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图中,韩国人把自己国家的三个企业都标注出来了,其中第3名是LG化学,第5名是三星SDI,第9名是SK创新。
其中,LG化学进入到全球前三名。韩国人上一次进入前三名还是在2015年,但是后来中国一纸“白名单”将韩国人拒之门外。
眼看着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正在爆发热潮,韩国人却无能为力。2019年随着“白名单”的放开,韩国人重获角逐中国市场的机会,再加上下半年补贴退坡导致的中国新能源市场下滑。
这一进一退之间,刺激了韩国人压抑已久的神经。韩国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宣示自己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全球地位。
韩国人不无嘲讽的表示,根据SNE研究的报告,2019年10月,全球EV电池装机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5.7%,但是韩国的三家公司均实现了大幅度的正增长。(其中排在第8名的中航锂电也实现了大幅增长,但是韩国人视为杂音,选择无视。)
韩国《中央日报》在12月的一篇报道中,引用一位行业高管的话称,
由于中国政府减少了新能源补贴,苦苦挣扎的电池厂商们和电动汽车制造商们正在被清理出市场。
三家韩国企业中,LG化学的电池业务发展最好。其在2019年1月-11月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越比亚迪,上升到了全球第三。LG化学的高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预计2019年汽车动力电池的销售额为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01亿元),2020年有望达到1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02亿元)。
韩国现代证券分析师更是激进的表示,这一成绩将会超过宁德时代,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商。
一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战斗,LG已经严阵以待。
2020年1月7日,国产特斯拉正式对车主交付,首批交付车辆仍然使用松下电池。但在年后的3月份,国产特斯拉将会逐步搭载LG化学生产的圆柱电池。
2019年1月,LG化学投资1.2万亿韩元(约合10.25亿美元)扩大其南京新港的圆柱电池工厂,此举正是为特斯拉供货做准备。
2018年10月23日,总投资20亿美元的南京LG化学滨江电池工厂开始动工,远期目标产能为32 GWh。2019年11月,该工厂已经开始试生产,一期产能合计6GWh,计划于次月启动量产。
新港工厂供货上海特斯拉工厂,滨江工厂向中国市场其他主机厂供应软包电池。
LG化学在中国市场,双管齐下。
在美国市场,LG化学与通用汽车成立了合资公司。通用汽车早在2009年就选择LG化学作为合作伙伴,为雪佛兰Volt提供电池,是LG化学从消费电池转向动力电池的重要扶持者。
2019年12月5日,通用汽车与LG化学宣布,将联合投资23亿美元在美国建立一家电动汽车电池合资企业,双方分别持有50%股份。合资公司将新建电池产能将超过30GWh,于2020年年中开工建设。2021年秋,通用发布的纯电动皮卡即可搭载该电池厂的电池。
欧洲市场,是LG化学的重头戏。
LG化学是欧洲动力电池市场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其波兰弗罗茨瓦夫工厂于2017年7月建成。当地除了LG化学,还有LG集团的其他公司,波兰弗罗茨瓦夫更是被直接称为“LG镇”。
为了应对欧洲市场强劲的电池需求,LG化学计划将波兰一工厂6GWh的产能扩大至15GWh,并在波兰新建第二座工厂。波兰二工厂于2019年7月份开工,预计投资1.39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3.7亿元)。
按照LG化学对外公布的计划,两到三年内要将欧洲产能提高至70GWh。这是个非常有挑战的目标,要知道特斯拉和松下合资的Giga 1也不过35GWh,并且目前尚未实现产能完全爬坡。
2020年,LG化学几乎是同时在中国、美国、欧洲三地拉开阵势,向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市场发起冲击。其目标是到2020年底在全球四个基地(中国、美国、欧洲、韩国)建设合计110GWh的产能。
扩张产能是LG化学的一条核心竞争策略。
为了应对庞大的产能建设,LG化学计划到2023年资本支出是13万亿韩元(约合783亿元),其中10万亿韩元(约合602亿元)投资到电池业务领域。
除了靠近下游客户建厂,疯狂地扩产产能之外,LG给上游供应商的预期也非常之高。
为了保证供应安全和降低成本,LG化学采用了三种方式并举:和主要的上游材料供应商签订长单供应协议;大量地接入本地供应链;必要的材料自产。
1)长单供应
LG化学与中国的锂矿两巨头赣锋锂业和天齐锂业分别签订了长单采购协议。
