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上周,一个“核废料处理厂”将选址连云港的消息引发普遍关注。据了解,该厂名为“中法合作核循环项目”,由中核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负责建设,总投资将超千亿元人民币。由于强大的民间压力,目前连云港市政府已宣布暂停该项目选址前期工作。
法国阿格核循环厂内部
目前,中国核能发展规模空前,核废料处理问题是其中一个难以回避的尖锐话题。那么,面对质疑和恐慌,核废料处理安全吗?到底有没有必要建设这种项目呢?本文将对相关概念做出解释,并简单介绍国际上核废料的处理情况。
01
什么是“核废料处理厂”?
它做什么事情?
“核废料处理厂”的正式名称应该是乏燃料后处理厂。该厂将核电厂用过的核燃料,即乏燃料,用化学方法处理,回收仍可继续利用的铀、钚等元素,并产生较多的放射性废料,包括高放射性和中低放射性废料。
乏燃料后处理厂一般也作为核电厂卸除燃料的场外保存地,能够存放较多的乏燃料,以缓解核电厂乏燃料存放压力。
一般来说,人们还会同时建一个铀钚混合燃料(MOX燃料)厂,以直接将后处理提取出来的钚制成燃料组件。
在找到最终处置地之前,后处理形成的各种放射性核废料要暂时堆放在后处理厂。
02
什么是乏燃料?
有什么特点?
对于现在中国的主流核电厂,没用过的核燃料是低浓缩铀(铀235大约占3%,其余是铀238)。核燃料在反应堆中燃烧到不具经济性之后,电厂就会停堆,并把用过的燃料组件从堆芯中取出。此时的燃料成分发生变化,大约含有96%的铀238,0.8%的铀235,0.4%的铀236,1%的钚239,0.1%的其它超铀元素,其余为各种成分的裂变产物。
低浓缩铀的放射性不强,但是乏燃料中大量元素是强放射性的。随着冷却(放置)时间的延长,放射性会逐渐降低。但放置十年之后,仍有日常放射性本底强度的百亿倍之高。
乏燃料如果直接深埋处置,也可叫核废料。
03
乏燃料怎么一般处理或处置?
主要有两类方法:
一是不要了,直接找个安全的地方埋起来。历史上曾经有很多国家把核废料直接扔到海里。现在可以接受的做法是,找一个地质稳定,不透水的地方,挖一个大于三百米深的地洞,埋在里面。这是深层地质处置法。美国、加拿大、瑞典、芬兰、德国等采取或考虑采取这类方法。
二是像法国那样,用化学方法将乏燃料中的有用元素分离出来,继续利用,其余的高放射性废料固化,变成玻璃状,然后按照上面的方法深层处置。
04
乏燃料处理厂容易发生事故吗?
乏燃料处理具有很大的潜在风险。对技术保障、安全措施、管理、监管都有很高的要求。在各项措施到位的情况下,不容易发生事故,或者发生事故后,事态可控。
由于后处理厂有大量放射性在生产线和储存库中,一旦发生不可预计的大事故,危害会很大。
历史上全球第三严重的核事故是1957年4月21日发生在前苏联Kyshtym军用后处理厂的一次高放射性废料储存罐爆炸事件,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次6级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和福岛是更严重的7级)。
法国的后处理厂安全记录较好。只在1986年发生过一次小事故,导致5名工人入院治疗。
而美国汉福特(Hanfordsite)钚工厂,即军用后处理厂,则在1944年到1971年间持续泄露出大量放射性。
2004到2005年间,英国的后处理厂(THORP)也发生过一次比较严重的泄漏事故。
从技术上来说,后处理厂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比核电厂大。因为在核电厂里,放射性封闭在燃料组件中,不运动、不操作。而后处理厂要打开封闭,并对强放射性的乏燃料进行操作。
我国如果要建后处理厂,考虑到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从业人员纪律性更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应该很小。
05
后处理厂发生事故影响范围多大?
