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重点发展清洁高效燃煤发电装备(全文)

2017-01-13 14:17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火电机组燃气轮机超低排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 提升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 完善“企业需求+高校研究” 的运行机制,发挥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原始创新、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作用,选择 30 所在川部委属和省属高等院校开展创新改革试点。 对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一流学科。 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三位一体” 创新水平,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鼓励高校主动承接国家和我省重大科研任务,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加强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优化自身科技布局,夯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 稳定支持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共性、公益、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增加公共科技供给。 支持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牵头或参与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力度,积极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科研创新团队。

(三)增强现代产业技术创新竞争力。 实施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工程,聚焦我省重点发展产业需求,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培育,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强化技术标准的研制和导向作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省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1. 加强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围绕我省优势重点产业,研究制定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风险,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技术瓶颈。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开展系统性顶层设计,构建结构合理、开放兼容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整合优势资源,加强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攻关,抢占产业发展竞争制高点,形成产业发展新引擎。 加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2.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实施四川省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加强重大关键技术、工艺和关键零部件的专利布局,在关键技术领域储备一批支撑产业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组合,推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 完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开展知识产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试点,推动专利运用与产业化。 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主导作用,加强知识产权刑事执法,加强重点领域行政执法,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信息公开,加强知识产权海关保护。

3. 全面推进技术标准战略。 对接国家标准实施战略,加强基础性、通用性、关键共性标准和重要技术标准的研制,积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和国内外标准化活动,推动优势技术与标准成为国际或国家标准,加快国际先进标准的转化和再创新。 健全科技创新、专利保护与标准互动支撑机制,构建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技术标准体系。 发挥标准在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强化强制性标准制定与实施,形成支撑产业升级的标准群。 开展军民通用标准制定和整合,推动军民标准双向转化,促进军民标准体系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四川省技术标准研发基地、技术标准创制中心建设。

4. 加强创新产品培育。 在我省具有基础、优势和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等领域,遴选确定一批创新产品,集成资源、分层培育、重点突破,带动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着力解决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重点培育发展重点新产品 600 个,加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引领和支撑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快速发展。 加强政策性引导和扶持,落实鼓励自主创新、促进产品出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采购力度。 鼓励采用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方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健全国产首台 (套)重大技术装备市场应用机制,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

(四)加快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实施新一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四川省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着力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1.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建立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 扩大企业创新自主权,竞争性产业技术创新的研发方向、技术路线和要素配置模式由企业依据市场需求自主决策,市场导向和产业目标明确的科技项目全部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 扩大企业创新决策话语权,鼓励企业参与制定重大技术创新计划和规划,参与制定、修订行业标准。 支持企业健全和完善技术中心,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 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建设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协同创新。 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申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加强对企业创新的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2. 加强创新型企业建设。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培育后备库,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规模。 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在重点产业领域遴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引领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予以重点支持。

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 探索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有效模式,分行业、分领域打造一批科技型中小微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 发展。 探索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推广实施创新券补助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科学仪器设施服务平台购买科技服务。

3. 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统筹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服务作用,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更多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 坚持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有效方式,完善评价制度,构建长效机制。 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设备面向企业的开放共享。 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

(五)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围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需求,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1.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构建科技成果信息汇交系统、技术交易网络系统,加强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科技成果信息汇交制度,疏通科技成果信息收集渠道,畅通科技成果供需双方对接和互动渠道,实现供需对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化服务机构,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建设,打造区域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培育发展区域性和行业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依托有条件的高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化队伍、领军人才和技术经纪人。 建设四川省高端人才服务平台,提供科技咨询、人才计划、科技人才活动、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

2. 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草拟、审定《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修订稿) 并提交立法机关审议,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和相关激励政策,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法治保障。 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科技人员分类评价体系,鼓励科技人员兼职到企业等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或者离岗创业。依托四川省科技成果信息汇交系统等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常态化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与对接机制。 探索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评估机制,构建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评估体系。 创新技术类无形资产交易制度,建立协议定价机制、交易公示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在技术市场挂牌交易,促进交易方式多样化和交易价格市场化。

3. 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 推进重点产业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遴选并组织实施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优势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明显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等中试放大、技术熟化、工程化配套和产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拳头产品。 面向中小企业开展先进成熟适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企业转型升级。

专栏 6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

(六)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 实施区域创新发展示范工程, 着力打造成都平原创新驱动发展先导区,推动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等区域创新发展,构建重点区域、创新园区、产业基地、创新平台为支撑的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形成区域创新发展新优势。

1. 推进各具特色的创新型区域建设。 发挥成德绵科技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天府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推动眉山、雅安、资阳、遂宁、乐山实现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把成都平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先导区。 川南经济区重点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依靠科技振兴传统产业,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页岩气开发利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打造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区。 攀西地区重点围绕战略资源综合利用,推进钒钛稀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和我国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中心,加快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新能源、立体农业等特色产业。 川东北经济区重点推进优势资源创新开发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探索建立天然气、页岩气、石墨等资源科学开发机制,促进资源就地转化,加快建设国家天然气创新开发利用示范区,推进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 打造创新驱动新兴增长区。 川西北经济区重点围绕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智慧旅游,促进农牧业新品种改良,推进中藏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加强地方病防治技术研发和推广,开展沙化治理、鼠害防治等生态安全屏障构建与技术示范,打造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区。

2. 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绵阳科技城创新发展。 加快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成都的产业优势和创新资源集聚优势,以国际创新创业中心为战略定位,以万亿高科技产业园区为总体目标,实施双创大引领、产业大智造、人才大汇聚、开放大融合、产城大提升、体制大突破和民生大保障“ 七大行动”计划,在推进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新型创新组织培育、产城融合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全面提高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

推动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着力构建军民融合创新转化体系、产业培育体系、人才聚集体系、开放合作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 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等新三城建设,加快建设集中发展区;积极推进绵阳科技城大学建设;办好中国( 绵阳) 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促进区域技术转移和成果落地转化。 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军民融合示范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创新人才汇聚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

专栏 7 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绵阳科技城建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火电机组查看更多>燃气轮机查看更多>超低排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