LG与世界上最大的正极材料商优美科也签订了正极材料长期采购协议,双方的供应重点将主要在欧洲。
2)本地化供应链
为了保障在中国市场的正极材料供应,LG化学与华友钴业2018年在中国成立了两家合资公司分别生产三元前驱体和正极材料。
2020年1月2日韩媒报道,中国锂电设备厂商先导智能已经开始为LG化学南京圆柱电池工厂供应卷绕机,这是在为国产特斯拉生产2170圆柱电池做准备。除此之外,双方还将就软包电池所需求的叠片机设备展开合作。在此之前,LG化学主要使用韩国锂电设备商DA科技的产品,这被认为是LG的降本举措。
3)自产材料
LG一直都在自产正极材料,但现在他们打算将自产的比例提高,在2019年一季度电话会议上,LG化学宣布了正极材料内部供应率40%的目标。目前,LG正在韩国清州和龟尾扩建其正极材料产能。
LG早已把隔膜专利授权给日本和中国厂商,并退出该材料的生产领域,但是根据据韩国财经媒体SBS-CNBC在2019年年底报道,LG目前正在波兰新建隔膜工厂,并在韩国已经拥有一家隔膜工厂。
在对于未来的采购预期上,2019年5月,LG化学CEO辛学喆在参观了一家供应商后表示,材料、零件和设备的采购金额每年将增加4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40亿元)。
疯狂的布局源自LG化学对其电池业务有超高的预期。
2019年前三季度LG化学电池业务(包含消费电池)收入5.87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53亿元),同比增长32.7%。按照韩国金融监督院的数据,LG化学电池业务(包含消费电池)2019年全年营收预计为8.54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14亿元),2020年的预期为14.57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77亿元)。
2019年仅为30%左右的增长,而2020年则要实现70%的增长,这是一个非常激进的目标。
LG化学丝毫不掩盖自己的野心——他们要在2020年大干一场。
LG化学其实并不像它看起来那么凶猛,它的外壳其实非常脆弱,押宝动力电池甚至是被逼无奈之举。
二
表面来看,财阀是韩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有5000多万人口的韩国不足以支撑任何一家财阀的野心,不论是三星、现代还是SK、LG,都是国际化公司,它们在全球范围内攫取利润。其中,有两块业务是韩国财阀们引以为傲的:半导体和面板。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企业先后在半导体和显示面板领域超越日本企业,成为存储芯片和显示屏领域的世界霸主。
这两波的竞争中,三星都是韩国企业的领头羊,带头冲锋陷阵,其他的韩国企业在三星的掩杀下,跟着吃了一波红利。
现在已在SK集团麾下的海力士仅次于三星,是世界第二大DRAM制造商,世界第六大半导体企业。
在中小型和大型显示器面板市场上,LG Display仅次于三星,排名世界第二。
仅在面板领域占据世界第二名的LG,在消费电子领域稍显吃力。
做个粗略的对比,2018年,在存储和面板领域双料冠军的三星电子营收为2215亿美元,利润398亿美元;同期,SK旗下的海力士营收266亿美元,利润94亿美元;而同期LG电子营收557亿美元,利润11亿美元。
具体到面板业务,LG在传统的大尺寸面板领域比较有优势,这一领域不仅市场在萎缩,还受中国厂商的竞争所致,近况不佳;而新兴的小型OLED领域,三星把持了主要的市场份额,享受着高昂的利润。19年三季度,LG Display发布三季度财报,净亏损437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6亿元),并且今年前三季度均出现了净亏损。
曾经的LG唯三星马首是瞻,三星做什么它也跟着做什么。1979年,在韩国企业疯狂布局的半导体的时期,LG集团成立金星半导体。但是在1999年,LG半导体被海力士的前身现代电子收购,2012年SK入主了海力士。
这里有一个八卦,三星SDI的现任CEO 全永铉就曾经在LG半导体工作过9年,据说当时在LG声望极高。
2008年,LG的手机出货量还进入到了全球前三,只是LG当时押宝的是功能机,战略的错误导致现在整个手机业务几乎已无存在感。
对于信息技术尤其是智能手机的误判,导致LG接连错失半导体、小型OLED、智能手机等掘金的机会。LG一路参与,一路陪跑。
魂断半导体,折戟面板,错失移动互联网,LG集团的其中一条腿现在不甚给力。而LG化学是LG集团的另外一条腿,是LG非常仰仗的一块业务。
2018年11月,接任LG集团董事长还不半年的具光谟,请来了3M公司首席副董事长辛学喆,担任LG化学CEO兼LG集团副董事长。这是LG集团成立自1947年成立以来首次从外部引入高管CEO,也是具光谟上任之后的第一个重大人事任命。
在LG的两个字母中,L指的是LG化学的前身Lucky Chemical(乐喜化学), G指的是LG电子前身的Goldstar(金星社)。
化学业务是LG集团的起家业务,后来LG化学发展成以石油化工为核心的综合化工材料集团,2018年LG化学的石油化工业务占比达到了63%。
但是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环境下,传统的石油化工业务显然不可能是LG化学的未来,更不可能是LG集团的未来。
