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全球主要市场的全球电动车产业基本都完成了产业导入。2018年,特斯拉等新型造车企业的优异表现,进一步刺激传统车企更急切的在电动化方向展开战略级投入。我们预计,海外传统车企可能在2020-2021年拉开电动车的新一轮快速增长,而在此之前,特斯拉等企业如能有效实现成本控制,亦有可能获得更为广泛的市场认可。中国的电动汽车中游产业已具有很强的全球竞争力,我们认为,市场对中国中游产业的竞争力认知是滞后的,未来中游相关产业将深度参与甚至主导全球供应,我们长期看好具有深度全球化能力的中游企业。
摘要
1.全球电动汽车产业已完成产业导入。全球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2018年全球销量突破180万辆,其中中国占比超5成,海外市场近几年增速也在60-70%,美欧是中坚力量,日韩近几年开始倒向电动化,销量也在快速追赶。目前全球渗透率费近2%,供应链成熟度、消费者认可度都达到了一定高度。
2.全球电动汽车将在近几年开始新一轮快速增长。2018年,特斯拉等新型造车企的表现优异,考虑到电动化相当于整车运动控制实现了数控化,也为智能驾驶提供了重要的物理基础,这都刺激传统车企更急切的在电动车方向展开战略级投入。根据海外十多家主流车企的规划,海外车企可能在2020-2021年投放一批平台化的电动车,进而开启新一轮快速增长。而在此之前,特斯拉等新型造车企业的成本控制、运营效率如果能得到有效提升,也有可能获得更广泛的消费者认可。总体来看,由于主流参与方的持续、大规模投入,全球电动车很可能在近几年开始新的一轮快速增长。
3.中国中游产业将深度参与全球供应。在全球数码电池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就形成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池材料产业。而过去5年,中国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又加速培育出了一批动力电池、电气与控制系统、车载精密结构件产业集群。中国制造本身擅长精益化与成本管理,而行业know-how与材料体系正在快速发展和积累,长期来看,中国的电池材料、动力电池、电气与控制系统子产业,都有能力与潜力深度参与,甚至主导未来的全球供应。
1.全球主要市场均已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导入
1.1中国市场份额最大,海外发展较稳健但已开始加速
全球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渗透率近2%,基本完成产业导入。根据Marklines统计(主要是乘用车),2018年全球新能源汽车(EV+PHEV)销售184.8万辆,同比增长66.9%,其中纯电动和插电混动汽车分别达到128.3万辆和56.5万辆,同比增长74%和52.6%,增速较2017年进一步提升。
目前,全球新能源车(EV、PHEV、燃料电池)的渗透率超过1.5%接近2%,已经基本完成产业导入,整车集成能力、供应链成熟度、消费者认知,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中国市场急剧增长,全球销量占比达56%。中国市场2018年新能源汽车(EV+PHEV)销售103.2万辆,其中纯电动和插电混动销售量分别达到77和2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1.9%、68.6%、136.9%。从全球角度看,在中国政府科学的政策路线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全球占比已达56%,稳居龙头位置。
海外市场发展比较稳健,近几年也开始加速。海外市场2018年新能源汽车(EV+PHEV)销售81.6万辆,其中纯电动和插电混动销售量分别达到51.3万和30.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1.1%、82.9%和16.7%。
1.2美国、欧洲、日韩是主要市场,并都有补贴或优惠政策
美国是海外新能源汽车销量最大的单一国家。2018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售35.1万辆,增长79.6%,占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比例达到42.9%,较2017年提升6.8个百分点,连续多年为海外新能源汽车销量最大的单一国家。美国从80年代开始着手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近几届政府重视程度也比较高,构建了以纳税减免为主、购车补贴为辅的产业支持政策;美国国内也出现了特斯拉为代表的创新企业。
欧洲近年增长势头迅猛。2018年,欧洲主要国家中,德国、英国、法国分别销售6.6、5.4、5.3万辆,同比增长31.7%、16.7%、29%,分别占海外比例达到8.1%、6.6%、6.5%,三国合计占比21.2%,较2017年有所下滑,但拉长时间看,较2011/12年15%左右已有较大幅提升。
近几年,多个欧洲国家提出或有意向禁售燃油车,同时推出财税补贴为主(倾向直接补贴)的产业支持政策。欧洲龙头车企也迅速响应纷纷提出电动化战略,预计随着欧洲龙头车企的电动化平台在2020年前后投放,欧洲国家销量将迅速提升。
日本重回前列,韩国奋起直追。2018年,亚洲主要国家中,日本、韩国分别销售4.6、3.4万辆,同比下滑7%、增长140.5%,分别占海外比例达到5.6%、4.1%,两国合计占比达9.7%。日韩近两年在电动化领域开始发力,且日本车企技术布局早、底蕴深厚,已经在电动汽车销量上重回全球前列,韩国仍在奋起直追。
