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输配电电力通信市场正文

中国版“工业4.0”:意义重大 如何实现?

2015-02-03 11:48来源:中国投资作者:王镓垠关键词:工业4.0物联网智能化制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由于“工业4.0”的智能化、自动化和去体力劳动等特点,以当前时点粗略计算分析,其在我国全面实现后对GDP的提升作用达17400亿元,释放就业人口2.42亿,以受过初等教育的成熟生产性劳动力为主,其他中高级操作人员及研发管理人员的地位反而更为重要,他们将不再从事现场体力劳动且摒弃地点固定的工作方式,集中力量在创新和管理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工业4.0”全面实现所释放的劳动力有多大比例能被迫转型为技术人员进而提升我国人才技术水平,有多大比例能转投服务、建筑、农林等行业乃至创业自谋出路,如此庞大人口基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对我国就业率、GDP、行业调整、宏观经济等问题的影响还需通过实践来证明。

中国如何实现“工业4.0”?

首先,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建立我国“工业4.0”基本框架。近日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中德双方于2014年10月10日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中国发展“工业4.0”需要加强与德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学习借鉴其顶层设计、实施步骤、制度保障等先进经验。加强与其他领先工业国在类似领域的交流合作,集百家之长,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智能制造工业发展蓝图。着手构建“工业4.0”基本框架,制定共同标准及授权范围,建立综合性工业通讯基础设施,组织职业培训,设计多方监管体系,考虑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最终形成可自我完善的我国“工业4.0”基本框架。

其次,鼓励工业发达区域建立“工业4.0”实验试点。例如上海市以宝钢为代表的部分传统工业企业日前针对“工业4.0”进行了信息化、周期化、智能互联制造方式的尝试,获得了上海市经信委的认可与鼓励,并表示上海决策部门需早做筹划,鼓励先行。“工业4.0”在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融合对接的背景下,将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建议政府决策部门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东北等工业化和网络化水平较高地区建立“工业4.0”试点,随着智能化改造的推进,逐步在打破试点各自边界,建立试点间企业、客户、服务互联互通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网络,逐步扩大影响范围,为最终建立全国乃至全球性“工业4.0”提供管理和实践经验。

同时还需建立安全机制,保障“工业4.0”顺利推进。工业生产相关系统出现的安全问题不仅影响企业生产,同时直接影响企业财产、环境污染、网络安全等国计民生问题。在逐步推行“工业4.0”之前,顶层设计方面需要重点考虑网络安全及保障内容,深入借鉴信息安全的攻防知识及产品体系,防止工厂企业与外界联网后受到企业内外恶意网络攻击、恶意软件入侵,防止未经授权使用生产设备获取产品,防止使用权滥用,杜绝第三方运行维护人员对现场设备的非法操作,制定保障网络安全的对策及解决方案。

最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逐步实现“工业4.0”发展目标。在我国“工业4.0”框架基本建立之后,需通过国家层面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启动国家智能制造重大专项工程,引领智能测控装置、关键零部件、智能化高端装备、集成智能装备等领域企业在同一标准化体系内快速发展并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联合企业、科研机构、政府、协会、客户形成多方参与的产学研用联合战略体系,集中力量助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实现生产制造自动化后,依次推进流程管理数字化、企业信息网络化、智能制造云端化等内容,促进中国版“工业4.0”得以最终实现。

原标题:中国版“工业4.0”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工业4.0查看更多>物联网查看更多>智能化制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