在LG化学核心业务石油化工趋冷的情况下,电池业务几乎成了LG集团面对未来增长的唯一救命稻草。
按照SNE研究的数据,全球动力电池到2025年将达到1670亿美元的规模,比届时预计1500亿美元的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还要大。而且在韩国人看起来汽车用的动力电池符合“第二半导体”的特征。首先,在新能源汽车中动力电池的成本要占到整车BOM成本的35%以上,这比半导体在手机和PC上的占比还要高。其次,车规级的动力电池已经在向半导体行业的制造标准靠拢,俨然已经属于高精密制造行业,打造可靠动力电池的门槛是极高的。最后,和半导体业务一样,动力电池制造特别是电芯制造非常依赖规模经济,最终也会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
韩国人对这种模式实在是太熟悉了,LG化学也在很早的时候就布局了电池业务。
1990年索尼成功开发可充电二次电池之后,LG敏锐地捕捉到市场的信号。1992年,LG开始开发二次电池,当时还是副董事长的具本茂提议“研究”从英国原子能研究所取样的二次电池。
2000年下半年,LG开始转向汽车用电池。一直到2009年,在和A123竞争中赢得了通用汽车的合同,LG化学的汽车电池业务才算有了转机。
在回忆起最初的艰难岁月时,现任LG化学电池生产负责人、CPO金明焕表示,在2012年刚接触大众时“大众当时对我们并不热情,大众更喜欢松下的方形电池方案,松下是当时的第一大公司。”
韩国人在动力电池领域的遭遇,连剧本和前两次都很像,仍然是日本企业拥有先发优势和技术优势,韩国企业拼命在后追赶。
甚至连韩国政府的产业政策都如出一辙。
2019年10月15日,韩国政府发布“2030未来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计划大幅度提升新能源车在未来新车中的占比。韩国总统文在寅认为,若将韩国在电池、半导体、IT技术和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势相结合,韩国将领跑未来汽车市场。
2019年12月9日,LG化学与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签署了产业金融合作。通过该协议,到2024年,韩国KDB产业银行和韩国进出口银行之类的金融机构向LG化学提供50亿美元的资金,以支持其在电池业务方面的全球投资。
化学材料出身的LG化学俨然成为了韩国在动力电池领域的领头羊。这一次,LG化学不再是三星的“跟屁虫”,而成了韩国动力电池“扛大旗”的旗手。
三
只是这一次,战场、对手可能和前两次不太一样。
韩国人在半导体和面板领域与日本人竞争的时候,中国企业还不具备这方面的实力,韩国人凭借逆势加产能等一系列操作在这两个领域把日本对手逼出了市场。
现在韩国人想要在动力电池领域炮制其前两个领域的神话,这一次,提前入局的中国企业不答应。
不同于中国人在电子信息产业“缺芯少屏”的困境,在动力电池领域,中国依靠政策和市场的力量,已经成长出诸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行业巨擘,又不断有蜂巢能源、远景AESC等行业新秀冲击市场。
半路杀出的中国企业成了韩国想要上演“帽子戏法”的拦路虎。韩国人在动力电池领域可能需要打败的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人。
宁德时代在2017年开始登顶全球动力电池第一的宝座,背后是从ATL开始的十几年积累;比亚迪早在2003年就是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2007年生产出全球第一款可用于汽车的磷酸铁锂电池时,韩国人在这个领域还没有建树。
LG化学现任电池生产负责人、CPO金明焕在2018年就预料到,2020年是和宁德时代竞争的关键一年。
在中国市场上,LG化学虽然已经锁定了国产特斯拉,但是据供应链消息,宁德时代将于2020年7月份对国产特斯拉供货,宁德时代将至少拿走特斯拉上海工厂一半的供应。
而大众在中国的两家MEB工厂,也将由宁德时代供应。尽管LG化学在欧洲供应大众全新电动车ID.3一半以上的电池,在中国市场却拿不到大众MEB的订单。
LG化学的老朋友通用在中国选择的供应商也是宁德时代,通用汽车在中国的合资伙伴上汽集团和宁德时代已经有电池合资公司时代上汽,LG化学未来能否突破这一层限制还不可知。
LG化学在中国市场缺的课太多了,面临的挑战不小,需要慢慢补课。LG化学南京滨江工厂在中国首期产能只有6GWh或许能间接反应这个问题。在中国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市场,LG化学就像是一个新来的插班生,它需要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
除了与中国企业竞争,这一次,韩国企业内部先掐了起来。
2018年,SK创新击败LG化学,与大众达成了一项数十亿美元的协议,为大众在美国提供动力电池。2019年3月,SK创新斥资1.7亿美元在美国新建电池工厂,这家工厂距离大众在美国的查塔努加工厂仅200公里,而查塔努加工厂是大众在美国的唯一一座MEB工厂。
