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报道正文

“大气十条”大考临近 京津冀、山西等地有哪些治霾经验?

2017-12-07 15:30来源:能源杂志作者:席菁华 王晓云关键词:燃煤锅炉超低排放煤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深圳已连续4年,在取得GDP前20名的成绩的同时,空气质量排名第一。而良好的空气质量无疑有助于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提升。深圳市环科院大气所所长颜敏分享深圳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

颜敏提出,深圳市大气治理取得如此成效,除了本地各类大气污染源的控制,产业能源结构调整,以及珠三角的协同治理是非常重要的。“深圳市第三产业的比例不断提升,从2005年到2015年提升了10个百分点,深圳市限制高污染行业,并从深圳市不断地迁出,单位能耗的数值不断地下降,主要是通过依靠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和广东省的LNG项目不断使能源结构得到调整。通过实施电厂的油改气,深圳的锅炉的改造,使得深圳的清洁能源的装机容量目前达到全国最高。”

此外,区域传输对深圳市的空气质量影响比较大,超过50%的PM2.5来自于周边的传输,因此,不仅要治理深圳本地的大气,顾及周边的减排非常重要。“对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进行改善,对深圳市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未来何为?

散煤燃烧是大气污染,尤其是北方冬季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在2017年采暖之前,环保部就联合多个部委出台了史上最严的雾霾治理攻坚方案,其中散煤治理是工作重点之一。

对于散煤治理问题,能源基金会北京办事处总裁邹骥提出了天然气过渡,主张通过分布式,以小区、以工业园区为级别进行分布式煤改气。“用十几年的时间,不晚于2030年把天然气在一次能源当中的占比提升到15%,甚至20%”。

此外,邹骥认为重要性和紧迫性经过前五年的工作和示范已经做得很到位了,未来的五年应该深入考虑的是进一步精准到位的问题。“主要是三大城市,以及长江流域,基于大数据、网格化的精细信息,以及监测数据,制定出精细的空间分布的措施,确定是用煤改电、气源热泵还是地源热泵,要用什么样的冷热电分布的系统,制定更经济有效的措施。”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马军提出,监测发布、信息公开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对保护公众的健康,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要对在线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公开。

马军指出,未来五年有几个方向,一是继续推进加密点的全面公开,“广州已经有60多个站点了,北京曾经是最多的,我们希望继续推进公开。”

此外,除了政府信息的公开,类似于PRTR有害物质涉及到大气排放仍没有做到公开,“立法存在着欠缺,需要补充。”马军说道。

王仲颖则提出,通过制定适当的碳价格支持碳交易运行来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把电力市场作为主要工具实施成本有效的能源转型,让可再生能源在未来的能源系统发挥作用,“可再生能源的产业一定要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暖“空头支票”困局何解?

“大气十条”落地五年,无论是看成绩单,还是论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无疑是乐观而明晰的。但就具体细微之处而言,发展之路难免遇到沟沟坎坎。

今年6月,四部委联合发布2017年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名单,中央财政支持试点城市推进清洁方式取暖代替散煤燃烧取暖。然而,随着冷空气的来临,因“煤改气”、“煤改电”施工工期延滞或气源不足等原因,出现了冬天来了,锅炉撤了,暖气却并未如约而至的尴尬局面。

据记者了解,为了应扭转这一“窘境”,兑现采暖承诺,环保部于12月4日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正式下发《关于请做好散煤综合治理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工作的函》特急文件,以解决部分地区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工程尚未按计划完工,个别地区供暖季气源紧张等问题。

文件指出,各地在推进散煤治理工作中,要进一步强化“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和气源、电源保障的综合协调,坚持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环保部要求煤改气(电)没有完工的地方,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

具体方式如下:

一是进入供暖季,凡属没有完工的项目及地方,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

二是已经完工的项目及地方,必须确保气源及价格稳定,在存在问题和矛盾的情况下,工业等领域用气用地必须为民用让路。

三是各地要积极主动公开信息、讲清情况。我部将把确保群众冬季及时充足供暖作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强化督查巡查工作重点。如发现不作为、乱作为情况,将按规定严肃追责。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燃煤锅炉查看更多>超低排放查看更多>煤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