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力通信评论正文

文化史鉴-送电过天山

2016-09-14 16:01来源:国家电网杂志作者:张玲 王磊 徐保旗关键词:变电站送电线路新疆电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刘老是原铁门关水电厂厂长兼党委书记,是新中国第一批进疆参与水电站建设的转业军人。据刘老回忆,创业初期,铁门关水电站遵循“先生产后福利”的原则,刚进疆时,他们把当地老乡的牲畜圈改造成临时住房,后来,他们自己动手打土坯盖土坯房、扎苇把子建窑洞。当时粮食紧缺,他们就以粗粮、野菜为食,当时每个人的粮食定量很低,有的小伙子一个月的饭票,不到半个月就吃完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下,电力建设者们开始了水电站创业的艰辛旅程。 1961年9月,因国家遭受自然灾害,开工不久的铁门关水电站因基建投资压缩而缓建,直到1964年7月才复工续建。 “铁门关水电站复工续建,会战工地上没有庄严隆重的开工仪式,我们凭着‘截断开都河,打通铁门关,输水塔里木,送电过天山’的决心冲锋上阵,再苦再累再艰难,那股干劲、冲劲、闯劲,时至今日,记忆犹新。”回忆起当年复建时的情景,刘老动情地说道。

铁门关水电厂(站)原厂长兼党委书记徐保旗,在铁门关生活工作了40多个年头。“续建初期,先行安装的是铁门水电厂(站)的1号机组和2号机组。在安装1号机组时,建设者们拉着几十米长的电缆,全靠人力昼夜轮番作业。在架设110千伏铁焉线3 号铁塔时,要把10多吨重的塔材搬运到数百米高的山顶上去。当时设备缺乏,全靠人拉和肩扛。山路曲折陡峭,脚下都是碎石路,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摔下悬崖。当时三伏天施工,山上岩石都要被烤熔化,也得扛着塔材往山顶上爬……”徐保旗回忆。山峰再高,没有我们建设电站的热情高;天气再热,没有我们贡献青春的红心热;困难再大,没有我们勇于攀登的决心大…… 这是当年建设现场人人都会唱的一首歌,“这首歌最能代表那个年代和我们的信仰、执着。”刘克诚老人说。 1966年8月18日14时18分,随着铁门关水电站1号机组安装调试完毕,装机容量为 8750千瓦的第一台发电机正式投运发电,巴州电网初显端倪。

1966年11月,铁门关水电站2号机组并网发电,同时建成35千伏铁门关至库尔勒送电线路和110千伏铁门关至焉耆送电线路。强大的电流开始向巴州城镇乡村和国防基地送电。 1969年,铁门关水电站续建的大坝工程开始施工。1972年11月,大坝下闸蓄水,结束了临时采用的渠道引水发电方式。 1970年8月、1978年5月,铁门关水电站3号、4号机组分别投入运行,铁门关水电站建成。 1972年10月,铁门关水电站的梯级水电站——石灰窑水电站开工建设。1976年10 月,石灰窑梯级电站建成投运。至此,铁门关一厂两站的格局正式形成。

铁门关水电厂装机共8台,装机总容量4.74万千瓦,是新疆当时最大的水力发电厂。此时,巴州电网初具规模。输水塔里木,送电过天山建厂初期,铁门关水电站房不足十间,树不满百株。30年来,历任厂领导与职工一起,在保证主业正常生产的前提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美化水电站内环境。每年春天,全厂动员,挖石运土,植树造林,美化家园。曾任铁门关水电厂第四任厂领导的刘克诚回忆:“当初,为了把铁门关水电厂这个家园建设好,我们动员全厂职工挖石运土、植树造林。这里的山是石头山,全厂职工包括家属,利用星期天义务劳动,每人背10公斤土运到山上,背一趟下来需要40多分钟。山上没水,就想办法引水灌溉,靠双手培植了梨园、护路林。”现如今,在近一平方公里的沿河阶地上,绿化覆盖面积超过了50%。 “在我这么多年山里工作的经历中,我们的职工是最能吃苦和敢打硬仗的。

那时为了赶工期,大伙儿几天几夜连续干活,从没有怨言,也从不提回报。遇上大事,连家属都全部出动鼎力相助。”说到动情之处,刘老眼含泪花,沉默良久。

原标题:送电过天山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变电站查看更多>送电线路查看更多>新疆电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