1.3海外13大传统车企:新能源车销量实现高增长
海外主流车企电动车销量维持高增长,整体格局比较稳固。2018年,海外13大车企EV+PHEV销量达89.3万辆,同比增长58.9%,其中纯电动车销售约54.9万辆,同比增长达到84.4%;插电混动销售量达到34.3万辆,增长达30%。
2018年特斯拉、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和宝马两家占据电动车(EV+PHEV)销量的前两位,达到10万台水平,通用、大众、现代起亚分列3-6位,销量在6万台以上(通用在8万台以上)。2015-2018年行业格局较为稳固,销量前5名基本没有变化。
纯电领域主要是特斯拉和日产拉动。纯电车型销量有两大特点,一是增速更快,另一个是集中度更高,主要系特斯拉、日产爆款车型的贡献,二者在智能驾驶、动力性能、性价比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整体看,美系的特斯拉、通用;欧系的雷诺、宝马;日系和韩系的日产和现代起亚在纯电方面整体销量靠前。
插电混动可能还是更依赖同款燃油车的品牌粘性。插电混动方面,2018年宝马、大众、丰田位列前三。整体看,欧系在插电混动上的布局在全球处于较为领先的位置,日系的丰田和三菱也迅速跻身前列,美系对插电式混动的推广较为平稳,韩系的重视程度相对偏低。由于没有里程焦虑,同时可与同款燃油车共平台生产,既可摊销成本,也可作为向全面电动化布局的过渡方案,插混车型是传统车企的主要选择。不过由燃油车型改款而来的插混车型,其市场可能更多还是依靠原有的品牌粘性。
1.4海外车型:现有车型插电混动偏多,各类畅销车型正在增加
海外车企现有车型中插电混动数量多于纯电。截至2018年底,海外13大车企集团现有纯电和插电车型数量为39和44款,插电车型占比约53%,现有车型已插电混动为主。欧系厂商数量众多且深耕传统燃油车领域,因而此前在新能源汽车布局方面主要通过插电混动进行过渡,导致插电车型数量较多,而美国、日本、韩国厂商在纯电方面布局较为领先。
爆款车型数量增加。2015-2018年海外车企年销过万的EV和PHEV车型从6款增加到18款,增幅明显。分动力类型看,纯电车型从4款增加到10款,插电混动车型从2款增加到8款。分车企所属地域看,欧系从2款增加到7款,美系从2款增加到5款,日系从2款增加到4款,韩系从0款增加到2款。欧系厂商近几年开始发力。
新车型不断涌现,百花齐放。2015-2018年前20大车型销量(不考虑中国车企车型)占比海外13大车企集团为90.5%、84.9%、77.3%、74.6%,占比全球54.6%、49.6%、40.7%、36.8%。两个占比数据都在持续下滑,主要系新车型不断涌现,2016年以后海外13大车企集团新车型推出数量明显增加。
2.海外车企有望在近几年启动新一轮高增长
2.1 海外主流车企在电动车平台上已经展开战略级投入
目前,海外主流车企基本以燃油车平台生产电动车。全球海外汽车生产商基本都还以燃油车平台生产电动车,包括不少明星车型,如通用Bolt、Bolt;雷诺ZOE;丰田Prius PHEV;三菱Outlander等。
特斯拉、现代起亚、日产已有电动车专属平台生产的车型。特斯拉作为电动车生产商已经拥有自己的生产平台,此外现代起亚已经通过Hyundai-Kia Eco-Car Platform生产其电动车,日产也有Nissan EV platform,目前专门生产Leaf。这些车企平台特点的是目前主要还是生产单一的车型,还暂不具备规模化生产多款车型的能力。
德系车企电动车平台化生产进度较快。大众、奔驰、宝马均已经拿出独立的电动车生产平台规划,并发布了对应的车型规划,规划的具体性和进度均优于于其他车企。
电动车专属平台是未来的主流。当前在旧平台基础上进行改造生产虽然具备便利性并且节省成本,但新能源汽车构造与传统车差异大,如果在没有颠覆性改变的情况下,汽车厂商的生产研发技术可能受到约束,未来电动车专属平台将会是车企的主流选择。
2.2传统大汽车的新车型将在未来几年密集上市,并有望在2025实现10-15%以上的渗透率
传统车企的新车型将在2020-2021年密集上市。根据各车企未来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海外13大车企集团在2018-2020/2021年期间,将推出的新能源车型数量将大于82款,年均21款以上。
在2018-2025年期间,将推出的新能源车型总数将大于303款,年均38款以上;而2015-2017年海外13大车企集团年均上市车型为13款。新车型推出数量快速增长,而其中部分企业还未提出明确的车型数量目标。
我们预计车型密集上市期在2020年左右开启,2020年之后以大众MEB平台为代表的各家车企的电动车生产平台投产后,无论是车型数量还是销量均将进入一个新的大增长时期。
主流传统车企的电动车渗透率将快速从当前的2%提升到2025年的10-15%。传统车企龙头历史悠久,在生产工艺和技术研发具备深厚积淀,近几年,已经纷纷开始在电动化方向展开战略级投入。根据主要车企的规划,主流车企预计至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为10%-25%,远高于其整体1-2%左右的渗透率,也远高于宝马(3.7%)等渗透率较高的企业。
2025年海外车企新能源车当年销量预计达1400万辆以上。2012-2017年,海外12大车企集团(不包含特斯拉)所有整车销量CAGR约2.6%。假设该复合增速为2017-2025年的增速,对应2025年销量为9365万辆。我们分别假设2025年12大车企集团新能源汽车(EV+PHEV)渗透率为10%、15%、20%、25%,分别对应936、1405、1873、2341万辆的当年销量。中性预测2025年海外12大车企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400-1900万辆。