后处理厂最有可能的事故是放射性少量泄漏,如果处理及时,影响范围很小,不会超过厂区。即使量比较大,危险区域也应该只是周边一两公里范围,影响不会很远。一般的工厂泄露除污比较容易,不会有长期危害。
历史上影响较广的后处理厂事故或者泄漏都是军用厂,年代较远,监管较差。民用厂的事故影响范围都很小。
06
后处理厂会不会排放放射性废水废料?
不会。所有的放射性废料都要封闭固化处理。高放射性废料深埋。对低放射性的废料要求低一些,但也必须隔离填埋。后处理厂不允许有放射性物质外泄。
07
为什么要进行乏燃料后处理?
一般的说法有下面几条:
第一是可以回收部分核燃料,节约天然铀资源。
第二是减少需要深埋的放射性量。放射性毒性总量可以降低到直接深埋的十分之一,并且放射性降低到基本无害的时间也从几十万缩短为1000年左右。分离出来的放射性元素也可以进行嬗变,从而进一步减少放射性毒性量,缩短无害化时间。
第三是为未来的快中子堆生产燃料。
第四是为核电厂腾出乏燃料池堆放空间,解决目前国内部分核电厂的燃眉之急。
08
国际上乏燃料(核废料)是怎么处理的?
乏燃料后处理产生的高放核废料和不处理的乏燃料都必须深埋处理。
历史上,很多国家曾经直接将高放核废料倾入大海或者注入地下(前苏联),但这种行为很快被国际法禁止。
目前具备轻水堆乏燃料处理能力的国家只有三个:法国、英国、俄罗斯。日本的后处理厂还在建。
确定走燃料循环路线(即乏燃料处理)的国家有法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中国。
确定直接处置乏燃料(也就是不处理)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芬兰、瑞典。
大部分国家还没有决定走哪条路线。
09
为什么我们国家要走燃料循环路线?
在核能发展初期,人们认为燃料循环可以提高铀的利用率,节约铀资源,并为以后的快堆生产燃料。核能发展会按照热中子堆、快中子堆、聚变堆的方向发展。我国民用核能利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很自然地采取了这一大家认可的路线。
印度于50年代,日本于60年代,也制定了类似的核能战略。法国60年代从美国学到压水堆技术后,由于能源短缺,开发核能意志坚决,最先实际执行这一战略。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美国觉得后处理既麻烦又不划算,快堆也希望渺茫,因此不但没有走燃料循环路线,还干脆立法禁止乏燃料后处理。美国是核能技术的主要开发者,对各种技术的利弊了解较深,在汉福特(Hanford)钚工厂的问题上也吃亏不小,后来更重视在堆燃料循环和增殖上的研究,从来没有把燃料循环当成重要战略。
个人认为,我国在80年代制定的三步走核能发展战略,恐怕应该根据这几十年技术发展的状况适当调整。
10
乏燃料后处理,即燃料循环有什么缺点?