愤愤不平的LG化学先是以断供威胁大众停止与SK创新合作。2019年5月,LG化学又对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特拉华联邦法院提起诉讼,称SK创新侵犯了与电池技术有关的商业机密。
LG化学在一份法庭文件中称,正是SK创新在两年内挖走了自己项目的100多名员工,窃取了商业机密,为大众的MEB电动平台提供电池,从而赢得了大众的合同。
如果SK创新在诉讼中失败,大众汽车和福特汽车将不能在美国使用SK创新生产的电池。为了缓和双方的争端,SK创新曾表示可以为LG化学提供隔膜材料供应,但是LG化学不予理睬,仍然从日本公司采购隔膜。
青瓦台曾经多次试图和解两家之间的关系,想要安排两家企业的最高层见面。但LG方面不大热情,认为只需要双方各业务的CEO碰面即可。
9月份,SK创新CEO金俊和LG化学CEO辛学喆进行了一次会面,但并没有达成实质性的协议。
争端已经给两家公司带来实质性损失,LG和SK两家公司的高管表示,两家公司每月向美国律师事务所支付5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000万元),商业侵权诉讼通常大约三年时间,由于诉讼复杂,这些诉讼成本估计约为4000-50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4-30亿元)。
外界认为,双方已经从业务的摩擦上升为韩国第三大财阀(SK)和第四大财阀(LG)集团之间的对抗。
LG化学在电池业务上有深厚的技术储备,拥有1.7万个电池相关的专利。但是LG化学在员工薪酬方面并不太有竞争力,这可能是被挖角的主要原因。LG化学CEO辛学喆2019年7月份在面对媒体时还表示要改善待遇。
韩媒更是直截了当地表示,中国的电池生产商到韩国招聘锂电人才,开出的薪资要高出韩国国内4倍以上。
相对于集团拥有强劲造血机器的三星SDI和SK创新,LG集团可以为电池业务提供的帮助是较弱的。
2019年12月24日,LG化学被曝计划拆分电池业务。LG化学表示“我们正在考虑采取各种战略措施来增强电池的竞争力,并提高业务价值。”
韩媒在报道时称,宁德时代仅凭动力电池业务在中国A股的市值已接近2500亿人民币,而LG化学四个业务板块的整体市值才为1300亿人民币,将近差2倍。
“跛脚”的LG似乎拖不动这辆通往未来的战车。
目前,LG还没有确定是将包含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的电池业务整体独立,还是仅仅独立动力电池业务。但不管怎样,独立后的LG电池融资手段和激励措施都会得到提振,会更加有利于电池业务目标的实现。
四
即使外面竞争再多,做动力电池都是关起门来,和自己战斗。
2018年10月25日,哈罗单车执行总裁李开逐在朋友圈公开撕LG化学。
用过不少品牌电芯,LG质量是最差的,别说对比其同胞三星,就是比国内品牌的电池也大大不如,我们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来找回大量受影响的单车,更换故障电池。
一时间引起无数人对LG化学电池质量的质疑。
发生在韩国的储能火灾,则是另外一个敲响的警钟。
自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韩国总共发生23起储能电站火灾,其中涉及LG化学储能设备的共有12起。2019年6月11日,韩国政府正式公布调查结果,涉及LG化学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
在2017年初期LG化学生产的部分电池包发现了切断不良、活性物质涂层不良等制造缺陷,调查人员表示通过超180次的火灾重复试验证明,这种不良不会产生火灾,但可能成为引起火灾“间接”要素,如果长期使用仍然会很危险。
针对储能火灾事件,LG化学表示,发生事故的储能电池都来自同一工厂同时期的产品:中国南京工厂于2017年第二季度、第四季度投产的首批产品。
这种“吊儿郎当”的心态做电池是万万要不得的,LG化学已经吃到了苦头。
受储能失火的影响,LG化学在2019年一季度损失了12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亿元),全年预亏损为355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1亿元)。
与传统的燃油车比起来,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更关注谁是电池制造商,任何安全方面的隐患都是不可接受的。锂电池厂商不仅要竞争客户,还要占领消费者的心智,而这对于传统的汽车零部件厂商来说是陌生的。
传统汽车的零部件以及整车制造是纵向一体化的体系,夸张点说,一个大一点的Tier 1甚至可以自己造出来一辆车。但是电动化的浪潮正在打破这种纵向一体化的机制,更少的部件以及模块化的结构,使得汽车这种产品有机会像PC、手机一样实现横向一体化的产业结构。
图片来源:《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在这种横向一体化的结构下,整车厂整合各板块供应商的自由度将会极大提高,而每个板块中各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也会更充分。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下,最新的技术,更低的成本将受到市场的追捧。这会加速动力电池企业追逐更高的能量密度以及更低的度电成本,而这两个指标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
