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输配电输配电智能用电市场正文

【他山之石】德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趋势

2015-12-22 14:27来源:国家信息中心关键词:智慧城市电动汽车物联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节能住宅

柏林的“被动式节能住宅”是在低能耗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全新的节能概念。此种节能建筑在室外温度为零下20℃的情况下,室内可以不必开空调或暖气就保持正常生活所需的温度,意味着房屋基本不需要主动供应能量,每年单位面积供热能耗仅为15度电,远远低于目前德国的标准75度电。而这种效果,只需通过材料、设计、施工等手段就可实现,它的采暖能耗每年不超过15kWh,即每年每平方米的原油消耗量不超过1.5升。此外,被动式节能房的能量来源于可再生能源,主要是由屋顶上的太阳能装置来供电,只是在极少数的情况下需要额外的能量用于取暖。同时,为了尽量多地接收阳光,房子大多向南,窗户面积也尽量大,而三层隔离窗的设计,是为了使室内产生的热量不会向外流失。而且其自动通风系统可以从废气中抽取热量,再使用这个热量为吸入的新鲜空气加热。

(二)法兰克福

法兰克福的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由法兰克福环保局负责。与其他城市相比,法兰克福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其目标是建设绿色城市,并在“2014年欧洲绿色之都”[1]的评选活动中进入了最后的决赛阶段。

1、“环城绿带”

法兰克福全市绿化覆盖率高达52%,由花园、公园、树林、水泽和沙丘等多样化地貌组成,人均占有公园绿地就达到40平方米。法兰克福最大的绿化动作当属持续20多年之久的建设环城绿带(GreenBelt)计划,目前,长达75公里城市外围的“法兰克福绿化带”基本建成,不仅成为城市绿化屏障,还通过数次立法,征求市民意见,增添了许多休闲娱乐设施,大力度向市民开放。

2、被动式住房

法兰克福提出了以住宅建筑节能为核心的“节能家庭方案”。这种被动式节能建筑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房屋的保温密闭性,二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政府扶持政策方面,对于新建的房屋,建房者可以到地方政府参股的银行申请优惠的低息贷款,还可以享受联邦政府给予的奖励;对于改造的房屋,政府通过节能改造样板房进行典型引路,发放低息贷款和补贴扶持节能改造项目,但要求改造后房屋节能必须达到30%-40%。预计10年后法兰克福节能型被动屋的比例能达到60%以上。

3、节电奖励

为了鼓励居民节约用电,法兰克福市政府采取了现金奖励的办法。法兰克福是德国第一个用现金奖励节约用电居民的城市,而且居民可以从法兰克福能源局或者麦诺瓦有限公司(MainovaAG)免费领取电力测量仪。居民在一年内如果能够节约10%的电,就可以得到20欧元的现金奖励,在此基础上,每多节省一度电还可以得到0.1欧元。到目前为止,法兰克福的居民平均获得了65欧元的现金奖励。

4、控制大气排放

在环保方面,法兰克福除了关注绿化以外,还比较重视空气的质量。特别是在控制CO2排放方面,采取了大量的应对措施。第一,低排放公交车。法兰克福在数年前就率先启用了低排放公交车,在公交系统,法兰克福坚持使用配备高标准(EEV)的车辆。第二,天然气汽车。2005年,法兰克福市政府决定将其车队全部改换为天然气汽车,目前市政府及其下属企业已经有400辆天然气汽车投入使用。第三,低排放区域。2008年10月,法兰克福在市区划出一片面积约110平方公里的区域设为低排放区。所有的高排放车辆都不允许驶入该区域,只有黄标(欧3)和绿标车(欧4)才可以进入。从2012年开始,只有绿标车方可驶入,否则,就会受到40欧元的罚款处理。第四,鼓励自行车出行。2003年,法兰克福市决定将自行车出行的比例提高到15%(1998年该比例仅为6%),为此还出台了如下政策:新建、改建、扩建自行车道,改变交通信号灯的变化次序并启用自行车优先的原则,重新设计自行车路线并设路标,修建更多拥有固定停车架的自行车公园,为了避免绕行并增加骑车的吸引力,法兰克福甚至允许骑车人在单行道上逆行,等等。第五,电动交通。在德国政府举办的“电动交通示范区”评选活动中,法兰克福凭借ZEBRA工程得以从全国130个参选区中脱颖而出,成为德国八个“电动交通示范区”之一。该工程主要设计了两个工程:一是在汽车公园、公共停车站和出租车排队处建设电动车充电站,二是邀请不同的人群来测试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等各种电动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

原标题:智慧城市 | 德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趋势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城市查看更多>电动汽车查看更多>物联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