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重点发展清洁高效燃煤发电装备(全文)

2017-01-13 14:17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火电机组燃气轮机超低排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五)生态环保科技领域。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我省重点区域、流域的环境和生态安全问题,加强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减灾防灾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与示范,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1. 环境治理。 大气污染防治。 重点开展大气污染主要污染物来源和污染途径调查。 开展成德绵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监测与预警、成渝地区环境立体监测、大气污染综合评价与信息系统建设、五年大数据平台建设、四川盆地灰霾成因与对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综合防控、大气污染防治高端设备、机动车尾气处理、烟气综合治理与利用、臭氧与 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监测与防控、颗粒物高效综合防控、碳捕捉及封存等研究与应用示范,为我省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技支撑。 水污染防治。重点开展水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重点行业污水深度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城市生活污水提标改造及深度处理、饮用水源地污染治理、典型行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水环境影响、湖泊水环境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探索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新模式。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利用。 重点开展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技术的研发,形成具有创新性、针对性的污染治理技术和产品。 开展重点行业与区域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调查及评估、钢铁化工等大宗工业废物处理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及餐厨废弃物处理、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污水处理污泥及环保清淤疏浚污泥等大宗固体废物处理及综合利用等研究开发与示范,提高我省固废污染防治技术水平与能力。

2. 生态保护。 自然生态系统保护。 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管控对策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研究;加强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开展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保育技术研究;开展极小种群和濒危物种就地或迁地保护技术研究,推动在动植物保护区开展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研究;开展四川省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功能分区技术研究;加强川西地区生态可持续保护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与示范;结合四川省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搭建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完善生态监测站点资源共享方案和配套制度建设。 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 针

对沙化草地和退化湿地、干旱河谷、林草交错区、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等典型脆弱生态系统,开展生态恢复治理技术集成及模式创新、重大工程创面植被恢复、人工林结构调整与功能提升研究;开展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技术研究,探索生态服务功能提升与生态产业融合新模式。 生物入侵防治。 开展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预警与监测管控技术研究,构建和完善转基因生物检测和监测技术体系,提升外来生物入侵风险防范能力;开展重点外来入侵生物综合防除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攻关,加强重点区域入侵生物防控的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及外来入侵生物资源化利用风险评估。

3. 减灾防灾。 灾害发育机理与预测预警。 开展地质灾害主控因素、成灾机理、链生过程和边界条件与趋势研究,川东北山区与干旱河谷区暴雨和山洪灾害分布规律与形成机制研究。 基于灾害发育机理,进行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和突发灾害避让技术研究,地震易发区地震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川东北山区和干旱河谷区暴雨与山洪灾害预测、预报和预警技术研究。 应急测绘保障。 开展泥石流滑坡、地震灾害灾情侦查、灾害快速调查技术研究,灾害现场救援处置技术装备和应急测绘服务技术产品研发,推进无人机、北斗卫星、LIDAR 等高精装备在防灾减灾中的示范应用。 灾害工程治理与管理。 开展以重点流域为单位的山洪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理论技术系统研究,灾害工程管理和非工程措施防治管理特别是群策群防体系管理研究,探索灾害防治保险与融资和管理模式。

(六)科技服务业。 根据我省科技服务业发展基础、优势和潜力,重点推进研发设计、信息资源、科技中介、科技金融、科技文化融合、检验检测等领域加快发展。 突破和掌握科技云服务、大数据、务联网以及分布式科技资源共享与精准服务关键技术,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产业技术体系。 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开放式创新等科技服务新模式;建设分布式专业科技服务平台和区域性综合科技服务平台,聚集重点领域优势科技资源,构建科技服务众创空间。 培育一批科技服务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壮大一批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一批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一批科技服务新业态。 提升高新区、产业化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区的科技服务能力;支持市(州) 围绕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打造重点领域科技服务产业生态,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1. 研发设计。 发展基于“ 互联网+” 的研发设计资源共享、研发设计外包众包及社会力量参与互动的研发设计新模式。 构建第三方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发展以知识或技术提供为核心的研究开发服务,培育第三方专业化研发机构,鼓励成立研发设计服务联盟,发展研发服务外包、合同研发组织等研发服务新业态。 建设核心企业创新生态圈研发设计平台,汇聚研发设计资源,鼓励企业与合作伙伴、消费者之间构建开放的创新生态体系。 面向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整合建设一批专业化研发设计资源服务平台与众包、众扶、众创平台,建设重点行业产品设计资源库,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研发设计服务。 研究分布式研发设计资源共享平台、工业设计服务、三维创新设计服务和 BIM 等研发设计服务新技术。

2. 信息资源。 重点发展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工业软件,加快发展数据连接性及互联网通道服务。 推进嵌入式软件在移动互联网、下一代通信网、智能终端网和务联网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支持国产数据库、操作系统和中间件的开发和应用,提升基础软件服务水平和网络空间安全可信水平,形成面向行业应用的软件产品体系。 建设支撑产业链业务协同与科技资源共享的科技云服务平台,加快科技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开发,促进云服务、大数据和务联网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与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 推进“互联网+” 协同模式及在智慧城市、智慧村庄、智慧医疗、智慧家庭的示范建设。 鼓励研发制造业、电力、物流、水利、交通、金融等行业特色工业软件,加快工业软件应用和产业化进程,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3. 创业孵化。 研究创业孵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与评估模型、虚拟孵化空间管理以及精准需求匹配与智能推送技术、在线孵化全流程服务支撑技术、在线项目路演与企业需求跟踪技术等;创新建设基于互联网的“ 众创四川” 创新创业平台。 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打造满足创新创业需求的孵化载体,构建一批众创空间,培育建设一批新型孵化器,构建阶梯型孵化体系。