2.3特斯拉如果经营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将有可能获得更有广度的市场认可
特斯拉交付能力提升带来优异的销量表现。在新型造车企业中,特斯拉投入最大,积累也相对比较深厚,在整车know-how、供应链整合能力上具有明显优势。2018年,特斯拉公司由于交付能力的提升,导致终端销量出现比较显著的爬升,在美国等市场获得优异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海外传统车企更坚定的开始电动车领域的大投入。
Model 3低配版和降价预计将刺激特斯拉全球销量,中国工厂提供中长期支撑。2019年前2月特斯拉销量环比有所下降,Model S/X/3共计销售0.17/0.21/1.23万辆,其中Model S/X同比下滑16%、增长28%,但Model 3相比去年Q4单月1.78-2.53万辆的水平下滑较明显。其主要原因:1)在美销售达20万辆,今年1月1日起联邦税收抵免由$7500下滑至$3750(7月1日后再减半,年底完全取消);2)Model 3高价车型需求放缓。因此,特斯拉提前4个月发布拥有大量意向客户的低配版Model 3(售价3.5和3.7万美元,续航354和386km),以低价车型冲击市场。同时,公司也开始降价,1月初在美国市场全系售价调降$2000,基本能对冲税收抵免的下滑影响;近期在中国市场开启第5次价格调整(第3次下调),3款车型价格下调4.4-34.1万元。2项措施预计均将刺激公司销量。
2019年1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一期动工,计划2019年中完成一期建设,并于年底开始生产Model 3低配版等车型,上海一期投产后将显著提升公司产能水平。
如果能有效降低成本,有望获得更广泛的消费市场认可。由于近几年的持续放量,对其历史攒单消化较多,后续检验市场的持续接受度,需要密切关注其2019年后续几个月的销量情况。而从中期逻辑来看,特斯拉公司是否能够有效提升运营效率、降低综合成本至为关键,如果能成功实现,其model3等较低价的车有可能在中国等市场获得更为广泛的市场认可。
3.中国的中游产业将深度参与全球分工
3.1 中国已经培育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游产业集群
电池电量产业在数码时代已经具有全球竞争力。在数码电池大发展时期,电池材料的国际化分工程度比较高,无论是电芯,还是正极、负极、电解液等,都已经很深的参与全球竞争。其中,在手机等数码电池领域的ATL,已经成为全球龙头。经过数码电池产业多年的拉动,国内在锂电池材料领域,已经出现了一批比较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企业正在加快接轨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并可能成为在全球产业格局有影响力的公司。
中国电池在全球的竞争力与竞争潜力是被低估的。此前大多数海外车企是由日韩动力电池企业配套供应的,欧洲企业主要选择韩国电池厂,日韩企业主要选择本国电池,而美国车企则对日韩企业均有选择。
但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宁德时代等公司在4-5年前就已成功打入欧美日韩车企供应链,同时孚能科技和亿纬锂能等公司也在近几年进入海外主流供应体系。
3.2中国中游的竞争力将会进一步加强
Know-how与材料体系正在加快学习。在锂电池、电池材料产业竞争中,制造与成本控制能力、汽车know-how、材料体系是体系竞争力的三大战场。中国企业在制造与成本控制方面一直有领先优势,近几年,know-how与材料体系正在快速学习和追赶,后续中国的竞争力会进一步加强。
在电驱、电气控制系统系统方面,竞争主要体现在制造与成本控制、电力电子与电机控制技术、汽车know-how,中国产业缺陷主要在know-how上,随着学习和积累,优势也会加强。其余精密制造、结构件,技术壁垒其实更低一些,中国制造的优势应该会体现的更早。
传统零部件企业的know-how不能完全复制,其优势在削弱。2016年以后博世、大陆、电装等零部件巨头均逐渐放弃动力电池单体或系统业务,基本只涉及BMS,更多涉及电驱动、电力电子部件等领域。动力电池及材料属于电化学品,与原来的汽车零部件相比,是比较新的跨学科技术,传统大车企的传统零配件供应商与中国企业在同一起跑线比赛,甚至由于相应产品基础不足,优势会进一步削弱。
巨大的中国市场是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之一,全球车企均高度重视中国市场。海外车企、电池公司也纷纷加快在中国的产能投入计划。中国电池、电池材料、驱动控制与电气体系、机械部件等产业将获得的本土化的优势,是巨大的、无与伦比的优势。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3月31日,蜂巢能源在遂宁基地顺利下线第120万套电池包,其中越野电池下线累计超28万套。继今年1月8日达成百万套里程碑后,蜂巢能源不到三个月便完成20万套产能跨越,全力展现蜂巢速度。开年以来,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订单量的持续增长,蜂巢能源依托产研效能提升与智能制造,实现产能加速释放,充分展现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日,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向宁德时代提问:3月29日发生事故的小米SU7汽车是不是用的公司的电池?对此,宁德时代回复称:不是我们的电池。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日晚间,比亚迪公布2025年3月产销快报,3月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7.74万辆,同比增长24.76%;本年累计销量为100.08万辆,同比增长59.81%。2025年3月海外销售新能源汽车合计72723辆。2025年3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装机总量约为20.347GWh,2025年累计装机总量约
