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网建设报道正文

杜建国:“22条”会导致外资控制中国经济与安全命脉吗?

2019-02-14 08:48来源:观察者网作者:杜建国关键词:电网企业电网公司国家电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自2018年6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公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以来,争议声音一直持续不断。

该负面清单大幅度放宽了外商投资的市场准入,涉及电网、铁路、银行、汽车、船舶、种子等22个领域,公布后立即被不少人批评为是在引狼入室,把事关国家安全的产业命脉交由外资控制。

比如,一则以“这应该是2018年截止目前最大的经济新闻了,不见一点报道,悄无声息的就颁布了”开头的微博,被转发了一万多次,同名公号文章转发过了100000+,“国民经济的命脉”不应该对外资放开,面临被外资控制的危险。

有的文章干脆将本次负面清单类比于袁世凯的“二十一条”:“6月28号国家发改委颁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修订说明(可以简称为‘新时期二十二条’),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在农业种子、电网、铁路、海上运输、测绘、金融机构等22个领域向美元资本全面开放主导权,把中国的产业阵地、金融阵地和国防阵地全部裸露在美元资本的炮火之下。‘新时期二十二条’意味着英美资本在二战之后第一次有机会重新获得中国工业化的主导权和中国经济的统治权。”

一则转发量数千次的微博则称:“【取消电网、铁路干线建设运营中方控股限制,不涉及国家安全吗?】美国以国家安全理由严禁华为中兴通信设备、手机入网。但电网、铁路干线确实都属于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发改委怎么能取消中方控股限制呢?万万要慎重啊!若有战争冲突,外资恶意关闭电网、铁路干线,不是轻易制造变乱?中国企业可以控股美国的电网公司吗?”

半年多过去了,这类质疑的声音始终没有中断,并进一步将其与《外商投资法》的审议结合起来。2019年1月22日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孟玮专门就此问题进行了解释与回应。当时有记者提问:“近年来,中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去年,发改委、商务部发布的2018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在汽车、金融等领域推出22项开放措施。有的人担心,是否开放的步子太大,会产生不利影响?”

孟玮明确回答:“网上少数质疑22项开放措施的评论,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理性和不负责任的。”(《发改委: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激发新一轮外商投资》,中国新闻网1月22日)

不过,孟玮并没有进一步地详细地正面回答上述22个领域的进一步对外资开放是否可能会导致外资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这一重要问题。

那么,通过并实施2018年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后,到底会不会出现外资控制中国重要的甚至带有国家安全性质的产业的局面呢?

下面笔者来详细地回答这一问题,逐条逐项地分析一下负面清单所涉及的22个领域的产业现状与前景。

笔者先把答案给出:在笔者看来,这些担忧或批评,不能说全都是无中生有,但是其中好多都是缺乏依据的自说自话,或者说,这些批评的声音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从自己的既有观念出发,想当然地得出了前述结论。

第一项 电网

笔者从饱受担忧的电网开放谈起。

负面清单中“取消电网的建设、经营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这一项受到的批评非常多,如前所述,批评者的理由是:电网领域若任由外资进入,就会被外资控制,而“中国企业并不能控股外国的电网公司”。

批评者们不知道,中国控股外国的电网公司恰恰早已是现实。

中国电网企业国家电网公司以及南方电网公司为主。在全球各大洲诸多国家,两家企业收购或“控股”该国家的电网企业的业务,早已大规模展开了。

2019年1月17日,山东临沂,无人机拍摄的上海庙—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沂南换流站。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自2007年起,国家电网开始进行海外投资,截止2017年底,已投资运营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希腊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骨干能源网,境外资产达600亿美元,全部实现盈利。

南方电网的海外投资,去年外媒曾报道其与另一中国央企三峡集团联手准备购买芬兰第二大电网企业Elenia Oy。

今天中国的国家电网以及南方电网,论规模全球最大,论营收全球最大,论技术水平全球最为先进(以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大电网安全运行为代表),哪家外资企业敢自不量力来中国投资电网与国家电网这样的超级巨无霸展开竞争与厮杀呢?

