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市场正文

【深度】2016年储能产业盘点 用户侧储能持续走热

2017-04-28 09:02来源:高科技与产业化作者:张静关键词:储能储能应用ESC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储能产业在2016年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小高潮,在政策的支持下,储能应用领域更加明晰,储能项目规划量大增,储能厂商、用户单位和投融资机构联手积极拓展储能的应用市场,探索储能的多种应用模式,大力推动储能商业化应用。

用户侧储能应用持续走热,试水多种盈利模式

目前,用户侧不仅是我国储能应用的最大市场,也是持续保持高增长的一个领域。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以下简称CNESA)的统计,2000-2016年应用于用户侧(即分布式发电及微网领域) 的投运储能系统累计装机量为107.9MW(不包含抽水蓄能和储热项目)占全部装机的比例为57%。从2015年下半年至今, 储能产业经历了一个增长的小高潮,根据CNESA 2015年7月~2016年12月的统计,这期间储能装机的新增规划量约为740MW(估算的容量为3.8GWh,不包含抽水蓄能和储热项目),其中,安装在用户侧的比例占全部规划的54%。

安装于工商业用户端或是园区的储能系统是我国用户侧储能的主要应用形式, 主要服务于电费管理,帮助用户降低需量电费和电量电费。在这些领域,储能既可以与光伏系统联合使用也可以独立存在; 通过峰谷电价差套利是最主要的盈利手段,根据不同地区的政策,需量电费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辅助盈利点。由于储能系统成本有差异,各地区的峰谷电价差不同,因此项目的盈利空间也有差别。以峰谷电价差在0.75~0.80元之间的地区为例,(假定利用峰谷电价套利是唯一的盈利点,安装铅炭电池系统,每天两次充放)目前储能电站项目静态投资回收期在7~9年不等。

从现有项目看,储能系统的资产一般掌握在储能厂商或系统集成商手中,收入就是为用户节约的部分电费。由于投资回收期较长,厂商或集成商的风险较大,还要支付项目的先期投入,压力也不小。近期, 投融资机构对储能产业的渗透不断加强,从关注逐步向合作转化;由投融资机构参与的储能电站建设模式不断涌现。

为了不断增强储能系统在用户侧的应用价值,提升其在用户侧的广泛应用度,结合近期出台的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储能产业的参与者也在探索和挖掘用户侧储能的细分市场以及多种应用模式。2015年-2016年是能源政策、电改政策、可再生能源政策、节能减排等相关政策的频发期。这些政策的出台,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储能用户侧市场的发展。

目前储能系统的应用类型单一、应用市场机制不健全和缺乏体现其商品价值的定价制度是其利润低、市场需求不明晰和可持续盈利潜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借力政策、寻找储能的多重应用市场,在应用中,强化刚性需求,弱化成本障碍是主要目标。储能厂商也紧抓市场机遇,积极参与新能源微网、能源互联网、多能互补、电能替代、备用电源、车电互联等领域的项目开发和申报。

但随着储能成本的进一步下降,电改政策红利的显现(例如峰谷电价制度的完善、尖峰电价的制定、需求侧管理等补偿机制的建立,电力市场用户侧多种增值服务开展等),储能细分市场的不断开发和应用的深化,用户侧的储能市场将成为储能在我国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先行军。

大规模储能市场开启

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点之一。根据“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到2020年,光伏发电达到1.05亿千瓦(105GW),光热发电达到500万千瓦(5GW),风电达到2.1亿千瓦(210GW)。到 2020年,全部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6.8亿千瓦,发电量1.9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27%。作为清洁的可再生发电资源,光伏发电和风电在经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弃风、弃光等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经过十多年的研发和示范应用, 大规模的储能(包括储电、储热、储氢) 建设已经被定义为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的重要手段之一。

原标题:2016储能产业盘点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