在近期举行的2025年欧洲储能峰会上,调研机构WoodMackenzie公司分析师KevinShang和AnnaDarmani接受了行业媒体采访,深入剖析了欧洲电池行业市场格局。FreyrBattery公司计划在挪威莫伊拉纳建设电池生产工厂他们探讨了电池供应链持续变化以及欧洲客户对储能电池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日益严格的要求。讨论的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31日,珠海冠宇发布关于核心技术人员调整的公告,其中显示新增认定赵伟先生、钟季先生为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原核心技术人员邹啸天先生因个人原因离职,公司不再认定其为核心技术人员。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团队共有研发人员3632人,占公司总人数的21.79%。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日消息,天眼查App显示,近日,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交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为股东,同时,注册资本由约100.84亿人民币增至约103.05亿人民币。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小鹏、广汽、小米、比亚迪、奇瑞、上汽、长安、特斯拉、奔驰、宝马、丰田、本田、通用等在内的形成一波车企跨界潮。市场方面,摩根士丹利研报认为,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未来十年科技投资的最大主题之一。高盛预测,在这场争夺未来产业制高点的竞赛中,凭借电动汽车电池与人形机器人电池
作者:梁毅韦韬殷广达黄德权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引用:梁毅,韦韬,殷广达,等.亲锂Ag-3D-Cu电极的设计及电化学性质[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5,14(2):515-524.DOI:10.19799/j.cnki.2095-4239.2024.0758本文亮点:通过在泡沫铜表面化学镀银的方式制备具有亲锂性的Ag-3D-Cu集流体。(1)银粒
3月29日,中国航空学会飞行汽车分会2025年年会暨飞行汽车标准研讨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举办。会上发布行业白皮书,并进行飞行汽车团体标准体系研讨,北京亦庄将为飞行汽车的发展提供肥沃土壤,打造“低空制造示范区”。研讨会现场。以会引智主题演讲+白皮书发布+标准研讨飞行汽车作为一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25日,孚能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针对飞行汽车定点项目,公司提供的高压动力电池采用了固态电池解决方案,是飞行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可为飞行汽车提供充足、可持续的动力来源。客户充分分析了公司的质量保证体系、技术研发、生产组织能力等诸方综合因素,决定选择公司作为其
2月份,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大变脸,多家市占率环比下降,有企业失速,亦有企业超车,新一轮洗牌期开启。近年来,“产能结构性过剩”和“去库存”一直是围绕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关键词。根据研究机构EVTank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产业链的动力电池库存高达164.8GWh,2022年全行业的动力电池库存达到历史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金龙羽4月2日公告,孙公司金龙羽新能源(惠东)有限公司拟在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内投资建设固态电池关键材料量产线项目。计划总投资额为12亿元,其中,建设投资为8.7亿元,流动资金为3.3亿元。