政府允许外资控股中国电网,这仅仅只是一个政策前提,只是一种姿态,仅仅是把大门打开了,至于外资真正要达到控制中国电网的目的,还需要他们有比中国企业更强至少不弱的竞争力,与中国电网企业展开真刀真枪的残酷竞争并得以胜出,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外资控股中国电网才会变成现实。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外资企业根本就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与胆量,无论中国大门如何开放,它们也不敢冒险大规模地闯进来与中国国家电网展开直接对决;如果它们冒险或轻率闯入,那么被国家电网杀得片甲不留是最可能出现的结果。

可以说,在电网领域对外资的担心跟杞人忧天差不多,无论多么开放,无论障碍撤除得多么彻底,外资都不可能在这一领域有立足之地,除非它们受到什么人为的不公正的有违市场平等竞争原则的偏袒。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现在反倒是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以“担忧本国的电网被中国的国家电网给控制了”为名,阻止中国国家电网等投资他们国家的电网企业。

2016年,中国国家电网和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基建组团竞购澳大利亚最大电网企业Ausgrid控股权,结果被澳政府拒绝。澳大利亚财长斯科特·莫里森表示中国国家电网与长江基建在逾99年之久中租赁Ausgrid 50.4%的股权,而Ausgrid主要向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重要的电力和通信服务,这事关国家安全。在此之前,2015年国家电网曾参与澳大利亚TransGrid公司竞购,但最终被澳外国投资审核局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事实被大家忽略了。其实早在2018年版负面清单公布前十一年,中国的电网投资就已经宣布对外资开放了,当时发改委公布的2007年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确定将原禁止外商投资的“期货公司”、“电网的建设、经营”列为首次对外开放领域(《电网建设经营首次对外开放》,北京日报2007年12月14日)。

十一年过去了,外商控制了中国的电网了吗?根本没有。不光今天不用担心外资会在华扩张以及带来安全问题,即便是在十余年前,这一担忧就大致不存在了,因为那时候中国电网的实力在全球就已经非常强大了,外资已经无力在华与中国展开竞争,更不用说中国电网技术与规模已经在全球占据不容置疑地领先地位的今天了。

今天的中国国家电网,正试图打造“全球能源互联网”,对有着如此实力与雄心的企业,担心对外开放后它会把市场让给外来资本,那岂不是杞人忧天?即便水帘洞门户大开,也不意味着天蓬元帅敢闯进去与齐天大圣较量一番。

除了电网,绝大多数人没有注意到,其实发电领域中国也曾积极对外开放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在发电领域多次实施开放政策,但是,国外的发电企业却并没有积极来中国投资,少数跨国巨头如西门子等曾在中国建立电厂,后来都逐渐退出。这并不是中国不对外开放,而是因为中国发电企业水平高、实力强,中国政府对发电企业的门槛要求也很高,外资电厂与中国竞争处于下风,盈利空间很小,不得不退出中国市场。

第二、三项 铁路

《负面清单》中有“取消铁路干线路网的建设、经营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取消铁路旅客运输公司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两项。

如同电网领域一样,中国铁路领域的技术与实力——无论传统客运还是高铁还是重载铁路以及工程施工——如今在全球也是属于最先进之列的(在此我就不一一介绍了)。面对如此强大的竞争者,门户无论多么开放,外国企业都不可能到中国来进行单独的、大规模的铁路投资,除非它们能够在资金方面拿出特别诱人的条件才能击败中国竞争对手,或者受到中国政府的额外优惠扶持。

当前,中国的铁路工程建设企业与机车车辆生产企业正在大规模地在欧亚美非各大洲投资,“中国国家交通安全命脉一旦开战将被外资掐断”之类的担忧,根本不存在。反倒是好多国家,正以国家安全为由来阻挠中国的铁路投资。

此次2018负面清单并非中国首次宣布外资可以投资中国国内的铁路建设,早在2005年,中国就已经宣布包括外资在内的非公有制资本可以投资铁路建设了。但是,十几年来,很少有包括外资在内的非公有制资本在中国投资铁路,只有个别大型私营煤矿自己出于需要投资建立了运煤专线(十几年前曾出现过民营资本借口修建粤桂铁路而骗钱的闹剧),而直至2017年,中国第一条由民营控股的高铁杭绍台高铁才签订合同(投资前提之一是该铁路建成后可自主定价)。

