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电力交易报道正文

广东今年2-11月售电公司获利10.76亿元的背后透露了什么?

2017-12-27 10:38来源:晶见作者:晶见工作室关键词:电力市场化交易电力交易广东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广东省2017年的电力市场化交易已经结束将近一个月,2017年12月份的履约期也将结束。12月20日,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发布了11月份的电力市场的结算通告。

(来源:晶见 作者:晶见工作室)

晶见提炼了2017年2-11月十个月的电力市场的结算情况,主要数据如下:

供给侧方面:电厂一共降电费65.16亿元,平均降幅为-67.29厘/千瓦时,其中长协降44.32亿元,竞价降20.51亿元;总的偏差考核费用为0.66亿元(不含3月考核费用)。

需求侧方面:售电公司获利10.76亿元(已经扣除偏差考核费用),价差获利的情况大约为11.11厘/千瓦时。需求侧总的偏差考核费用为3.69亿元,在不考虑扣除偏差考核费用的情况下,售电公司的获利14.36亿元,价差获利的情况大约为14.83厘/千瓦时。

也就是说,用户获利50.66亿元,电价降幅约为-52.31厘——电改最大的赢家并不是售电公司,是电力用户。

售电公司:作为鲶鱼,我尽力了

上周五,晶见发布了2018年广东长协市场均价的结果(戳链接阅读):成交量为998亿千瓦时,平均降幅7分6,后台的评论就炸了,大家纷纷留言:“广东的售电公司命真好。”

发出这般感言的一般是广东以外的参与了电力市场直接交易的售电公司,目前,其他省的降幅和广东的降幅比起来简直是“不值一提”。例如,湖南的直接交易动辄以几厘价差收场,今日(12月26日)刚刚结束的江苏首次售电公司参与的月度竞价降幅为1.6分,而几天前的2018年长协则以2.043分的降幅成交了1429亿千瓦时电量。

晶见对于这个论断是不同意的,真正受益的主体是售电公司代理的电力用户。

去年底,晶见在请教广东市场监管相关人员的时候就对一句话印象深刻:广东的电改红利已经传导到了实体经济。今年这样的趋势更为明显:根据结算报告,80%的价差为电力用户所有。

并且,用户到手的是实打实的降低成本;而售电公司到手的收益是其主营业务、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不到20%的价差收益中,售电公司刨去巨额的资产证明成本(用以取得相应电量代理资质)、人员队伍组建(不乏电网公司和国企、高校招募的电力专业人才)、专业的平台系统(用于用户维护、能效分析和未来的现货市场准备)等,再加上涉及的一些基础的增值服务,其实真正到手的利润很有限。

2018年年度双边协商期间出现的批零倒挂现象,虽然是市场博弈的正常情况,却也实实在在造成了不少售电公司上来“先亏为敬”的局面。不少人发现,不少售电公司正在“把第一年挣来的钱赔了进去。”

虽然说市场的竞争会造成优胜劣汰,改革初期的“洗牌”也是为了电力市场的规范和长远发展,但晶见认为,用户们应该好好珍惜售电公司存在的土壤,不可以“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

为何?因为售电公司的存在帮助电力用户争取到了更大的利益,而一味地追求将售电公司最后一分钱赚走、造成售电侧寡头局面,对电力用户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我们拿一组数字做比较:在没有售电公司参与的的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广东直购电全年平均降幅为0.618分、0.728分和3.361分。而售电公司进入电力市场后参与的广东2017年和2018年年度双边协商降幅分别为6.45分和7.66分。

虽然说,降幅的大幅增加和第二次电力体制改革的其他方面有关,但引入社会资本的售电侧改革和售电公司的存在确实通过自身技术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帮终端电力用户最大程度争取到了改革红利。

而在未来,售电公司也将承担更多角色:节能服务、电力金融、甚至将逐步代理可再生能源等综合能源服务,晶见认为,市场“无形的手”将继续发挥其作用,而电力用户也需尊重售电公司本身的运营成本和发展规律。

按照惯例,下面是需求侧与供给侧结算的具体数据分析:

(一)需求侧分析

  

原标题:广东今年2-11月售电公司获利10.76亿元的背后有哪些故事?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市场化交易查看更多>电力交易查看更多>广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