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项目正文

湄洲湾项目:一个传统火电项目 如何让人“出乎意料”?

2017-11-01 09:06来源:中国能源报关键词:湄洲湾项目国投电力火电项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我们优先策划厂区地下设施设计,在分区域优先组织厂区管网、沟道等地下设施施工的基础上,完成厂区主要道路网和雨水排水沟的施工,避免了厂区杂乱和雨水堵塞。即使项目移交业主,这些设施也能直接利用。”项目部副经理张宝告诉记者,“永临结合,很好地实现了项目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卓越见于细节,湄洲湾项目的每个角落,宫俊亭都了然于心。作为一个设计师、项目经理,他深知:临时性项目更是一个永恒的作品,只有精心设计和策划,并融入设计者的思想、投入全部的精力用心实践,方能成就作品。

为了打造好湄洲湾第二电厂,项目部整合资源,创新建立四方接口管理模式,使项目管理过程有序、高效;创新开发和应用了一整套系统的、智慧化的信息管理技术,提供了强大的项目管理和决策支持;创新采用火电厂暖通空调系统数字化设计技术、沉管水下安装施工技术、应用多腔孔陶瓷复合绝热新型保温材料……依托湄洲湾项目的优质平台,项目部形成了一批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标准、专利,更搭建起了可向行业推广的创新管理体系。

起初,施工单位极不适应这些接踵而至的创新,面对颠倒的施工工序、从没见过的工法,着实无处下手,但等施工结束,他们自己也很吃惊。“这样施工,竟然事半功倍。”来自湖南的分包商罗安对此深有感触,直言跟着山东院尝到了创新施工的“甜头”。

湄洲湾项目一开始就与国际卓越项目管理模式对标,更引入了核电项目管理理念和技术,这也是负责工程质量的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张鲁鹰职业生涯从未遇到过的。她曾担心,这些创新施工会不会影响工程质量,会不会带来安全问题,但在施工过程中,她逐渐打消了疑虑。

“创新需要磨合,也需要代价,更有风险,但不创新,就没有竞争力。大家相信山东院有能力把控和化解风险,所以敢想敢拼,敢实践。”张鲁鹰说。

3

团队成长,“湄洲湾是最好大学”

9月27日19点39分,当湄洲湾项目3号机组一次性高标准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机组值长默默将一个数据记在了心里:DCS系统超过一万个测点,保护误动作0次、拒动作0次。

湄洲湾畔,燃起了庆祝的焰火。在火树银花的照耀下,潘清波通过手机视频与妻儿分享激动和喜悦。“四年多的努力与付出,这一刻,一切都值得。四年好像再上一次大学深造,而湄洲湾项目就是我们最好的大学。”

“卓越的项目管理方式,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并能够持之以恒地去实现。”宫俊亭常用这句话总结湄洲湾项目的管理理念,他也一遍遍将这个理念告诉来项目参观交流的同行,分享一个“60后”在一个全新项目上的所学所得。

几年前,张鲁鹰曾调离山东院,笑称自己终于脱离了宫俊亭这个“加班狂”的“魔掌”。然而,回到山东院并在湄洲湾项目与老同事并肩作战,却让她倍感庆幸。“从设计到土建,再到质量管理,按部就班做了三十年基建项目,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满怀激情,从头到脚像洗礼了一遍,这是多么难得的经历。”

对年轻人而言,成长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9月14日,3号机组锅炉监控图像上的曲线发生异常,判断有炉管泄漏的风险。工程部作为整个项目工程管理的组织者,立即组织业主单位各相关部门与施工单位,进行了长达7天的检查。最终经过严密排查,排除了漏点隐患。

这样的突发事件和快速应急,张宝和潘清波遇到过无数次。每一次,在高效的协调管理和科学应对下,问题都能及时化解。回想起初到项目,不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对创新毫无概念、天天挨批的经历,他们几乎异口同声:“这样的成长太珍贵!”

南开大学档案学专业毕业的邵甜甜毕业不久就来到湄洲湾项目,四年中,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如今项目部的文控负责人,湄洲湾项目两台百万机组大约8000卷册左右的文件她都装在了心里。2015年,由她负责申报的《火电EPC项目文档控制关键技术应用研究》获得了国家档案局一等奖。

“压力大、挑战大,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好几次都想离开。但现在看来,坚守下来是对的,这个项目让我做到了更好的自己。”

所谓引领,绝不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当设备出现问题时,消缺现场最急最险的地方,永远有山东院人的身影。不管是部门负责人,还是刚入职的新人,都可以放下身段去干活。”谈及自己的团队,宫俊亭难掩自豪之情。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在实现了“打造一个卓越的项目、提升技术和项目管理能力,培养一批人才、锻炼一支队伍”的初心后,宫俊亭和项目团队的成员将把湄洲湾精神和湄洲湾的卓越管理理念带到更多的地方,生根开花。

记者手记

一份初心,成就卓越

在湄洲湾项目部不到两天的时间,随时用文字记录,生怕那些发自内心的话语,那些闪耀着光芒的细节,因为我的笔慢,无法将一个传统电力项目的颠覆故事呈现。

宫俊亭说,老同志不变,怎么让大家变;我们不吃苦,怎么带一帮年轻人;不拼尽全力做到最好,怎么对得起大家的信任和托付。

张鲁鹰说,戈壁滩,大草原,大海边,跑过那么多项目,湄洲湾已经刻在了心里。老同志面对创新、接受创新所经历的纠结和转变,真真刻骨铭心。

张宝和潘清波,两个三十五六岁的人,在湄洲湾几年冒出了“显老”的白头发。说起项目,他俩打开话匣子咕噜噜停不住,但谈及家人,却欲言又止。他们是以项目为家的儿子和丈夫,是孩子视频里的爸爸。

86年出生的王春远和88年出生的邵甜甜,在二十六七岁的年纪,就在项目上独挡一面。想起初到湄洲湾的头两年,因为挨训能哭一夜,因为失眠痛苦不堪,邵甜甜感叹,我一个没有经历过风雨的小姑娘,四年下来,除了睡不着觉,现在啥也不怵啥也不怕。而王春远坦言,那些挨骂被批的经历,现在想想竟然觉得温暖。

机组双投,项目移交,宫俊亭的心里踏实、满足。置身电厂,脚踩水泥地,抬头望流云,回想过往,在一片泥泞的灰场中,大家憋着一口气清泥,打桩,填沙,不敢有丝毫马虎,一点点将图纸变成现实,一帧帧画面,仿佛就在眼前。建好了标杆电厂,提升了能力,练出了队伍,这个初心变成了现实。

做卓越的项目,更做卓越的自己。四年光阴,白驹过隙,随着项目移交,大家陆续离开,奔赴各地,但湄洲湾是他们共同的“作品”,这个作品让每个人经历了挑战、压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时代变革、能源转型,火电项目唯有打破束缚,求新求变,才能高效经济、绿色清洁。湄洲湾项目,让业主惊叹、让同行取经,站上世界舞台赢得掌声的背后,正源于一份勇于对标卓越、敢于颠覆传统,坚持创新、敢做敢拼的初心。

原标题:湄洲湾畔 成就卓越项目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湄洲湾项目查看更多>国投电力查看更多>火电项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