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从“跟跑”到“并跑”
2007年,ITER国际组织正式成立,上层将热核聚变反应实验堆工程建设所需的设备和零件分解成不同的“采购包”,由7个成员国各自承担相应份额的“采购包”生产任务。2008年科技部成立了ITER中心,作为ITER计划的中方国内机构。十几个“元老”从该计划的准备者“转型”成执行者,由于人手有限,王敏被架上了项目进度管理中方联络人的岗位。
“我不是核聚变专业的,不是英语专业的,不是项目管理专业的,也不是学谈判的。”王敏长着一张娃娃脸,特别容易脸红。
ITER国际组织代表每个月都会召集七方的项目管理人员开会,讨论确定进度、管理方法和规则,谈判各方任务的进度接口,提出各方下一阶段的任务要求和目标,会议内容不但专业而且暗含博弈。29岁的王敏第一次参加会议,战战兢兢地坐在了“China”桌签的后面。
第一次开会,各国代表坐了一圈,王敏以为准备得已经非常充分了。召集人先代表ITER组织说了一大段提议,首先问中方对提议是否有意见。
但那时候的王敏并没有完全听懂召集人那一长串提议。
“能请您再重复一遍吗?”
召集人又说了一遍。
王敏还是没听懂:“能请您再重复一遍吗?”
召集人说了第三遍。
周围安静极了,各方代表应该都在等待着中方的回答,但是王敏依旧没懂。她感觉“很丢脸”,但她不断告诉自己“即使再丢脸,也不能随便表态”。王敏脸烧得滚烫,只好说会将中方意见通过邮件进行反馈。
这件事给了她巨大的刺激,也同时带来了巨大的动力。王敏开始“恶补”,学习储备各种专业知识和政策知识,到处讨教项目管理知识,积极参加各种讨论。
她踏上“恶补”之旅后不久,身在德国的王晓宇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他被调往ITER总部——法国,参与热核聚变实验堆核心部件的设计和研发工作。
氢弹爆炸的原理是“氘氚聚变”,但尽管距离世界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这一复杂的核聚变反应仍旧不能被人类控制。人们需要将聚变的燃料氘和氚形成等离子体,加热到上亿度的温度;同时还需要为等离子体提供合适的反应场所,供氘和氚的原子核进行大规模碰撞,从而产生能量。
而王晓宇在ITER法国总部参与设计研发的核心部件,正是等离子体反应场所——真空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刚到法国,王晓宇更多时候是本着学习的态度在工作。他比周围的外国同事来得早,走得晚,细心积累经验,直到有一天,他默默提交的问题解决方案给了课题组领导一个意料之外的惊喜,大家才终于开始认可中国雇员的实力。
这个时候,科技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的建设也已经走上了正轨。为积极探索符合国际大科学工程管理要求的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ITER中心建立并实施了ISO9001质量管理机制。
2009年,曾经在科技部情报所从事财务和审计工作的赵文应聘到ITER工作,第一年就管起了12个亿的资金,老领导打趣说:“这小子现在管的钱比我还多!”而后,人事和资产的管理工作也交到了30岁出头的赵文手里,核聚变中心主任罗德隆戏称他是“大内总管”。
不过赵文这个年轻“总管”当得如履薄冰,“连洗澡都带着手机”,到2012年,在他和各部门同事的强力执行下,ITER中心终于完成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不久后,王晓宇结束外国的工作生涯,带着他学到的技术和理念回国服务中国的核聚变事业;王敏也不再是那个爱脸红的小姑娘,已经成长为自信、专业、能独当一面的项目管理人士。
在此后的项目执行过程中,各方代表愈来愈感受到中方的影响力,以王敏为代表的年轻中方管理者们不仅很快赶上节奏,并且开始提出一些厉害的见解和建设性建议。王敏提出的建议多次被其他方支持,会议期间总有代表过来问建议的细节,她发言次序由最初开会的第一个调至了倒数第一第二个,而以前做压轴发言的通常都是美国和欧盟。
随着这些年轻“夸父”的蜕变和成长,中国的核聚变事业也从“跟跑”世界科技强国逐步进入了“并跑”的轨道。
冲向“领跑”
如今,时间进入中国正式加入ITER计划的第十个年头,王敏的头发白了,王晓宇也戏称自己“已经老了”,这些“年轻的元老”成为中国核聚变事业的中流砥柱。
通过他们和老一辈核聚变人的共同努力,中国认真履行承诺和义务,承担的ITER“采购包”制造任务全部得到落实,严格按照时间进度和标准,高质量地交付了有关制造设备和部件。
罗德隆说:“参与ITER项目的10年,是中国核聚变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大跨步前进的10年。”
而随着中国在受控核聚变领域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在参与ITER计划的同时,中国也正在筹建自己的核聚变实验堆CFETR。
前不久,为庆祝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国际组织成立10周年,“ITER十年——回顾与展望”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国际核聚变专家联合发表《北京聚变宣言——支持中国聚变能源发展》,支持建设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
“希望有生之年能做好这件事。”CFETR核心部件的概念设计便由王晓宇承担。
罗德隆介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2025年基本组装完毕,2035年整体建设完成进入全负荷实验阶段,并力争在2050年进行商业投产。而中国的CFETR,则旨在建起ITER和未来核聚变电厂之间的桥梁。
前不久,科技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出版了一本《中国正式加入ITER计划10周年纪念文集》,参与该计划的老、中、青核聚变人每人都写了一篇感言。
罗德隆写道:“在人类追逐‘人造太阳’的路上,中国正从‘追赶者’、‘并跑者’,成长为具备强大国际输出能力的‘领跑者’,并将在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方面发挥聚变人的作用。科学家们数十年艰辛‘逐日’,盼望着核聚变能的第一盏灯会在中国点燃。”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电力网整理了2025年7月14日至2025年7月18日一周电力项目:涉及火电、水电、核电项目的核准、开工、并网等。火电项目宁夏固原彭阳2x660MW机组工程获批开工近日,固原彭阳2×660MW机组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及开工申请已获正式批复。这一重要进展标志着宁夏能源重大项目建设实现了关键跨越,意味着项
7月17日,中核集团首家“工匠学院”授牌仪式在广元中核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核工业技师学院)(以下简称“中核职院”)成功举办。中核集团党组副书记、董事刘建平,广元市委常委、副市长魏大勇等共同为中核集团首家“工匠学院”授牌。魏大勇表示,希望中核职院以此次授牌为契机,充分发挥学校独特优势,
