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网建设评论正文

“补偿性能源理论”下的能源互联网

2017-06-29 10:42来源:能源评论杂志作者:文·胡森林关键词:能源互联网智能能源能源体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能源领域,存在一个“补偿性能源理论”,人类所发现的每一种能源都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缺陷,对更加优质、高效的能源的追寻,注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途。

对于能源,人们最为关切的是,想方设法摆脱时空限制,把能源效益发挥到最大化,这种探索从未停止过。人类渴望得到更丰富、更密集的能源,这是人适应自身环境和追求物质进步的本能使然,让特定投入获取更多的能源回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朴素的能源意识,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成本收益分析”。

从薪柴到煤炭,能源使用更加便利;从化石能源到清洁能源,能源系统趋向于环境友好。从低效到高效,从高污染到低污染,能源的发展越来越符合人性的需求。一方面,人性是好逸恶劳、趋乐避苦的,所以能源越来越便捷、越来越清洁;另一方面,人性又是不断趋于完善的,马克思说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面发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人类对自由、民主、公正、平等的追求一直存在,而能源发展也在暗合着这种趋势和需求,“能源民主”“跨越能源鸿沟”“减轻能源贫困”等命题,都在凸显着人类在能源领域追求平等正义的努力。

新与旧的对决

正是在这种内在驱动之下,人类在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止一次地推动了能源系统的演替,具体表现不仅包括能源技术的进步,也包括能源结构、能源生产消费方式、能源体制、能源观念上的重大变化。这种演替产生了巨大的推力,每一次能源革命都伴随着一波工业革命,首先是产业和经济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然后是社会革命,推动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革,最后是文化革命,导致文化观念体系的深刻变化。“每一个伟大的经济时代,都是以新型能源机制的引入为标志”,《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杰里米˙里夫金这样说。

里夫金预言,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将由能源革命推动发生。这场能源革命的基本内涵是,新的通信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形成能源互联网,采用分布式能源采集系统,充分摄取散落在地球各个角落的微小可再生能源,通过氢或其他技术加以存储,聚少成多,并通过互联网和智能终端技术与他者分享,从而把集中式、单向、生产者控制的能源系统,转变成大量分布式辅助、较少集中式以及更多消费者互动的智能能源共享网络。

可以预想,能源互联网一旦实现,人类将获得稳定高效、清洁的能源供应,新的能源革命将进一步引发工业领域在制造水平、生产效率和产业组织形式方面的飞跃,由此人类将以一种协作的、民主的方式改变世界。这符合人类趋利避苦的本性,也符合马克思笔下“全面发展”的进步方向。

但这一切是否像科幻小说一样不靠谱?回顾历次能源转型的历史,一种新的能源形态要成为主导能源,必须满足规模化供应、技术过关、经济可行、基础设施配套这几个必要条件。能源互联网能够充分利用分散的、多样化的可再生能源,在供应规模上不会存在问题,技术方面目前也在不断取得突破,未来最为重要的考量将是经济成本。目前来看,以这种方式搜集能源的成本远远大于它的收益,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边际成本降低,天平终将逐渐向新的能源体系倾斜。

化石能源尽管不会枯竭,但获取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在环境成本内部化之后,化石能源会日益昂贵。一旦新旧能源体系在较量中翻转了成本的天平,“后化石能源时代”也将猝不及防地到来。就像人们曾经以为鲸油是取之不尽的,但在捕鲸船需要付出越来越大的努力来获取鲸油时,人们似乎突然间发现了石油,而事实上,石油一直就在那里,只不过一直等待着在人类的能源成本收益分析中获得首选位置。

终极能源悖论

能源互联网是否会成为能源的终极形态?这一构想能否成为化石能源困境的终极救赎?这是一个让人为难的问题。事实上,在一种新的能源体系出现之初,人们总是以为遇到了极大丰富的能源供应,直到有一天,发现新的挑战横亘在面前,比如发现煤炭无法作为内燃机动力且不能方便地注入某种容器,发现石油储量减少而必须到更加遥远、偏僻的地方去寻觅,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替代品。新生者总是比原有事物更具优势,然而到目前为主,人类所发现的每一种替代物也都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缺陷。人类对更加优质、高效的能源的追寻,注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途。

与其探讨是否存在“终极替代”的乌托邦,笔者更愿意借用保罗˙利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来理解这个问题。利文森用这个理论来说明人在媒介演化中进行的理性选择,他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是对过去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偿,但这种补偿又会产生新的缺陷。比如广播是对报纸在听觉上的补偿,电视是对广播在视觉上的补偿,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AR/VR技术则进一步满足了人类感觉、触觉等多重身心体验的需求,但这并不是终点。

这一规律并非独存于媒体领域,在建筑、交通、饮食等方面也不难发现其踪影,它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多发现象与共性规律。换言之,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技术将越来越完美,越来越人性化,这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深层体现,也是对人性需求的深切回应。

在能源领域,同样存在一个“补偿性能源理论”,不管新的能源体系何时出现,以何种面目出现,都必然要求它更加重视人的潜能、人的需求、人的意识,但它不会是人类探索能源系统的终点。始终把人的问题摆在能源转型的最重要位置上,依靠人的智慧和魄力去推动并实现这一转型,这是目的和过程的合一,也是保证人不被技术所异化的重要依仗。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阅读:

未来电力系统 中央电网依旧不可或缺

原标题:补偿性能源:人类进化的另一视角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互联网查看更多>智能能源查看更多>能源体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