孙公司已竞拍取得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内相关土地使用权,前述投资额不包括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价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日,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披露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回答投资者提问。对于公司电解液市场后续规划,新宙邦回答:公司核心业务之一为电池化学品,主要产品包括:锂离子电池化学品(如电解液、添加剂、新型锂盐、碳酸酯溶剂)、超级电容器化学品、一次锂电池化学品、钠离子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中仑新材外宣布旗下长塑实业成功研发出固态电池专用BOPA(双向拉伸尼龙薄膜)。这款专为固态电池量身打造的BOPA,在柔韧性、抗穿刺、抗冲击等力学性能方面表现卓越,可满足固态电池对封装材料的严格标准,堪称固态电池的“硬核铠甲”。中仑新材研发负责人表示:“这款产品前后
钴镍铜等电池金属供应及价格震荡,产业链影响几何?电池金属供应及价格震荡,正在引发新一轮的市场担忧。刚果(金)的钴出口禁令、印尼的镍矿政策收紧、美国铜关税预期等事件接连冲击市场,不仅会推高电池制造成本,也或影响企业重新审视技术路径与供应链布局。从目前情况来看,钴与镍仍处供应过剩、库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27日上午,广西百色市田东县2025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暨百色中森碳投30GWh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一期)开工仪式举行。项目由福建中森碳投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建,总投资100亿元,建设年产30GWh高性能钠离子及固态电池材料产业园区项目,其中一期10亿元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24日消息,在2025徽商大会徽商回归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碳一新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万吨新型硅碳负极生产基地项目签约。项目将落户安徽池州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总投资34亿元,拟用地500亩,主要产品为硅碳负极材料。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投资7.6亿元,规划用地100亩,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26日,信宇人自愿披露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署新能源材料及装备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协议书,双方以联合研究中心为依托,围绕新能源材料及装备领域,拟开展固态电池关键装备及关键材料技术、涂布模头流道模拟与材料技术等课题的研究,具体课题以双方实际研究为准。在本协议的有效期内,信
3月24日晚间,东峰集团发布《关于控股股东控制权拟发生变更的进展公告》,公司控股股东香港东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衢州智尚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衢州智威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签署的《股份转让协议》项下之生效条件已全部达成,衢州市国资委即将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时间回溯至1月21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21日,万润股份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拥有涉及固态电池材料方面的专利,是公司在相关领域的前瞻性技术储备,公司积极关注相关领域下游行业发展情况。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21日,日播时尚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远宇投资等10名交易对方持有的茵地乐71%股权,对应交易价格为14.2亿元,其中,股份对价11.61亿元,现金对价2.59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茵地乐将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同时,日播时尚将向控股股东梁丰及其控制的上海阔元发行
2月24日,刚果有关部门宣布暂停钴出口四个月,作为全球最大并坐拥全球近70%的钴资源的生产国,该项禁令一度使得钴的报价系统瘫痪,如今一个月过去,来自上游的供应缩减影响正持续演进。根据市场数据,自禁令发布以来,短短20个交易日,钴价一度从16.2万元/吨暴涨超26万元/吨,涨幅超60%。根据历史价格