7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印发《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的通知,其中提到,面向太阳能、风能、核能、氢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领域,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化发展、能源生产储运基础设施建设、储能系统及相关装备研究及产业化等方向计
AI技术的蓬勃发展引发了对算力的极致追求,进而推动电力需求急速飙升。国际能源署数据表明,ChatGPT响应一次查询所需的电力消耗量,约为谷歌搜索的10倍之多。迫切的电能需求使核能再一次迎来机遇,展现出新的发展潜力。其中,核能领域的新星——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以下简称“小型堆”)尤其引人关注。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印发《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的通知(国市监计量发〔2025〕59号),其中提到,面向太阳能、风能、核能、氢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领域,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化发展、能源生产储运基础设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6月26日,中核(浙江)科创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亿元,注册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元帅庙后88号336室,法定代表人为赵欣。经营范围包含新兴能源技术研发;储能技术服务;风力发电技术服务;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等。该公司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核(北京)科创有限公司
7月12日14时,河南五岳抽水蓄能电站2号机组在完成调试、试验后,顺利进入15天考核试运行,机组正式移交华中网调调度管理。2号机组自2023年3月1日开始首节尾水管安装以来,从设备基础施工到安装调试,在充分总结3、4号机组经验基础上,不断改善提升施工工艺,严格执行施工计划要求,切实遵循精品机组打
7月14日,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华赴京与中核汇能有限公司、新华水力发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焰座谈,就深化水利水电、抽水蓄能、新能源、新型储能等领域务实合作深入交流,并达成广泛共识。张焰对谭华一行到访表示欢迎。他说,当前,中核汇能正深入贯彻落实“3060”碳达峰、碳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中国核电近日发布2024年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A股每股现金红利0.16元(含税)。
7月12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顺利生产出第一桶铀产品。“国铀一号”示范工程是我国产能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天然铀产能基地,具有绿色、经济、智能、高效的特点。该项目于2024年7月12日开工建设,一年时间即生产出产品,创国内天然铀产能项
7月9日,中核供应链召开干部大会宣布中核咨询党委对中核供应链干部调整决定。中核咨询党委书记、董事长董宏亮,中核咨询工会主席、党群工作部主任安娜出席会议。中核供应链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张云主持会议。中核咨询党群工作部宣读了任免文件,推荐王琰为中核供应链副总经理。王琰作了表态发言,
2025年4月,西班牙全国范围内意外停电,此后西班牙继续推动太阳能利用,实现永不枯竭的能源未来。在短短几个月内,西班牙批准了超过65吉瓦的太阳能项目,启动了新的氢能和电池储能试点项目,并增加了对全球聚变研究的支持。西班牙希望打造一个无需进口能源、无需靠天的发电、储能和维持能源的电网。对
一系列技术突破表明,人类对于核聚变的探索已从理论推演走到了工程试验阶段,核聚变永远50年的“魔咒”可能正在慢慢被解除。(来源:能源新媒文/本刊记者范珊珊)在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里,重核聚变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开启星际流浪之旅;在《三体》中他描述了“无工质飞船”——核聚变飞船带领人类
2025年5月15日,在法国南部小镇卡达拉舍ITER组织总部,中核工程联合体与ITER组织签署真空室模块坑内焊接准备(WPP)合同。这是继2019年9月30日签署主机安装(TAC1)合同、2024年2月29日签署真空模块式组装(SMSA)合同、2024年11月4日签署真空室模块坑内组装(SMPA)合同之后,中核工程联合体与ITER组
4月26日于安徽合肥开幕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低温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发首展了万瓦级氦制冷机,这一超大型氦低温制冷机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重大突破。万瓦级氦制冷机指液氦温度(即零下269摄氏度)下制冷量10000瓦以上的超大型低温制冷机,是
新一代“人造太阳”预计2045年左右进入示范阶段——访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聚变领域首席专家段旭如在科幻作品中,核聚变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回到现实,被誉为“人造太阳”的可控核聚变,作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前沿颠覆性技术,是能够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截至目前,我国新一代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我国核工业的“国家队””,中核集团如何以“硬核”科技支撑国家能源安全?如何在开放合作中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辛锋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系统阐述了履职一年来的思考与建议,并分享了中核集
近年来,我国核聚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然而,当前我国核聚变研究总体水平在全球处于何种地位?未来核聚变能源将与风光电等清洁能源形成怎样的能源架构?在核聚变能研发过程中,中国如何统筹“国家队”与市场力量……今年“两会”前夕,记者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聚变领域首席科
