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核铸强国梦——中国核工业光辉的60年综述

2015-01-15 09:35来源:新华网作者:余晓洁关键词:核工业核电华龙一号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原子核,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一亿分之一,却蕴藏着惊人的能量。

一克铀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7吨煤完全燃烧产生的能量。

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提出了中国建立和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从那天开始,中国核工业扬帆起航。

一甲子代表一个轮回。中国核工业沧桑巨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国防科技工业战略力量的核工业,该怎样不负坚守一甲子的艰辛?又该如何将光荣与梦想,沉淀为砥砺的锐气,化作建设核强国的动力?

让我们一起重温中国核工业6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

两弹一艇铸就共和国核盾牌

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

被西方封锁的新中国,接连研制成功两弹一艇——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让核大国惊叹:

中国绝非一推就倒的“泥足巨人”。她拥有自己的“核脊梁”,威慑讹诈对她不管用!

光明前景发端于艰辛的探索。

青海金银滩草原,谜一样的地方。

在这里,王洛宾写下著名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然而从1958年5月起,它的名字从中国地图上神秘消失了,因为被选定建造核武器研制基地。

这里,海拔3千多米,寒风蚀骨,飞沙走石。一年中有8个月要穿棉衣。

这里,树极少,只有稀稀拉拉的骆驼草。一天一盆水,喝水洗脸全靠它。

这里,历史在回响——

“前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扬言没有援助,中国20年也休想造出原子弹。我们一定要造出自己的‘争气弹’。”原二机部部长刘杰说。

“我愿以身许国!”核物理大师王淦昌说。从此他的名字在国际物理学界消失了。

核武器事业背后不仅有智慧、汗水、还有牺牲。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有重要发现返京汇报。凌晨,飞机在离地面400多米上空突然失去平衡,一头扎进玉米地里,火焰冲天。遗体被发现时,他和警卫员牟方东抱在一起。装有核武器资料的公文包安然地夹在他们中间。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邓小平曾说。

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吴自良、陈能宽、周光召、钱三强、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姓氏排序)……中国核事业奠基者的名字和功勋,永远铭记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两弹一艇,一部改变新中国命运的交响乐,是数十万人用生命合奏出来的。

历史不会忘记,在面朝黄河的山谷中,兰州铀浓缩厂筹备处主任王介福,带领建设者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生产出合格的高浓缩铀。

历史不会忘记,在湖南郴州,2500多名职工打下中国第一个铀矿井;在茫茫戈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核工业联合企业;在阴山荒原,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核燃料元件厂……

历史不会忘记: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中国2年零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西方科学家评论:中国闪电般的进步,神话般不可思议。

历史不会忘记:彭士禄率领团队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没有用外国的一颗螺丝钉!

沉默如金的戈壁作证:就是在这荒原上,核工业人安下心扎下根,以大无畏的爱国精神和感天动地的革命豪情进行第一次创业,实现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两弹一艇强军梦。

第一代核工业人留给世人最深的启示是:自力更生。

原标题:核铸强国梦——中国核工业光辉的60年综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工业查看更多>核电查看更多>华龙一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