为什么政策准入这个行政门槛解除后,包括外资在内的对铁路投资却提不起兴趣来?因为铁路投资还有其它的、或者说市场化(非行政化)的门槛:第一,资本追求的是利润,而铁路投资大都具有技术门槛高、资金门槛高、回报慢的特点;第二,中国铁路的客货运输价格都由政府制定,企业无法靠此赚取高额垄断利润。资本难以靠铁路投资在短期内赚取巨额利润,所以对铁路建设大都兴趣不大。四年前,笔者的观察者网专稿《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闹剧落幕》)曾专门分析过这一现象。

可见,即使对外资全面放开铁路投资了,那么依据过去十几年的既有经验来看,出现外资踊跃投资中国铁路、进而控制中国铁路命脉的现象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还可参阅华夏时报《铁路吸引外资喊了16年 尚未有成功的外资入铁案例》,2018年7月4日)。

2019年1月26日,广州,春运前夕,检修完毕的高铁列车排列整齐,蓝色车灯射破黑夜,宛如银色巨龙蓄势待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年来,中国铁路产业从制造到施工、运营正在积极“走出去”,已经或试图在非洲、亚洲、欧洲、拉美、北美等全球各国承接业务,而国内这些指责“2018版负面清单将会导致外资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说法,不仅对中国无益,反而会给上述国家以口实,那些国家的人完全可以接过中国这些人的话,一字不改就用来抵制中国企业投资当地铁路(以及电网、通讯等)建设。

比如,美国各方多次表示要在美国修建高铁,中国也多次表示愿意参与,那么美国若是无视中国企业明显的竞争优势、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中国企业参与,这些人该怎么说呢?

再如,2014年墨西哥撕毁了与中国企业建设高铁的协定,假如墨西哥以国家安全为由而不是像他们所宣布的那样是什么程序上有问题,那么中国企业就得心安理得地接受了?

近年来,中国国内舆论常常给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帮倒忙。比如,这几年国内媒体一直渲染中国高铁建设存在“债务危机”(都是夸大其词),而2018年新一届马来西亚政府撕毁了与中国建设高铁的合同,其理由正是高铁建设会导致本国“债务过多”。很难否认马来西亚的这一举动,没有受中国国内媒体舆论的启发与影响。

第四项 “取消船舶(含分段)设计、制造与修理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

目前中国的船舶制造工业已在全球处于最先进行列,后来居上的趋势非常明朗,可以说,目前在船舶制造领域,能够与中国相抗衡的国家已经很罕见了。过去很长一段世界,先是日本,后来韩国造船业在全球一直遥遥领先,大致到七八年前,中国就赶上来了,不仅在造船总吨位上(量)与韩国持平了,更在高端船舶制造领域拉平了差距,像LNG船、万箱甚至两万箱以上的超大型集装箱、大型深海采油平台等原本韩国一枝独秀的领域,中国已经与其齐头并进并呈即将反超之势了。

不久前,2018年6月12日,江南造船集团刚刚向为中远海运交付了21000TEU(1TEU等于1个20英尺长的集装箱)超大型集装箱船,这在目前是属于全球最大级别的。不过很快这个纪录就要被打破了,2017年8月,全球航运巨头法国海运公司CMA-CGM最近与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外高桥船厂和沪东中华船厂签署订单,包括9艘2.2万TEU级(1TEU等于1个20英尺长的集装箱)的超大型集装箱船。该型集装箱船建成后,将超越韩国建造的2.1413万TEU集装箱船,成为世界上运载量最大的集装箱船。这也是中企在这一领域对韩国首次实现技术超越。

该消息传出后,在韩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参考《中国造船业反超韩国成全球第一 韩媒哀叹不已》,海外网2017年12月8日)。

除此之外,中国造船业还提供了像在南海进行填沙造岛作业的“天鲸”、“天麒”号等超大型绞吸挖泥船,为港珠澳大桥施工提供关键保障的单臂架12000吨的吊重能力和7000吨360度全回转的吊重能力位居世界第一的起重船之类的产品。

2018负面清单“取消船舶(含分段)设计、制造与修理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后,即这个行业完全对外开放后,难道会害怕外资企业的竞争吗?

