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华龙一号:“造船出海”闯世界

2015-05-08 08:50来源:经济日报作者:齐慧关键词:华龙一号核电技术中核集团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5月7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5号核电机组开工建设。

中核集团原来就出口过核电机组,而且是我国唯一具有批量化出口核电机组能力的公司。但此次“华龙一号”开工,中核集团上下仍是兴奋不已,激动万分。

“‘华龙一号’的开工标志着我国进入世界核电的第一阵营,如果把以前的核电出口比作为借船出海,如今可以说我们有能力造船出海了。”中核集团总经理钱智民信心十足地说。

潜心打造出海“大船”

“国际同行对‘华龙一号’很感兴趣。”中国工程院叶奇蓁院士最近参加日本原子力产业协会年会时发现,很多参会代表非常关注我国“华龙一号”的情况。

受人关注的背后,是中核集团员工整整17年的努力奋斗。

1997年一个静谧的午后,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老基地一栋办公楼里传来一阵阵激烈的争论声。

原来是有十几个技术人员正在讨论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方案的主参数,因为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大家都畅所欲言。当时并没有人预料到,他们的争论成为了“华龙一号”孕育17年的起点。

核动力院科技委副主任、原副院长张森如曾长期担任核电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他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早在1996年,原国家计委在上海组织召开了关于核电发展的研讨会,提出国家发展核电的方向不再是60万千瓦级,而是100万千瓦级,这促使大家萌发了自主研发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的念头。

那几年,我国的核电技术已有长足进步,第二代核电技术逐渐定型。但遗憾的是,二代核电机型CNP600、CPR1000均是法国进口机型M310的改进型,在堆芯设计,特别是在燃料元件设计制造技术上,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不能实现出口。

为了突破核电技术发展长期受制于人的困局,从1997年开始,核动力院在CNP600“121堆芯”、CPR1000“157堆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地提出“177堆芯”的概念,功率确定为100万千瓦,这就是“华龙一号”的前身。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发生了核事故。为应对世界核电形势变化,中核集团公司在现有技术水平上,又启动核电技术重点科技专项,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ACP1000。这个项目被视为中核集团占领核电技术制高点的重要标志性工程,肩负着带动核电相关领域关键技术提升、实现工程化应用、真正树立我国自主核电品牌、实现核电“走出去”目标的使命。

2013年4月,在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核安全局的指导下,中核集团和广核集团将各自的百万千瓦级技术进行融合,形成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

“10多年的自主创新之路,‘华龙一号’经历了诸多‘从无到有’的突破,凭借着对技术的不断追求,我们的梦想一步步向现实迈进。”“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如此表述这段曲折的梦想之路。

原标题:华龙一号:“造船出海”闯世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华龙一号查看更多>核电技术查看更多>中核集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