PC、手机产业已经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在这种全新的产业结构下,我们看到Intel的“intel inside”以及高通骁龙的一系列市场活动,都是在应对这种新型竞争形势下的策略。
横向一体化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消费者在选择一辆车的时候,安全问题、质量问题是他们最关心的,而动力电池又是安全和质量的核心所在。锂电企业必须要面向消费者,相对于芯片之于手机和电脑,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重视程度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1月7日,SK创新在CES 2020上发布其未来汽车愿景“SK Inside”,SK创新希望传达一种电池和汽车电子技术的未来科技感。
在半导体和手机领域都取得瞩目成就的韩国企业似乎更快地感受到了产业格局的变化。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2020是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中国企业将正面和日韩对手对抗。
韩国企业在锂电制造上有其优势,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 韩国企业普遍有半导体制造经验,这在动力电池领域制造领域属于降维打击,竞争优势明显。
2. 在需要规模经济的制造领域,韩国人是出了名的凶狠,在投资产能方面异常凶悍。另外,韩国企业比较擅长控制成本,愿意接受亏损去占领市场。而锂电行业的竞争完全符合这些特征。
3. 韩国在人才储备上要领先中国,中国目前的人才储备还较弱,太多企业并不具备和韩国企业直接竞争的能力,能打的选手并不多,这是我们尴尬的地方。
但韩国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的突围和之前在半导体和面板领域又有不太一样的地方:
1. 与以往韩国在芯片和显示器领域的集团军作战相比,这次韩国人自己内部明显出现了裂隙,主要表现为LG与SK的争端。
2. 前两次竞争中的领军者三星在动力电池领域属于后进者,并不具备引领韩国军团的实力,而冲的最猛的LG能否引领韩国人完成这次产业进攻还值得怀疑。
对手很强,但并没有那么可怕。
结语
韩国企业在动力电池的野心,对于中国市场以及中国的企业都是好事情。
显而易见的是,韩国企业大规模入场将会使动力电池的价格下降地更快,车企可以有更多的选择,降价是竞争的不二利器,和韩国锂电企业的贴身肉搏会使得电动车和燃油车平价更快到来。
其次,韩国人为了应对竞争,一定会将他们在芯片生产制造方面的经验应用到动力电池领域上来,这将加速整个动力电池电芯生产向更高的标准靠拢,动力电池的安全将会得到提升。
最后,动力电池下一代技术的实现有望提前。从特斯拉创造性的使用18650钴酸锂消费电池装载首款车型Roadster以来,动力电池经历了磷酸铁锂以及三元NCM111到NCM523、NCM622、NCM811以及NCA等技术的演进。率先应用下一代技术已经成为锂电厂商的核心竞争力,韩国人非常重视在研发上的投入,我们有望看到这方面的技术军备竞赛。
如果说特斯拉是放进中国新能源市场中的鲶鱼,那么日韩企业,特别是激进的韩国企业将是放入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鲶鱼。
在中日韩三国锂电企业的竞争中,最终取得胜利的企业将摘取诱人的果实。
和韩国企业比起来,以宁德时代为首的中国企业多数以锂电业务为安身立命之本。在这场斗争中,如果韩国人失败了,还有其他的业务可以退守;而中国人失败了,则退无可退。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1日,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领先企业东峰集团发布2024年年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4.24亿元,同比下降45.87%;归母净利润亏损4.89亿元,上年同期盈利1.51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4.96亿元,上年同期盈利1.64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353.44万元,同比增长327.08%;报