第五项 “取消国际海上运输公司限于合资、合作的限制”

负面清单里面还有“取消国际海上运输公司限于合资、合作的限制”。

目前,全球十大港口里面,按货物吞吐量中国内地占了八个,按集装箱吞吐量中国内地占了六个。中国的港口效率与运营水平,都是全球第一。

中国的港口与航运企业,除了亚非拉国家,也在欧洲大力投资、布局,最著名的是控股、运营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以色列的海法港,对鹿特丹、汉堡也正在尝试投资乃至运营。

在航运企业领域,中企实力也正快速增长。2016年由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与中国海运集团合并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目前中远海运拥有六个“世界第一”:总运力规模世界第一,干散货、油轮和杂货特种船队运力排名世界第一,同时还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码头运营商,全球最大的船员管理公司。

估计不久以后,中远海运就可以挑战丹麦马士基航运、瑞士地中海航运和法国达飞轮船在集装箱运输方面的领头羊地位了。

我尚未发现“取消国际海上运输公司限于合资、合作的限制”后有很值得担心的理由,期望负面清单的批评者们能够提供。

第六项 “取消国际船舶代理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

“国际船舶代理”一项,过于太专业了,笔者不懂,对这一项不予置评。

第七项 种子

负面清单中的“取消小麦、玉米之外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一项,被批评为是放弃了种子的自主权。问题是,按照这种逻辑,中国化工吞并先正达,是不是别国的种子自主权被中国控制了,因此应该被其它国家予以禁止?

2017年7月,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集团的交易正式完成,收购资金高达490亿美元。先正达是全球第一大农药、第三大种子农化高科技公司。先正达2016财年收入127.9亿美元,净利润11.8亿美元,其中,农药和种子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和8%。

先正达,可以说是农药种子行业的响当当的跨国巨头,可是如此巨头,照样被中国企业给买下来了,中国企业的实力可见一斑。

当中国的种子农药以及化工企业在世界上肆意并购、打造自己的垄断帝国的时候,却不许别的种子农药企业在中国市场投资,中国说得过去吗?难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难道只许中国吞并先正达却不许外国种子企业在中国市场享受同等待遇吗?若是中国禁止国外企业来国内投资并控股,那么中国企业还有什么理由在海外进行投资、并购?(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本文提到的电网、铁路、船舶、航运、汽车等行业)

中国好多强调“粮食自主权”、“种子自主权”、“反转基因”的人士,其行为与态度的矛盾很令人费解:当初,他们反对先正达等外资巨头在华开展业务,理由是外资太强大,会威胁中国安全;可是,等到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先正达、将先正达变为由中国控制时,按说这应该有助于中国的安全了,可他们照样还是持反对态度。

第八项 “取消特殊和稀缺煤类勘查、开采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

“取消特殊和稀缺煤类勘查、开采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这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目前,中国煤炭产量占世界一半,同时,中国煤炭开采技术、煤炭装备制造、煤化工技术,都是世界领先的,中国有什么理由惧怕外资企业的竞争呢?

稀缺煤勘查开采技术,我不了解,恐怕中国也不会落后,在这方面有必要惧怕外企来竞争吗?

第九项 汽车

负面清单规定“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对此,好多人惊呼汽车业“狼来了”,其实也未必。

中国汽车产业,虽不像中国高铁、电力、电网、通讯、船舶等行业那样星耀全球纵横四海所向披靡,至今因乘用车领域合资比重过大而受人诟病年,但是,其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汽车这个产业,目前在全球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不存在某一家汽车巨头掌握什么革命性的、让自己领先别人好多的技术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一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更主要地靠的是产业规模与组织。

中国汽车产业链,已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年产销量远超日美等国),各个环节的产品质量与价格都不缺乏竞争力。

多年来好多人经常拿汽车发动机来说明中国汽车业的落后,2015年3月11日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向科技部部长万钢提问:“如此大的科研经费投入之下,为什么我国的汽车发动机仍然依赖进口?”