当地时间4月2日-3日,2025年伦敦太阳能及储能展(SolarStorageLiveLondon2025)在伦敦ExCeL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楚能新能源携储能矩阵产品亮相,凭借第四代电池技术迭代与系统级创新,赢得客户一致高度评价。展会上,楚能重点展示了全新一代472Ah电池、longπ314Ah电池、聚能π314Ah电池及CORNEXM6等创新
作者:叶锦昊1,侯军辉2,张正国1,3,凌子夜1,3,方晓明1,3,黄思林2,肖质文2nbsp;单位:1.华南理工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厦门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3.广东省热能高效储存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用:叶锦昊,侯军辉,张正国,等.100Ah磷酸铁锂软包电池的热失控特性及产气行为[J].储能科
3月28日,楚能新能源重磅发布第四代储能专用大容量472Ah电池。此次发布的472Ah电池循环寿命可延长至15000次,35℃高温环境下循环不打折,能完美覆盖多种应用场景。在量产进度上,楚能472Ah电池可充分利用现有产能及原材料供应链体系,为大规模快速量产提供了有力支撑,预计4月25日开启全球送样,6月30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日,万润新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2024年度钠电材料已实现百吨级出货,下游市场应用场景包括两轮、三轮等小型电动车型、低速四轮车、增混电池、超低温环境储能等需求。公司现有磷酸铁锂产线可以和钠电材料生产匹配,现有钠电产能能够满足当前市场订单。
2024年中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呈现出如下特点:1)加工费和价格触底,2025年初触底回升;2)高性能磷酸铁锂材料出货快速起量;2)在正极材料中占比进一步扩大。1、加工费和价格触底,2025年初价格开始回升。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4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价格低于4万元/吨,部分低端产
3月28日上午,2025年“投资北京”大会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举办。会上,北京星川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星川”)超高倍率锂离子电池项目签约落地北京经开区(北京亦庄)。该项目预计将于明年6月开始量产。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在大会上作推介。“北京星川超高倍率锂离子电池项目总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日,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披露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回答投资者提问。对于公司电解液市场后续规划,新宙邦回答:公司核心业务之一为电池化学品,主要产品包括:锂离子电池化学品(如电解液、添加剂、新型锂盐、碳酸酯溶剂)、超级电容器化学品、一次锂电池化学品、钠离子
2025年3月31日,在“2025榆林—珠三角地区经济合作交流座谈会”深圳主会场,中钠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定边中钠新能源有限公司与榆林市政府、产业链合作伙伴正式签署协议,启动总投资9.7亿元的“500MW全钒液流储能电池制造项目。项目规划建设年产500MWh全钒液流电池生产线及年产5000吨PPH储罐配
近期,储能安全与质量问题再度成为行业焦点。随着行业快速发展,低价竞标、假冒伪劣(性能虚标)、虚假宣传、服务乱象等问题接连出现,甚至引发安全事故。这其中行业既存在“无知”的问题——对电池及电化学储能的安全研究不够,防范方法缺失;又存在“知而不行”的问题,有的存侥幸心理,有的是从成本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日晚间,龙净环保发布《2024年年度股东会提示性公告暨会议资料》,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0.19亿元;利润总额9.76亿元,同比增长49.7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30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63.15%。经营性现金流21.77亿元,同比增长27.58%。其中新能源业务加速突破,取得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日晚间,比亚迪公布2025年3月产销快报,3月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7.74万辆,同比增长24.76%;本年累计销量为100.08万辆,同比增长59.81%。2025年3月海外销售新能源汽车合计72723辆。2025年3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装机总量约为20.347GWh,2025年累计装机总量约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