4. 科技中介。 围绕科技成果及技术转移,发展成果评价评估、成果推介、作价入股、融资担保、跟踪服务等链条式、专业化与市场化的科技中介服务,建设技术转移、成果与产权交易、科技信息互联互通等一体化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 围绕科技咨询,研究科技资源大数据技术、科技咨询运营流程与精准服务技术,建设开放式科技咨询服务平台,发展科技咨询众包服务、托管式服务、代运营服务等新型服务模式。 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创新服务中心等开展专业化服务;培育具有较大业务规模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转移机构;推进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推动全省技术成果交易、科技咨询和知识产权等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5. 科技金融。 研究科技金融征信服务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投资风险度评估技术,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立金融征信信息基础数据库与科技金融企业征信评级规范体系,发展基于大数据的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服务、基于企业信用和风险评估的公司评级与公司债券定价服务、互联网保险业及其他互联网泛金融服务等新业态。 探索互联网金融、产业链金融、众包 / 众筹、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交易、信用服务等现代金融服务新模式。 建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推进互联网金融与科技产业融合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在科技金融的组织体系、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方面进行创新。

6. 科技文化融合。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与数字文化资源服务平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 加强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利用,重点针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民俗、宗教等保护需求,研究突破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古籍修复再造的技术创新,研究数字文化资源公益服务与商业运营并行互惠的运行模式,整合各类科普基地资源,开展科普数字化服务,整合各类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文化资源数字化公共服务与社会化运营服务示范。 加强“ 文化四川云” 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和地方数字文化资源库建设,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渠道。 加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农家书屋等文化公共服务平台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实现对公众文化产品的普惠和精准投放,推动全社会文化共享,提高文化消费力。

7. 检验检测。 建设重点行业检验检测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检验检测资源,大力开展计量校准、产品质量、食品药品、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大型科学仪器等专业检验检测服务,推进计量 / 校准、分析 / 测试、检验 / 检测、标准 / 认证一站式服务,构建我省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区域检验检测综合服务体系。 有序放开检验检测市场准入,鼓励社会力量开展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整合不同所有制的检测资源。 支持检验检测企业面向现代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的全产业链技术服务,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整合。 探索“互联网+” 和工业 4. 0 时代下多元化、多层次检验检测科技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

五、重大专项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聚集资源、突出重点、集中时效,通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制约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突破,开发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实施一批高水平重大示范工程,培养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信息安全与集成电路专项。 重点开展网络空间安全、高性能密码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研发以国产高性能密码产品、自主高安全专网、高端安全网络产品、安全服务器等为代表的信息安全产品;重点开展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的核心技术研究,研发以安全可靠芯片、北斗芯片、高端射频芯片、数字电视芯片、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品;建设覆盖基础理论、高端芯片、基础软件、整机装备、系统集成、检测评估、营运服务的信息安全、集成电路及北斗应用产业集群。

目标:信息安全与集成电路技术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产业总体实力国内领先;培育产值超 50 亿元的龙头企业 3—5 个,建成国家级信息安全与集成电路工程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2 个,产业规模达到 2000 亿元,带动信息安全与集成电路相关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规模突破 4500 亿元,将我省建成技术主导、规模翻番的国家信息安全和集成电路产业高地。

(二)云计算与大数据专项。 重点开展云计算框架、云操作系统、大数据分析挖掘的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研发以个人与企业大数据治理工具、大数据集成分析与大知识挖掘工具、云数据库、数据共享及交易平台、支撑大数据处理的云计算应用平台等为代表的自主可控产品,建设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云计算与大数据标准,在公共安全、政务服务、智慧城市、金融贸易、教育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

目标:将我省建成国家云计算服务的核心节点和典型行业大数据应用领先省;建成产学研协同技术创新研发、设计、检测平台 10 个以上,区域、行业云计算中心 15 个以上;培育一批创新型云计算、大数据企业,形成业务形态丰富、模式创新多样、配套支撑完善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集群。

(三)航空及燃气轮机专项。 重点发展通航整机设计制造、航空大部件、航空发动机、无人机、国产化航电系统、民用航空运行、航空维修与再制造等领域;开展燃气轮机整机设计和试验验证、关键零部件制造等技术研究,掌握 F 级先进 300 兆瓦等级重型燃气轮机关键技术。

目标:突破第三代航空发动机制造关键技术并形成整机制造能力,建立国产化航电系统适航认证体系,实现与 ARJ21、C919 等国产飞机的配套,建设高端公务机整机制造基地和无人机设计制造与应用服务基地;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F 级 50 兆瓦燃气轮机产品,我省燃气轮机产业总体实力国内领先。 在航空及燃机领域建成 2—3 个国家级创新中心 / 工程中心 /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产值百亿元级企业 3—4 家,50 亿元级企业 4—6 家,产业规模超千亿元。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火电机组查看更多>燃气轮机查看更多>超低排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