万钢委婉地反驳了这种“汽车发动机依赖进口”的说法:“关于汽车发动机,我想提一个最近看到的数字。201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达到2372万辆和2349万辆,比上年增长了9%以上。2370多万辆的汽车当中,国产发动机配套达到了2108万台。也就是说,国产汽车配套率达到了86%。”

2018年11月27日,工作人员在江苏连云港码头查看准备装船出口的汽车。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更是实力超群,非其它国家所能比。

除了在本土与外企合资,中国车企近年来在海外并购的案例也已经很多了。最著名的案例,当属吉利2010年买下瑞典沃尔沃全部股份。在此之前,2004-2006年上汽与南汽(南汽现已并入上汽)收购英国罗孚部分资产也是很成功的,以此为基础,上汽打造了荣威与MG(名爵)两个国产品牌。

2014年,东风汽车集团向法国PSA(标致雪铁龙)集团注资8亿欧元,持股比例约为14%,与法国政府、标致家族下属公司并列成为PSA集团的第一大股东。

类似案例还有不少,不一一赘述了。

中国车企,早已不是任由外企恶狼肆意宰割的羊了。

汽车产业的情况比较复杂,我不是说进一步开放后不会面临激烈竞争甚至导致某种危险产生,而是说,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从中国汽车产业的具体现状出发,研究探讨新政策到底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而不是笼统地一惊一乍地呼喊“狼来了”、“完了”。

第十至十三项 金融领域——银行、证券、保险、期货

负面清单涉及金融领域的有以下四项:

“取消对中资银行的外资单一持股不超过20%,合计持股不超过25%的持股比例限制。”

“2018年将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由中方控股改为外资股比不超过51%。2021年取消外资股比限制。”

“2018年将期货公司由中方控股改为外资股比不超过51%。2021年取消外资股比限制。”

“2018年将寿险公司外资股比由50%放宽至51%。2021年取消外资股比限制。”

金融领域——包括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的情况比较复杂,毕竟含有“虚拟”成分,充斥着各种矛盾与悖论现象,不像工业等实体行业那样一目了然。

负面清单的批评者们在金融领域,如银行业(证券、期货、保险业我了解得很少,不做评论了),也同样过分地全面地夸大了西方企业的实力,同时低估了中国企业的实力。

中国的银行在传统的、基本的存贷款业务领域,是丝毫不怕外资银行的竞争的。

2018年7月2日,英国《银行家》发布2018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榜单,中国的四大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首次囊括榜单前四位。与2017年相比,前十大银行名单整体保持不变,仍主要集中在中国(4家)、美国(4家)、英国(1家)和日本(1家)四国。中国银行业在一级资本总额、资产总额、税前利润总额上连续三年超越欧元区、美国,位居各国家和地区榜首。2016年中国牵头成立了亚投行,这也是金融实力强大的一个表现(至于亚投行的业务开展过于保守另论)。

2001年入世前夕,好多人也是说银行业一开放,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将击垮中国银行业。结果十几年过去了,在中国市场上外资银行根本就不是本土银行的对手,外资银行骄娇之气太重,没有抓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机会而趁机做大。

盲目地、无条件地、空泛地强调外资威胁,是不严谨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

当然,不是说中国金融领域不存在问题,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细致分析、澄清:第一,好多问题恰恰不是由于外资、不是由于对外开放造成的。第二,金融业(包括对外开放)确实存在着风险,问题在于,如何做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主观主义地空谈乱扯一通。

批评者们的问题在于,在不该担心的地方他们瞎担心,在该需要担心的地方他们又发现不了问题。自入世前后,他们夸大外资银行的威胁,后来又热衷于炒作什么“货币战争”、“罗森柴尔德家族阴谋”。中国金融业不存在重大风险吗?

如2016年中国外汇储备急剧缩水,由四万亿美元降为三万亿美元,这一损失是怎么造成的?

再如近几年来,线上线下的各种集资诈骗活动席卷全国危害甚广,为何没能提前预防?

批评者们对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却视而不见。

第十四与第十五项 航空制造业

“取消干线、支线飞机设计、制造与维修,3吨级及以上直升机设计与制造,地面、水面效应航行器制造及无人机、浮空器设计与制造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与“取消通用飞机设计、制造与维修限于合资、合作的限制”,这两项开放,看不出对中国航空制造业会造成什么大的威胁来。

首先,中国航空制造业已经非常强大了——除了大型客机与航空发动机稍逊,各个领域,除了各类军机,像无人机、水地面效应航行器、某些通用飞机(如亚洲最大的水陆两用飞机)等,都是如此。

其次,尤其是在中国企业实力稍逊的两个领域,出于维系其全球技术垄断的目的,目前外资企业一般也不太愿意来中国投资开办企业或与中国合资生产。

第十六项 加油站

负面清单中有“取消同一外国投资者设立超过30家分店、销售来自多个供应商的不同种类和品牌成品油的连锁加油站建设、经营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一项。

从勘探、开采、炼油到化工,从传统油气到页岩气,整个中国石油与化工工业的实力如此强大,难道还会在加油站领域全面输给外资企业吗?