首先,代价高昂。由于处理涉及天量的放射性,工作环境需要极端的保障措施,一旦发生一点意外,后果就很严重。一座年处理能力800吨的化工厂,本来应该是一个很小的厂子。大型化工厂都是从十万吨开始算的。如果处理普通化学产品,也就相当于一个上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不考虑放射性的话,2000万元投资就够了,但是我国后处理厂规划造价已经到了2000亿元。由于发生事故的可能,代价的一部分也表现在需求比较大的隔离区。
其次,厂区有非常大的放射性存量。核电厂运来的乏燃料,处理后产生的高放核废料,在最终处置地就绪之前,必须暂存在后处理厂。放射性存量较大幅度地超过一座大型核电站。庞大的放射性存量意味着巨大的潜在风险和超强的安保需求。
第三,建设周期长。按照规划,如果后处理厂能够在2020年开工的话,2030年左右才能建成。对于现在乏燃料池已经饱和和即将饱和的核电厂,无法解救燃眉之急。规模那么大,而且国际合作项目相当敏感,能否按照计划进行,实际上是要打一个问号的。法国已经确定降低核电比重,其核电运营企业财务状况相当糟糕,人才流失和后继乏人都在所难免。日本于1989年开工的六所村后处理厂项目,规模也是每年800吨,完工时间已经推迟了23次,最新的计划是到2018年才能开始处理乏燃料。费用也比预计的多了两倍,达到3万亿日元。考虑到日本核能发展前景不明朗,即使在最新的计划期限内完工,项目能够发挥的作用也要大打折扣。
第四,以前支持后处理的几条理由后来发现都有问题。
1、提高铀资源利用率。后处理虽然能够提高,但是非常有限。按一般说法,后处理能提高25%的铀资源利用率,从开始的0.37%提高到约0.46%。但提高这一点利用率的代价实在太高了。打个比方,这就有点像把别人吃过的西瓜皮捡起来,用非常先进的技术剔下没有吃完的瓜瓤,进行复杂的清洗、消毒、增甜,再按照市场上的西瓜单价卖给消费者。如果市面上西瓜的价格是1块钱1斤,这样循环利用后的西瓜瓤成本就是10块钱1斤,但是只能卖1块钱1斤。新生产的混合燃料不仅成本高,还不好用。用完之后会产生更多的超铀元素,成分复杂,难以处理。现有的后处理技术已经不能再处理燃烧后的混合燃料。
2、减少最后处置的放射性量。这点不假,但是考虑到封装,减少的处置物体积只有一半。无害化时间也的确缩短了,但是无论是1000年还是10万年,现在都无法保证。
3、为快堆运行制备燃料。全世界经过70年,1000亿美元以上的投入后,发现快堆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法国、日本都在快堆上吃过大亏。到现在为止,快堆,特别是钠冷快堆,技术上是不可用的。
4、为核电厂纾解乏燃料存储困难。这一点没有那么非做不可,不需要后处理厂也行。
11
如果不建后处理厂,核电厂产生的乏燃料怎么办?
不建后处理厂,就是走一次通过,直接处置的路线。核电厂可以把在乏燃料池存放足够久的燃料组件拿出来,用罐保存。这方面有例可循。也可以在建一个池子,想办法移过去。放置到衰变余热较低之后,再深埋处置。
12
核废料衰减到无害需要多少时间?
中低放射性核废料,数百年。
高放射性核废料(后处理后的废料),1000年。
乏燃料,数十万年。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4月9日,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单忠德在京会见来访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拉斐尔·马里亚诺·格罗西,双方签署有关合作文件,并就进一步深化和平利用核能领域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和人才培养等合作,共同推动原子造福全球南方进行深入交流。单忠德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
4月8日6时16分,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项目中核集团漳州核电2号机组热态性能试验顺利完成,为后续机组核燃料装载、并网发电等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热试是通过主泵运转和稳压器电加热器投用,使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升温升压,并在各特定试验平台执行一系列调试试验、运行定期试验的综合性试验。该阶段在尽可能
2025年1—2月,云南省能源生产供应总体良好,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9%。一、电力生产供应方面1—2月,全省全部发电量624.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4%。全省规模以上发电企业发电量590.2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0%。其中:火电100.27亿千瓦时,下降6.0%;水电349.79亿千
2025年3月20日,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迎来开工建设40周年。记者当天从中核集团获悉,从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行的核电站到国内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的核电基地,秦山核电基地目前拥有9台机组,已累计发电超860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超8亿吨。中核集团总经理助理、中国核电
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市天堂角,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首个海外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在有着“东方夏威夷”美誉的山东荣成石岛湾,我国自主四代核电实现从试验堆向商业堆的跨越,目前运营良好;在椰林婆娑的海南昌江,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安装工作进入高峰期,预计2026年建成投运…
