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环保市场正文

【总量减排争议】环境治理进入“看脸”时代

2015-12-10 14:22来源:《财经》作者:王金南 秦昌波关键词:燃煤电厂节能减排环保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实际上,自从总量减排模式启动,就没有停止过对总量控制模式的争议。2012年持续多次的雾霾,美国大使馆PM2.5监测,特别是2013年1月那场震惊世界的“污染浓度超高、影响范围超大、持续时间超长,受害人口超多”的雾霾事件,引起了公众和专家对总量减排模式的怀疑。由于总量减排实施中严格的减排核定、繁琐的数据考核、缺乏地方自主创新、减排难度和潜力加大等原因,部分地方也对总量减排产生了一些分歧、“畏难”,甚至抵触情绪。

在众多争议中被提及最多次的,是认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目标是改善环境质量,而现在总量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不挂钩。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误解”,由于绝大部分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因此10个百分点左右的削减、而且是仅仅4项污染物的减排,很难有环境质量等级的变化。

从官方统计的最近十年总量减排和环境质量变化来看,总量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图1和图2大体上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图1背后隐藏的是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布局的合理性以及水环境民生问题。居民看到的主要是江河湖泊的支流和居住环境周边的水体,而这些水体环境与图1展示的情景正好相反,特别是好水中的I类水在下降、城市黑臭水体的普遍性,以及“三河三湖”治理效果的不明显,使居民感觉到水污染物减排似乎没有改善自己身边的水环境质量。

图2又是另一个空气环境质量标准的问题。2012年之前实施的国家空气环境质量标准,根本就没有表征雾霾的PM2.5这个指标。因此,在十年的空气质量变化中,由于标准的问题也把真实的空气质量“歪曲”了。

在环境容量“硬约束”、公众对良好环境质量“硬需求”的大背景下,改善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环境保护领域最大的“硬道理”。

因此,建议将环境保护提升到核心优先政策的高度,就环保工作而言,必须从以总量控制为核心转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统筹推进治污减排、风险防范和生态保护等各项工作。同时,需要深化总量控制制度,将总量控制作为环境质量改善的“硬手段”之一,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切实将减排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质量改善实效。

原标题:环境治理进入“看脸”时代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燃煤电厂查看更多>节能减排查看更多>环保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