第十七项 “取消测绘公司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

中国测绘企业的实力,及其与国外企业的力量对比,对这一领域我完全是外行。不知为不知,不知当不论,“取消测绘公司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对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我没有资格评论。好多人说取消该项限制后,会让外资企业掌控中国的地理、资源等方面的信息、进而影响国家安全。我不是说这种可能性不存在,但是,是否真的存在,还需要结合着该领域该行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不能先入为主大而化之地下结论,光有结论而没有具体分析,那就只是“喊口号”了。很遗憾,该项的批评者们并没有能拿出具体证据与分析来,只是一味地喊口号,无法让我清楚危险到底是否以及如何存在。

第十八至二十项 粮食收购批发、稀土与钨、石墨、互联网上网服务

“取消稻谷、小麦、玉米收购、批发的外资准入限制”、“取消稀土冶炼、分离限于合资、合作的限制,取消钨冶炼的外资准入限制”、“取消石墨勘查、开采的外资准入限制”这三项,我也没有发言权,因为我对这三个产业的现状,是强是弱、孰强孰弱我一无所知。至于批评者们,我从来没有看到有任何人在空泛的指责以及“狼来了”的口号话语之外曾做出过任何具体的分析,好让人信服他们的警告。

第二十一项 取消禁止外商投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规定

我不明白“投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规定”指的是什么,所以不知道是否这一开放会不会“令外企控制国家安全命脉”,也没有看到任何人能指出并证明这一担忧的合理性来。

第二十二项 “武器弹药制造不列入负面清单”

对这一特殊领域,我更是一无所知,没有发言权。

总结

以上就是对22条开放措施的具体分析。

综上所述,《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所强调的22个领域的开放,无论是电网铁路,还是种子汽车航空船舶等等,都不会或很难导致外资控制该产业进而控制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现象出现(笔者少数不了解的领域另论)。

可以说,在大多数领域,中国企业早已经不怕与外资展开竞争了。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大幅度的对外也不例外。对外国投资开放,存在着不同的可能性,这取决于中国产业实力的强弱。

假如中国的产业实力很弱,那么大幅度的开放就有可能导致外资大举入侵,压制甚至摧毁中国民族产业,进而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影响国家安全;假如中国产业势力已经很强,那么较大幅度的开放政策并不会导致这一局面出现。

目前,中国的产业实力已经相当强大,不仅如此,现在反倒是昔日的欧美日等老牌经济强国越来越担心中国企业的竞争,且应对乏术,以至于美国现在不得不通过“贸易战”、“孟晚舟事件”等有悖于自由贸易原则的手段来抵御中国的扩张。

认为22条开放措施会导致外资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这类“爱国者”,毫无疑问,他们的动机是好的,但是,光有良好的动机是不够的,良好的动机还需要与对事实的全面准确地了解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产生正确的判断,才能够对事物的发展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很遗憾,这类批评者们恰恰是只有良好的动机,而其思想与认识则是脱离实际的,与中国的现状不符。他们的观念还停留在“子夜”时代,认为外资无比强大,中资无比弱小,中资在外资面前,就是羊遇到了狼,只能任其宰割屠戮。

当初,中国入世前夕,这类“爱国者”就反对入世,理由是入世后将会导致民族产业全军覆没,结果,入世十多年后,反倒是中国各产业纷纷强势崛起。

十几年前,铁道部没有用国产的“中华之星”,而是引进了日德法等国企业的技术,当时,这些人纷纷抱怨铁道部放弃自主创新而引狼入室,可是,没过几年,中国高铁就全面消化吸收了上述技术,并迅速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把西方企业甩在了后面。

当初中国与美国、法国等国家合作研发第三代核电技术,也是这些人坚决反对,声称靠与外企合作,不光学不到技术,反而会让外企控制中国的核电事业。结果十几年过去了,美国企业西屋公司日薄西山,而中国企业却在合作中越来越强大,自主掌握了多种三代以及四代核电技术,逐渐成为全球核电产业的中坚力量。