LG新能源周一宣布,已正式退出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价值142万亿印尼盾(617亿人民币)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项目,该项目旨在建立一条完整的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LG新能源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考虑到市场条件和投资环境等多种因素,我们同意正式退出印尼GrandPackage项目。不过,我们将继续以印尼电池合资企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6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其中提出,扩大汽车消费,对符合条件的,转让旧车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1.5万元/辆、燃油车补贴1.3万元/辆,报废旧车购买新能源车补贴2万元/辆、燃油车补贴1.5万元/辆。以下为政策原文:各州(市)人民政府,省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1日,宁德时代在“超级科技日”上正式发布名为“钠新”的钠离子电池,并推出了第一款产品——宁德时代钠新24V重卡启驻一体蓄电池,使用寿命突破8年,全生命周期总成本较传统铅酸蓄电池降低61%,将于今年6月正式量产。该款电池的最高能量密度达到175Wh/kg,为纯电动车型提供了超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1日,宁德时代举行“超级科技日”活动并在现场发布了公司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全球首款兼具800公里超长续航和峰值12C充电能力的磷酸铁锂电池,峰值充电功率达1.3兆瓦,可实现1秒2.5公里的补能速度,充电5分钟,续航超过520公里。与目前市场上量产的主流4C快充相比,该款产品效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首次将“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时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性标准。蜂巢能源作为重要起草单位之一,其以堡垒越野、蜂行短刀为核心产品的电池均达标,且提前实现国标全项达标。其中,面对国标规定的150J底部抗冲击基准,蜂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2日,派能科技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报告,显示其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219.95万元,同比增长1.7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17.32万元,同比下降1,054.23%。报告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销售量401MWh,同比增长60.28%。销售量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主
2025年4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堪称“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该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国标首次明确电池在因内短路引发热失控后不得起火爆炸,这一严苛要求不仅将成为电池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将对兼具动力电
作为广东省唯一且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产业园区,南沙开发区近年来将协同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充分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减污降碳工作基础、重大战略平台优势以及气候投融资等多试点融合发展,在产业变革、能源转型、政策优化与能力提升、绿色金融等关键领域精准施策、持续发力,不断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一项名为一种全固态电池及其制备方法的专利,申请人为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专利内容涉及一种全固态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电池技术领域,该全固态电池包括共烧结的正极层、固态电解质层和负极层;正极层包括正极活性材料和第一固态电解质;固态电解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9日,宜宾这座能源之城、动力之都,又迎大事、喜事——2025宜宾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在多方推动下,在包括众多央企在内的各方企业家代表大力支持下,会上签约8个储能产业合作项目,签约总金额28.7亿元。会后,2025宜宾市新能源应用场景暨储能产业园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现