中核四0四是我国首批建设的核工业66“五厂三矿”之一,为“两弹”研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城。面对核工业发展难得的机遇期,立足中核集团新时代“三位一体”奋斗目标,中核四0四如何拥抱数字化转型发展,涵养人才发展生态,深化“产学研用月”99吊融合,做做好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核工业正迎来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副总工程师,中核工程党委书记、董事长徐鹏飞近期,随着DeepSeek的爆火,人工智能、AI等再次成为各行业关注的热点。数字化、智能化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焦点,我国也提出建立数字中国的目标,具体到核电领域,人工智能、AI技术的火热会给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我国核工业的“国家队””,中核集团如何以“硬核”科技支撑国家能源安全?如何在开放合作中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辛锋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系统阐述了履职一年来的思考与建议,并分享了中核集
期待加深与民企合作共同推动核电事业高质量发展——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核能作为安全、经济、高效的清洁能源,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我国能源体系清洁低碳转型,具有独特作用和重要意义。备受关注的民营经济在核电领域有哪些贡献?民营企业可以在核电
2025年3月5日,李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近日,中广核AI大模型已完成DeepSeek的全面接入,实现了DeepSeek模型的本地化部署。中广核AI、“云中锦书”等
核能发电具有经济性好、出力稳定性和碳排放低等优势,但目前仅有少数发电企业具备核电开发资质。普通发电企业如何参与核电项目呢?(来源:能源新媒文/陈愚)核电是能大规模开发的、稳定出力的低碳电源,且经济效益较好。2025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在运和核准在建核电机组装机约1
“十四五”规划发布,核能产业新的任务清单随即亮相。相比“十三五”,未来五年,不仅核电运行装机规模要增加,需要推进建设的领域和问题也更多元。除了自主三代和四代核电示范工程,小堆、高温堆、浮动堆的示范,以及中低放废物处置场、乏燃料后处理厂、核能综合利用纷纷“入围”。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江苏把减排作为“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面对新的形势,江苏碳减排工作将开展碳排放长期愿景研
2019年伊始,中核集团漳州核电一期和中广核惠州太平岭核电一期项目获得核准,国内核电结束三年零核准,在核电再获核准的同时,安全也再次重申。7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印发《核电厂运行性能指标(试行)》的通知,旨在加强核电运行安全管理。那么,我国的核安全体系的现状如何?未来又该走向何方呢?(
中核集团下属的一家叫做中核环保的公司,在近期引来诸多关注。有人说,它是为了核循环燃料出现的,有人则说,它是中核在新时期为响应环保需求而诞生的。(来源:微信公众号“核电周刊”ID:nuclearweekly)毋庸置疑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核集团在核环保领域已经建立较完整的核环保产业体系,掌握
“中国的核电技术发展,不会被人‘卡脖子’!”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间坐标点上,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核集团)董事长余剑锋喊出了底气。63载的攻坚克难、艰苦奋斗,中核集团从“国之荣光”到“国之重器”再到“国家名片”,在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核大国走向核强国的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
这是一个宏大的核工业全产业链发展图景。今年年中,历经多年调整重组、紧张的筹备,中国同辐在港交所上市,揭开了核技术应用造福人类的新篇章。而就在此前不久,一直以来备受瞩目的AP1000实现了重大突破,其首个示范工程——三门核电1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时隔3个月,具备了商业运行条件。与此同时,“
2017年12月26日,凛冬已至,中核集团总部西配楼六楼的会议室内却气氛热烈。中核环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环保”)揭牌成立,至此,我国核工业全产业链转型的最后一块“版图”拼接完成。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在改革开放40年的中,我国核工业在天然铀保障、铀浓缩、核燃料
法国驻华使馆核能参赞普思韬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18中国核电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在核能领域超过30年合作的基础上,中法两国下一步将在包括核燃料循环、矿采、燃料制造、后处理等核电产业前后端继续深化合作。据了解,中法核能合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1982年,两国并签订第一个和平利用核能协
6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以第19号令发布了ldquo;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rdquo;。其中,首次取消ldquo;禁止外商投资放射性矿产冶炼加工及核燃料生产rdquo;的规定,引发了核圈不小的讨论,为何在此时取消这一禁令?释放了哪些信号?(来源:中国核网作者:Trisomy)中国的核燃料加工业
