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聚焦】局部和短期的“逆势”不会改变核电美好的未来

2016-09-02 10:56来源:社科研院能源观察作者:黄晓勇关键词:核电核电机组核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尽管国内对当前大力发展核电仍有一些不同声音,但总体来看,积极稳妥发展核电仍然是我国必要和现实的选择。

首先,核电是相对清洁的能源,在我国当前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上限的背景下,发展核电是合理选择。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的约2/3。煤炭生产、运输和消费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必须降低煤炭的比重,构建起风、光、水、核等多元化清洁能源体系。与水电以及风能、太阳能等相比,核电具有稳定性强、经济性好等特点,在改善环境方面也有明显优势。核电生产过程对环境基本上是零排放。据测算,每建成4000万千瓦装机的核电,每年可替代标煤消耗1亿吨。

其次,适度发展核电有助于增强能源保障能力,确保能源安全。我国化石能源供给短缺,2014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升至近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30%。不仅如此,我国能源进口来源过于单一、通道安全缺乏保障的局面仍未彻底改变。适度加大核能开发是提升我国能源自给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促进高端装备发展,推动核电“走出去”。近年,随着我国核电技术日益成熟,核电技术和装备出口已然成为或可与高铁技术并驾齐驱的拳头产品。目前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方面已拥有两大自主品牌——华龙一号和CAP1400。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核电站建设周期更短、成本更低,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我国现役核电机组一直保持良好的安全运行记录,迄今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2级和以上级别的运行事件。凭借经济性、安全性的优势,我国可以推动核电装备和技术的出口。但是,目前我国三代核电站示范项目不足,运行时间较短,而国际上核电站建设和运营要赢得客户信任,往往需要十年以上的安全运行记录,示范项目的不足已直接影响我国三代核电技术品牌的塑造,我国需要通过一批三代核电项目的快速建设和安全运行,积极努力打造核电领域的中国品牌。

全球核能市场的前景

2015年底召开的巴黎气候大会为各国减排设定了新的目标和义务,全球减排压力的进一步加大,势将推动世界核电建设的步伐。

2015年我国向国际社会提交的自主减排目标明确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到达峰值,并力争早日达峰;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要实现这样的减排目标,必须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包括核电在内的清洁能源比重。而且,从横向比较来看,我国核电目前仅占发电总量的3%,仍然远低于全球约16%的平均水平。我国规划提出,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这意味着我国未来核电项目建设还将继续大跨步发展,“十三五”期间每年或将新开工机组5至6台。

当然,我国核电发展也还面临一些不确定性。一是公众接受度仍然偏低。近年,我国内地核电站建设就因屡屡遭遇民众反对而搁浅。2013年7月,江门核燃料项目也因民众反对而被迫取消,我国公众对发展核电的态度不容乐观。“十三五”期间能否顺利启动内陆核电站建设仍不明朗。二是电力供给过剩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核电投资热情。2015年我国核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7279.28小时,利用率83.3%,同比分别下降282.14小时和3.02个百分点。核电设备利用小时数的下降,意味着设备未能实现满负荷运行,将直接影响核电运营的效益和新电站的投资积极性。

从全球范围看,核电回暖态势可圈可点,未来发展前景依然良好。虽然到2019年美国将有3台核电机组关闭,但由于在2016—2020年将有5台新核电机组投运,美国核电装机容量到2020年仍保持增长。英国亦欲重振核电产业,目前正在筹建欣克利角C核电站,以及布拉德韦尔(Bradwell) B项目建设。英国计划在2030年前新建8座核电站。到2030年,英国将大力发展用于发输电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这也是全球核电市场发展的标志之一。俄罗斯计划到2030年,实现国内核电装机6000万千瓦,将核电占发电量的比重提高到25%。俄罗斯还在大力开拓中国、伊朗、阿联酋、南非、芬兰、埃及、匈牙利等国际市场。

新兴经济体更是不遗余力地发展核电。印度电力短缺、大气污染严重,近年印度选择把发展核电作为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手段。目前印度在建的核电机组有6台,装机容量390.7万千瓦。核电在印度发电量中占比不到4%,印度政府计划,到2050年将这一比例增至25%。此外,白俄罗斯、埃及、孟加拉国、约旦、立陶宛、波兰、越南等国家都将建设核电站提上日程,部分国家已经开工建设第一座核电站。即便是沙特和阿联酋等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启动了核电站建设。

总体看,新兴经济体为弥补能源供给不足、改善生态环境,普遍对发展核电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兴趣。而发达国家由于能源供给的饱和、民粹主义的抵制等因素,在建核电规模相对较小。即便如此,美、日、法等发达国家不仅没有放弃核电技术的研发,而且加快了争抢海外核电“大蛋糕”的步伐。

原标题:【核电】黄晓勇:局部和短期的“逆势”不会改变核电美好的未来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