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科技创新引领天然铀产业升级

2017-07-25 09:14来源:科技日报作者:单广宁 陈 瑜关键词:铀矿核电站核电技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我国是全球核电站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根据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与此相应的铀资源需求将急剧上升,据测算,2020年当年我国核电天然铀需求将超过1万吨,消耗铀资源储量超过1.5万吨。

经过多年铀矿勘查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发展,核工业二四三大队近期在松辽盆地西南部又取得砂岩型铀矿找矿新突破,初步控制了一条砂岩铀矿带,总体长度超过10千米,矿体厚度较大且稳定,平米铀量较高,有望发展成为大型铀矿床。

“这是继该地区探明宝龙山中型铀矿床后又一新的重大找矿成果,将为建设通辽铀矿大基地夯实资源基础。”中核集团中国铀业董事长、党委书记兼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局长杜运斌说,“中核集团已建立了一套陆相沉积盆地铀矿成矿地质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体系,在新疆伊犁、吐哈盆地,内蒙古鄂尔多斯、二连盆地以及东北松辽盆地陆续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

铀资源是十分重要的军民两用战略资源。在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中国铀业扎实“立足国内”,摸清资源家底,以国内资源作为平衡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压舱石。

2012年以来,中国铀业强化顶层设计,以“千吨级、超大型”勘查和大基地建设为主线,优化全国铀矿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布局,全方位开展战略合作,全力推进我国天然铀产业转型升级。

2016年是我国天然铀开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7月,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提前完成蒙其古尔二期工程建设,标志着我国首个规模化、现代化千吨级绿色铀矿山全面建成。

与此同时,内蒙古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钱家店二期工程提前实现全面达产达标。

“科技创新引领是我们实现天然铀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杜运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国防科技工业局、财政部等有关部委(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国铀业创立了符合我国地质特征的“叠合复成因成矿理论”体系;数字铀矿勘查不断深入,推动“天—空—地—深”勘查技术进入“深地、三维和大数据”时代;CO2+O2采铀技术实现规模化工业应用;800米大埋深地浸采铀工程、独居石综合利用关键工艺等相继取得突破。过去5年,中国铀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国土资源科技一等奖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5项,发布了近30项行业标准和20项集团企业标准。

在杜运斌看来,这些令人瞩目的成果为我国从核大国迈向核强国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

“‘十三五’期间,中国铀业将更加重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坚持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聚焦重大技术难点、基础薄弱环节和前瞻性技术储备,发展信息化勘查技术,推进集约化、数字化生态铀矿山建设,获取一批能引领中国铀业持续发展的重大技术成果。”杜运斌表示,到2020年,我国将落实两个超大型、四个特大型铀矿大基地勘查和三个千吨级大基地建设,铀矿大基地产能将占国内天然铀产能的90%以上,实现我国铀矿大基地规模化、集约化开发,提高天然铀供应保障能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铀矿查看更多>核电站查看更多>核电技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