时代的洪流推动着我国核事业的步伐一刻不停地奔涌向前:华龙一号的全球建设如火如荼;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核集团与多个国家的对外合作向前推动;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改革、转型、合并、重组一轮又一轮的资源调配,重新构建着这家集团新的肌理。一张照片印证核电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日前中核集团总部的会议
5月17日,在中国核工业第一批厂矿创建60周年到来之际,中核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王寿君佩戴着我国核工业60年的纪念章,在总部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采访中,王寿君强调,第一批厂矿是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基石,无论是纪念核工业创建60周年,还是纪念核工业第一批厂矿创建60周年,回首历史,最不可磨
4月21日,由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主办的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和平利用核技术论坛在四川成都召开。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单忠德、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秘书长布达维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辞。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刘敬、沙特核与辐射监管委员会主席哈立德以及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等国驻华代
4月17日,田湾核电7号机组首台柴油发电机组首次启动成功,为后续冷试目标顺利实现迈出了坚实一步。为切实保障柴油发电机组空载试验任务的顺利完成,连云港项目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严密部署。项目部通过成立柴油机安装、调试联合专项小组,针对柴油发电机组首次启动的供货、安装、酸洗、调试阶段进行
4月15日,中核二三举行漳州核电3、4号机组核岛安装及BOP配套建安工程开工动员会,标志着3号机组开始进入核岛系统设备安装阶段。动员会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契机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坚决践行“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进一步强化核安全
4月15日,中越发表《联合声明》,其中提出,努力将科技合作打造成为两国合作新亮点,探讨开展人工智能、半导体、核能等领域合作,落实好中越科技合作协定,继续发挥好科技合作联委会作用,深化科技创新政策对接,在医药卫生、防灾减灾、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等领域开展联合研究,加强中越科技人文交流,
4月11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温枢刚在集团公司总部会见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一行。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张涛、李启钊,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刘华参加会见。温枢刚对格罗西一行的到访表示欢迎,感谢国际原子能机构给予中国华能的支持和帮助,并简要介绍了华能生产经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国家能源
4月9日,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单忠德在京会见来访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拉斐尔·马里亚诺·格罗西,双方签署有关合作文件,并就进一步深化和平利用核能领域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和人才培养等合作,共同推动原子造福全球南方进行深入交流。单忠德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
4月10日至12日,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5)在北京首都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作为储能领域的创新引领者,运达股份旗下品牌——运达智储,携VoltBlock-IL261浸没式一体柜、VoltBlock-SSM261半固态户外柜、VoltPack-L6250智慧液冷储能系统等6大新品“全家桶“亮相展会,通过技术展示、场
4月5日,国电南自研制的NPS801自主可控发变组保护装置在秦山核电基地方家山核电站1号机组成功投运,这是全国产自主可控发变组保护装置在核电领域的首套应用,首次实现了核电机组保护的元件级自主可控,进一步推动了国产电力核心设备在核电领域的广泛应用。NPS801自主可控发变组保护装置基于国产先进元
近日,国家核安全局披露大陆运行及在建核电机组信息。截至2025年3月1日,我国大陆地区已颁发运行许可证的核电机组58台、已颁发建造许可证的核电机组31台、核准待建核电机组13台;共有在役民用研究堆(临界装置)17座、在建民用研究堆2座、正在退役民用研究堆(临界装置)3座。其中,运行核电机组和在役
据新华社消息,4月2日,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李干杰主持会议。李干杰,男,汉族,1964年11月生,湖南长沙人,1989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核反应堆工程与安全专业毕业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