这类“爱国者”一面极度高估外资的力量,一面极度低估中国企业的力量。其实,外资并没有那么强大,无力为所欲为,同时,中国企业也早已今非昔比,而是越来越呈后来居上之势。

很遗憾,十几年来,这类“爱国者”的主观主义作风没有重大改变,始终是观念先行,拿口号与情绪来代替观察分析。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曾表现出三个与众不同的突出特征。

第一,中国经济一度长期超高速发展,中国各产业的水平也普遍在同步快速提高,目前在全球保持着强劲的竞争力。

第二,中国国有企业一扫九十年代的颓势与舆论的普遍看低,不断做大做强,充分适应了市场经济与国际竞争。

第三,中国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能力在全球来看也是属于最优秀之列的(尽管也存在着种种问题)——从产业政策到逆周期的宏观调控,这其中以成功抵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而采取的俗称“四万亿”的政策最有代表性。

很遗憾,中国知识界的主流——不论“左”“右”,并没有及时地感受认识到这一新的重大变化,更不用说将实践概括升华为理论并反过来指引实践发展了。不要说“先知先觉”,连“后知后觉”都做不到。

长期以来,中国知识界一直存在着一个一面高估西方实力一面又低估中国实力的传统,这导致两种看似对立但其实两极相通的思潮。

一种是本文前面所重点批评的那种“爱国派”,他们因恐美畏美而要求“脱钩”,要求政府采取极端贸易保护政策来“维护国家安全”。

一种是因恐美畏美而极度“亲美”“媚美”,他们认为美国无比强大,面对美国的无理要求,中国只能逆来顺受。如自2018年初美国宣布要对中国发起贸易战以来,他们就鼓吹中国应该积极接受美国的讹诈与勒索,否则中国经济将因无力抵御贸易战而崩溃。

明明是中国凭借自己的能力与实力蒸蒸日上,明明是美国在堂堂正正的市场竞争中实力不济越来越处于下风,明明是美国沉不住气了,不得不用贸易战等不讲理的流氓无赖手段来破坏中国的发展,到这些人嘴里,竟然成了美国轻轻动个小指头,中国就要全线崩溃了。

这些人目前正在积极制造这样一种舆论:要么中国牺牲自己的战略利益、接受美国的讹诈与勒索,要么就只能是“闭关锁国”。

其实,中国既不需要牺牲自己的战略利益,也不需要“闭关锁国”。

中国面临“改革倒退”“闭关锁国”威胁的这种鼓噪,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也是毫无道理的。如我去年就强调过的:

“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是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相较而言,中国的产品在全球具有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希望自由贸易与开放竞争了。中国的各类产业,从传统的到新兴的,实力普遍异常强大,根本不怕与国外对手竞争——无论在本国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上,根本不需要予以保护,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干吗要中止对外开放转为闭关锁国呢?这样对中国有什么好处呢?客观形势决定了保持开放对中国是最为有利的。”

今天明明是中国带头在全球倡导落实自由贸易与开放竞争,明明是美国在“闭关锁国”、在威胁全球自由贸易与开放的经济秩序乃至安全秩序,可是,在这些人眼里,竟然成了错全在中国。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与美国大搞单边主义、贸易保护的大背景下,中国该如何应对以抵御、对冲这些不利因素呢?

第一,当然就是上面提到的,要继续坚持开放,全球自由贸易对目前的中国是最有力的。

第二,需要采用“宏观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稳定总需求”、“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我国发展现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等政策(见政治局会议2018年12月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

政治局会议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上述方针,其大方向上都是正确的。

一面坚持开放,充分发挥国际潜力,一面逆周期操作、积极扩大内需,充分调动国内潜力,这样就能够对冲掉种种不利因素,就能让中国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第二点是更为重要的,在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应该把中国国内旺盛的经济增长潜力释放出来。十年前,金融危机爆发,国际市场萎靡,中国果断启动了俗称“四万亿”的一揽子拉动计划,让中国经济的车轮继续高速向前,一枝独秀令全球艳羡。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完全可以把贸易战当作一个缩小版的“金融危机”,启动一个新版的“四万亿”予以应对。

未来需要看的是落实的力度。

原标题:杜建国:“22条”会导致外资控制中国经济与安全命脉吗?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网企业查看更多>电网公司查看更多>国家电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