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企业正文

生态华能:6家火电、风光企业的“生态经”

2015-12-14 09:20来源:华能集团关键词:华能集团火电清洁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格尔木光伏电站:清洁样板树生态屏障

青藏高原,这个离天最近的地方,有着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优势,位于柴达木盆地腹地的格尔木光伏电站,伫立在高原之上,采撷最耀眼的日光,一排排光伏组件,悄无声息地将一片寸草不生的贫瘠戈壁,变为一方光伏新能源蓬勃发展的新生沃土。

清洁能源样板

格尔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2830米,全市有近90%的土地属于荒漠、半荒漠的戈壁滩,年降雨量仅41.5毫米,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以上,每年的风沙天气近180天。

2010年9月6日,格尔木光伏电站一期20兆瓦项目首批5兆瓦工程开工建设。面对高原缺氧、气候干燥、严寒沙尘天气、没有光伏建设经验等种种困难,格尔木光伏电站的15名职工针对荒漠化光伏电站建设的特殊性,在摸索实践中完善设计、变更施工、总结经验,建立了有效的质量、安全、进度、投资控制体系,2011年5月15日,一期首批5兆瓦项目全部并网发电。这项工程也是格尔木地区唯一一家进行土地场平的光伏企业,成为了区域内光伏产业建设的标杆和样板工程。

2011年7月24日,为争取电价政策,格尔木光伏电站于9月份同时开工建设一期后续15兆瓦和二期30兆瓦项目,拉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两个项目分别于当年11月18日、12月18日正式发电,成为格尔木地区2011年开工最晚、并网最早的光伏电站。2012年12月15日,格尔木三期20兆瓦工程全部建设完成。2014年12月27日,格尔木四期65兆瓦项目正式并网发电。截止2015年10月底,格尔木光伏电站投产装机规模135兆瓦。

在这四期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格尔木光伏电站面对原本就异常脆弱的生态环境,严格坚持“三同时”的制度,充分考虑各项工序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可能减少光伏板建设对土壤植被的破坏。电站建设速度、工程质量、外观形象等均位居当地各光伏发电企业首列,创造了格尔木地区当年首家具备并网发电条件、第一家通过了安全性评价达标、地区单位千瓦工程造价最低等8个第一。

创最大环保效应

作为华能集团目前规模最大的光伏电站,格尔木光伏电站因地制宜,高效、科学建设电站,加强运维管理,在发挥最大能源效益中节能减排。

2010年,格尔木光伏电站一期项目开工时,光伏电站在全国还是个“新鲜事物”。按照最初设计和其他光伏电站的做法,基础支墩都采用灌注桩。格尔木光伏电站建设在荒漠中,土壤由粉细沙层和砾沙层构成,采用灌注桩不仅成孔难、标高不易控制。经过论证,电站采用了定型模板技术,在地面上将混凝土注入模板,节约钻孔工时、提高混凝土支墩质量的同时,大幅降低了混凝土用量。

运维管理中,格尔木光伏电站加强生产精细化管理,以创一流及管理提升活动为契机,强化对标,逐步建立了光伏电站生产运行统计指标体系。积极开展小指标竞赛,针对一个周期内的发电量、上网电量、利用小时、厂用电率、缺陷消除率等4大类17项指标进行横向比较,并与绩效挂钩,提高了设备可靠性和上网电量。

自投产以来,格尔木光伏电站累计发电已达5.61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22.46万吨,减少碳氧化物排放量55.98万吨、二氧化硫1.68万吨、氮氧化物0.84万吨、粉尘15.27万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清洁、绿色能源。

格尔木光伏电站注重改善电站区域的生态环境。几年来,在场区内种植苜蓿、红柳等草木近千株,栽植了格尔木光伏青年示范林,形成了一片荒漠中的绿洲。同时,光伏组件的大面积覆盖,起到了防风固沙、改善电站生态小环境的目的。据统计,自光伏电站在格尔木兴建以来,当地沙尘天气逐年减少、降水天气逐年递增。

文/ 青海分公司 罗舜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华能集团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清洁能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