2025年4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堪称“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该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国标首次明确电池在因内短路引发热失控后不得起火爆炸,这一严苛要求不仅将成为电池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将对兼具动力电
中国电动低空飞行领域开启“载人时代”,产业链企业正合力加速构建电动“飞天”大生态。近期,亿航智能及其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终于“集齐”了产品型号合格证(TC)、标准适航证(AC)、生产许可证(PC)和运营合格证(OC),也即“低空四证”。至此,亿航智能成为全球首家具备无人驾驶载人eVT
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车市持续向好运行,乘用车、商用车领域新能源增长势头强劲,销量同比增长接近50%。其中,新能源重卡赛道增速爆发,同比增长超1.5倍,尤其在新能源重卡具备先发优势的企业开始搅动重卡市场格局。新能源重卡发展在2023进入元年,2025来到增速爆发之年。新能源重卡的电池装机量开始在
4月2日,自特朗普关税对等政策出台以来,引发全球关贸海啸。这一被视为美国历史上第三次向全球发动的贸易“战争”,不仅在商品贸易,也在金融、资本乃至技术层面影响全球市场。而这其中,电动汽车产业链便是关键一环。对于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关贸敌视,不仅是因为其从拜登时期便层层叠加关税壁垒,到特朗
在欧盟碳壁垒背景之下,“绿电直连直供”有望成为破解当前困局的新路径。(来源:能源新媒作者:森序)今年2月,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创新开展绿电直连供电试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确定了首批5个绿电直连供电试点项目,并在盐城、常州、苏州等城市率先启动。这些试点项目旨在通过建设绿电专
3月31日,蜂巢能源在遂宁基地顺利下线第120万套电池包,其中越野电池下线累计超28万套。继今年1月8日达成百万套里程碑后,蜂巢能源不到三个月便完成20万套产能跨越,全力展现蜂巢速度。开年以来,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订单量的持续增长,蜂巢能源依托产研效能提升与智能制造,实现产能加速释放,充分展现
“(未来几年)新一代动力全固态电池将实现产业化。从战略全局看,当前重点要防范的是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带来的颠覆性风险。”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再次向行业发出警告。△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作主旨发言中国电池产业又走到了关键的节点。“这
内忧外患、出海突围、融资并举已成企业生存现状的关键词。更长远地看,化债、融资也将带来新的财务隐忧。3月25日消息,哪吒汽车与134家核心供应商达成共识,共同签署超20亿元的债转股协议,哪吒的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瑞浦兰钧在本次债转股供应商名单之列。而本次债转股是哪吒面对
2月份,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大变脸,多家市占率环比下降,有企业失速,亦有企业超车,新一轮洗牌期开启。近年来,“产能结构性过剩”和“去库存”一直是围绕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关键词。根据研究机构EVTank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产业链的动力电池库存高达164.8GWh,2022年全行业的动力电池库存达到历史
船舶电池需求升级。由于缺乏新的强预期引导,投资者的目光也重新聚焦于具备扎实基本面支撑的领域。在此背景下,锂电池行业,特别是其在传统应用场景电动化进程中的价值提升潜力,正重获市场关注。其中,船舶电动化因其巨大的市场渗透空间和对大容量电池的显著需求,正成为新的焦点。船舶电动化被视为锂
钴镍铜等电池金属供应及价格震荡,产业链影响几何?电池金属供应及价格震荡,正在引发新一轮的市场担忧。刚果(金)的钴出口禁令、印尼的镍矿政策收紧、美国铜关税预期等事件接连冲击市场,不仅会推高电池制造成本,也或影响企业重新审视技术路径与供应链布局。从目前情况来看,钴与镍仍处供应过剩、库
