994年,引进国外技术建成中国内地第二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两台单机容量98.4万千瓦机组先后投入商业运行。

1995年,秦山核电二期工程拉开帷幕,自行设计建造四台60万千瓦的压水堆核电机组。2002年,陆续投入商业运行。

2008年,秦山核电站扩建工程方家山核电站动工,建造两台百万千瓦级的国产化压水堆机组。2014年,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2015年1月,2号机组并网发电。

“从30万千瓦到60万千瓦,再到百万千瓦,中国核电自主建设能力实现‘三级跳’。”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说。

目前,中国内地运行核电机组22台,总装机容量2010万千瓦,核电约占我国发电量的2.2%。在建机组26台,占世界在建规模的四成。

核燃料循环体系是核工业的“大动脉”。我国坚持核燃料“闭式循环”技术路线,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备完整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国家之一。

核技术是现代高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批核工业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铀矿勘查形成2800千米深“攻深找盲”能力,国产离心机技术取得重大进展,自主品牌燃料组件实现入堆考验……

“我国已建立起包括铀矿地质勘探、铀矿采冶、铀纯化、铀浓缩、元件制造、核电、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等环节的完整核工业体系。核工业已经成为军民结合产业的标杆。”国防科工局局长、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许达哲说。

奔腾不息的波涛铭记: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核工业保军转民、寓军于民,进行第二次创业,实现了核电零的突破和步步跨越的核能梦。

第二代核工业人留个世人最深的启示是:自主创新。

展望未来安全为基核铸强国梦

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中国核工业发展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海牙安全峰会上全面阐述了发展与安全并重、权利与义务并重、自主与协作并重、治标与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观。

事实上,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持续提升核安全及核应急水平,新建核电项目按照全球最高安全标准推进。2013年,修订版《国家核应急预案》发布,国家核应急响应能力不断增强。

在核电站,能看到一种顶状半球形的建筑物,叫做安全壳。“它能够承受地震、飓风、飞机冲撞等各种冲击,并确保放射性物质无法溢出。核电站按规定,辐射要小于0.5个毫西弗每年。由于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实际排放量是几个微西伏每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说。

原标题:核铸强国梦——中国核工业光辉的60年综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工业查看更多>核电查看更多>华龙一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