1.中核集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赓续奋斗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也是“两弹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中核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
11月29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包层屏蔽模块全球首发仪式在东方电气集团所属东方重机举行,首批48件包层屏蔽模块以水陆联运方式发往法国,兑现国际承诺。ITER计划被称为全球最大的“人造太阳”,由中国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共同实施,位于法国卡达拉舍,将模拟太阳内部
11月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式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开幕式并同进博会参展商、采购商代表座谈,指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核集团已连续七届“全勤”参加进博会。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会计师王学军参加本届进博
当前,能源安全、环境和气候变化等问题成为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因此,像核聚变能这样的新能源研发一直为公众和行业所关注。但是,热潮之下也不乏隐忧。据全球聚变工业协会FIA统计,截至2023年12月,全球共有43家私人核聚变公司,这些私营企业投资力度逐年增大,2022年投资总额较以往全部总额增加一
7月2日,中核二三与北京雷蒙赛博核装备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简称“雷蒙赛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是双方自2015年以来第四次签署协议,标志着战略合作关系的持续深化。中核二三党委书记、董事长范凯与雷蒙赛博董事长兼技术执行官周文参加签约仪式,就深化合作进行深入交流,并共同签署协议。周文表
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预示着聚变研发正从“永远50年”进入“10~20年”窗口期,商业公司的高效运作可能进一步缩短时间。(来源:能源新媒文/本刊记者范珊珊)彭元凯核聚变技术专家,美国斯坦福大学应用物理硕博士,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聚变研发工作40年,原创性提出球形环聚变研发方向,后在美
2025年4月,西班牙全国范围内意外停电,此后西班牙继续推动太阳能利用,实现永不枯竭的能源未来。在短短几个月内,西班牙批准了超过65吉瓦的太阳能项目,启动了新的氢能和电池储能试点项目,并增加了对全球聚变研究的支持。西班牙希望打造一个无需进口能源、无需靠天的发电、储能和维持能源的电网。对
一系列技术突破表明,人类对于核聚变的探索已从理论推演走到了工程试验阶段,核聚变永远50年的“魔咒”可能正在慢慢被解除。(来源:能源新媒文/本刊记者范珊珊)在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里,重核聚变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开启星际流浪之旅;在《三体》中他描述了“无工质飞船”——核聚变飞船带领人类
2025年5月15日,在法国南部小镇卡达拉舍ITER组织总部,中核工程联合体与ITER组织签署真空室模块坑内焊接准备(WPP)合同。这是继2019年9月30日签署主机安装(TAC1)合同、2024年2月29日签署真空模块式组装(SMSA)合同、2024年11月4日签署真空室模块坑内组装(SMPA)合同之后,中核工程联合体与ITER组
4月26日于安徽合肥开幕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低温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发首展了万瓦级氦制冷机,这一超大型氦低温制冷机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重大突破。万瓦级氦制冷机指液氦温度(即零下269摄氏度)下制冷量10000瓦以上的超大型低温制冷机,是
3月10日,国家电投集团国核设备收到国核设备、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体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简称ITER)组织签署的诊断端口插件合同,这是国核设备首次实现在ITER的市场突破。本合同是国核设备充分发挥装备制造领域的优势,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合作攻关,经过4个
新一代“人造太阳”预计2045年左右进入示范阶段——访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聚变领域首席专家段旭如在科幻作品中,核聚变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回到现实,被誉为“人造太阳”的可控核聚变,作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前沿颠覆性技术,是能够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截至目前,我国新一代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我国核工业的“国家队””,中核集团如何以“硬核”科技支撑国家能源安全?如何在开放合作中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辛锋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系统阐述了履职一年来的思考与建议,并分享了中核集
近年来,我国核聚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然而,当前我国核聚变研究总体水平在全球处于何种地位?未来核聚变能源将与风光电等清洁能源形成怎样的能源架构?在核聚变能研发过程中,中国如何统筹“国家队”与市场力量……今年“两会”前夕,记者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聚变领域首席科
1.中核集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赓续奋斗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也是“两弹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中核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