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输配电智能用电评论正文

终端用能方式变革为电力发展注入新活力

2016-02-17 08:59来源:亮报作者:张运洲关键词:电力行业智能电网储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14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已分别达到9700万千瓦、2500万千瓦,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位。但与此同时,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负荷水平不高,总体市场空间有限,消纳面临很大困难。从全国范围来看,新能源电量占用电比重仍不到5%,区域性过剩和发展不平衡矛盾困扰着新能源的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五”期间,中国水、核、风、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发电仍将快速发展,常规水电新增装机规模或将达到0.6亿千瓦以上,核电约0.3亿千瓦,风电约1.4亿千瓦,太阳能发电1.1亿千瓦。发电量中,非化石能源发电的比重将上升至28%左右,煤电降至63%左右。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利用总量超过7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15%,其中,转化为电力的非化石能源占84%。由此可见,电力在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中始终居于中心地位。

预计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有望达到25%左右。届时,全国电源总装机将达到30.3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将从目前的32%提高到54%。

未来,我国风电更多地布局在“三北”地区,太阳能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考虑到负荷需求,调峰能力配置以及中东部地区环境治理等因素,风电、太阳能发电及西南大水电必须跨区输送,需要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基于以上分析,未来我国将呈现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电力流格局。预计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跨区电力输送规模有望达到约2亿千瓦,203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流总规模有可能超过6亿千瓦。

新能源大发展需要跨区输送和消纳。未来电力的跨区供应和输送将逐步过渡到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特高压直流主送新能源,提高清洁电力外送比重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通过优化电源配比和运行方式安排,新能源电量可达总输送电量的85%以上,输电通道利用水平可达5500小时以上,输电落地电价比受端建设的新电源上网电价低约0.02元/度以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从中长期来看,特高压直流或柔性大容量直流100%输送新能源也具备可行性,输电通道利用小时数在5000~5500小时,输电到受端电价仍具有竞争力。

智能电网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新能源、分布式能源的灵活接入与高效消纳,电动汽车、新型储能的推广应用,互动用电、智能用电的蓬勃发展,是推动智能电网技术普及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引擎。

除此之外,新能源大规模融入电力系统,还需要引入市场手段和政策的优化调整。

总的来说,“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电力工业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能源结构调整,大气污染治理,终端用能方式变革,将为电力发展转型注入新的活力。如何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因此,未来电力工业必须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做好当前与长远、能源与环境的统筹协调,着力打造电力系统的升级版,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原标题:终端用能方式变革为电力发展注入新活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行业查看更多>智能电网查看更多>储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