LG新能源周一宣布,已正式退出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价值142万亿印尼盾(617亿人民币)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项目,该项目旨在建立一条完整的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LG新能源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考虑到市场条件和投资环境等多种因素,我们同意正式退出印尼GrandPackage项目。不过,我们将继续以印尼电池合资企
作者:陈峥彭月胡竞元申江卫肖仁鑫夏雪磊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院引用:陈峥,彭月,胡竞元,等.基于短期充电数据和增强鲸鱼优化算法的锂离子电池容量预测[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5,14(1):319-330.DOI:10.19799/j.cnki.2095-4239.2024.0686本文亮点:1.仅利用前30分钟充电数据且采样间隔为30秒的数
3月12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信息分析的权威机构科睿唯安(Clarivate)发布2025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报告,中国大陆共六家企业入选。其中,宁德时代成为全球锂电领域唯一代表企业。科睿唯安榜单评估维度涵盖专利影响力、成功率、投资力度和独特性四大关键要素,宁德时代凭借专利申请增量连续五年行
自deepseek问世以来,包括五大能源集团、两大电网在内的半数以上能源电力央企接入模型,采日能源等储能企业也相继接入。全球能源转型的齿轮正被AI#x2B;储能的深度融合加速转动。AI#x2B;储能,站在风口。据报道,宁德时代、比亚迪、LG新能源在着手利用AI造电池。当用AI造电池逐步进入现实,AI#x2B;储能
AI正加速改变人类的科学研究方式,其极高的效率有望颠覆传统研发。202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投身于AIforScience领域的科学家,这或许预示着AI驱动科研进步的时代将要到来。事实上,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能源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始利用AI开拓电池技术和工艺的新领地。2023年12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5日,LG化学宣布在韩国首次实现量产的无前驱体正极材料,加速布局新一代电池材料市场。据了解,LG化学的LPF正极材料不需要单独制造前驱体,将定制设计的金属直接烧制形成正极材料,采用该方式生产的正极材料可改善低温功率等性能,能够大幅减少开发新前驱体所需的时间成本。LG化
据韩媒TheElec报道,现代汽车集团对其位于韩国安城的工厂生产线进行调整,在原计划生产的软包电池基础上,新增了方形电池的生产能力。报道称,现代汽车安城工厂现有的四条生产线中,两条用于生产方形电池,另两条继续生产软包电池。四条生产线的总产能达到1GWh,每种电池类型各占0.5GWh。虽然产能只有1
美国目前对中国电池产品征收3.4%基础关税,并计划在2026年对储能系统施加25%的《301条款》关税(该税率已适用于动力电池)。在新政影响下,中国电池的累计关税将达到38.4%。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特朗普表示,这与他支持的“保护主义措施”相吻合。此外,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2025年1月24日首尔–LG新能源(KRX:373220)今日公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收益以及2025年的关键业务举措。2024年全年,公司综合营收为25.6万亿韩元,营业利润为5,754亿韩元,分别同比下降24.1%和73.4%。包含《通胀削减法案》(IRA)税收抵免,营业利润率为2.2%。其中第四季度LG新
近年来,磷酸铁锂电池在下游装机不断突破。根据市场数据,2024年,国内磷酸铁锂电池装机占比超过70%,磷酸铁锂装机占比上升趋势不改,预计2025年国内磷酸铁锂电池在下游装机占比有望超过80%。国内市场应用增长,磷酸铁锂电池在海外也不断开拓。近日,德方纳米公告,与ICL签署合资协议,合资公司ICL拟在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月16日,盘州华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50兆瓦/300兆瓦时电化学共享储能项目EPC中标候选人公示。项目位于贵州省六盘水是红果开发区(两河新区)红腾路与凤汇路交叉口旁2020-LG-30-4号地块。第一中标候选人为中国电建集团江西省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投标报价27640万元,折合单价0.921元/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