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宁德时代2019年业绩快报
虽然补贴政策一定程度上拉高了宁德时代的营业利润,但从整体来看,其动力电池的盈利能力仍然强过韩系三家动力电池企业。
在后续竞争中,这样的盈利能力将能够支持宁德时代在技术研发、产能建设上更大力度地投资;反之,韩系动力电池企业则会因为盈利能力弱影响现金流,在关键投资上趋于保守。
其次是动力电池的质量问题,2019年7月,装配了LG化学动力电池的现代Kona EV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自燃,2020年初,同样装配LG化学动力电池的保时捷Taycan也发生了自燃。
与此同时,据韩国媒体统计,LG化学储能系统在两年内起火近30次,多起车辆与储能系统的起火事件元凶均指向了LG化学的三元锂电池。
在电动汽车安全问题逐渐被重视的当下,动力电池的质量问题将会成为厂商与消费者考虑的重要选项,一旦质量出现问题,动力电池产品与厂商都会被打上刻板印象而减分。
最后,即使是在近些年疯狂扩张产能之后,但韩系动力电池企业依然陷入了产能瓶颈。
据外媒报道,2020年刚刚开年,捷豹I-Pace与奥迪e-tron便因为LG化学动力电池供应不足出现了停产减产现象,而在2019年,三星SDI更是因为仅完成了与大众20GWh动力电池合约中的5GWh,因产能不足被大众踢出了MEB平台的主供应商行列。
这一现象是由于早期韩系动力电池企业与下游车企之间相互不信任所引起的,如今的产能扩张更像是在亡羊补牢。
除了上述的三点隐忧,上游原材料供应问题与商业机密的纠纷也成为韩系动力电池企业的心腹大患。
这些问题宛如在韩系动力电池这艘巨轮上凿出的洞,短时间内虽不影响大局。不过一旦处理不慎,很可能会引发现金流问题、车企与供应商的信任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影响韩系动力电池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可能将其拖出第一梯队,被中日动力电池企业拉开差距。
LG化学:利润下滑六成背后 电池起火不断
LG化学是韩系动力电池企业中动力电池出货量最大的公司,以动力电池业务规模来看,LG化学是当之无愧的韩系动力电池“一哥”。
但LG化学的“隐忧”反而暴露得最为严重。
2020年2月3日,LG化学发布了2019年Q4财报。财报显示,2019年,LG化学营业收入为28.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82亿元),同比微增1.6%。与2018年9.7%的营业收入增长率相比,2019年LG化学的营收增速明显放缓。
▲LG化学2019年财务信息
LG化学的业务板块分为石油化工、电池、先进材料、生命科学(包括生命科学、农药与肥料)四大板块,其中,其电池业务在2019年营收8.4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88.2亿元),同比增长28%,是LG化学2019年营收增长最大的板块。
但在营业利润方面,LG化学2019年的营业利润为8956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2.7亿元),同比下降60%,电池业务出现了454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6.6亿元)的亏损,毛利率为-5.4%,其余板块则保持了正的营业利润。
从财报分析,2019年LG化学的营业成本为23.7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385.9亿元),同比上涨4%;销售管理费用为3.9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28亿元),同比上涨27%;除此之外,LG化学的短期投资在2019年形成了1.4万亿韩元的收益(现金流),同比下降16%。营业成本与销售管理费用的上涨以及投资收入的减少,使得LG化学在2019年的营业利润大幅下滑。
单看电池业务,2019年的四个季度,LG化学分别实现了1.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93.5亿元)、2.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6.8亿元)、2.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28.5亿元)、2.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46.1亿元)的营收。
▲LG化学2019年电池业务营收利润情况
营业收入的攀升并没有带来营业利润的增长,2019年的四个季度,LG化学分别在Q1、Q2、Q4亏损了148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6亿元)、128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5亿元)、25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4.6亿元),仅在Q3盈利了71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1亿元)。
根据财报分析,LG化学动力电池业务营收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去年,欧洲市场电动汽车销量增长了近40%。
而其营业利润的亏损,则被LG化学归咎于去年在储能系统的消防措施方面的投资,据外媒报道,LG化学去年第四季度在储能系统方面与电池安全方面投资了近3200亿韩元(约合18.7亿元人民币)。
不过虽然LG化学2019年在电池业务领域有着3200亿韩元(约合18.7亿元人民币)的高额支出,但其亏损却高达454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6.6亿元),即是说,即便没有这笔指出,LG化学2019年电池业务也难逃亏损的命运。归根结底,还是其动力电池业务本身盈利能力较弱。
此外,这笔高额的支出,实际上也是为LG化学的另一大隐忧——电池的质量问题买单。
2019年10月,LG化学一口气在储能系统消防与电池安全方面投资3200亿韩元(约合18.7亿元人民币),旨在解决LG化学储能产品易起火的问题。
据韩国媒体报道,在2017年8月-2019年10月间,韩国ESS储能产品共发生27起火灾,而装有LG化学电池的储能产品火灾发生了17起,占其中的63%。
有调查小组发现,LG化学2017年初生产的部分电池包发现了翻折和切断不良、活性物质涂层不良等制造缺陷。
同时有业内人士对车东西表示,LG化学等韩国电池企业将三元锂电池用在了储能领域,此前业内较少做这样的尝试,事实证明三元锂在储能产品方面的安全性确实存在争议。
此外,使用LG化学动力电池的现代Kona EV与保时捷Taycan先后在去年7月和今年2月发生自燃事件。在两起事件中,车辆均被烧得只剩骨架,车库损毁严重。
电动汽车的自燃对于LG化学而言,可能比储能系统自燃更“要命”。
在韩国的储能市场,能够直接与LG化学正面竞争的企业并不多,LG化学、三星SDI、SKI基本瓜分了这一市场,利益冲突不严重导致即使失火,LG化学也不至于因为信任危机丢失订单。
但在电动汽车市场,当下市场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任何一家有实力的车企都会通过多家动力电池供应商采购电池。一旦一家供应商出现信任危机,那么该供应商很可能被降为二供,甚至被踢出供应商名单。
而LG化学当前面临的,就是这样严肃的问题。
电池安全之外,产能上的不足,也给LG与车企之间的信任危机添了把火。
今年开年不久,捷豹I-Pace、奥迪e-tron先后因为LG化学波兰电池工厂产能不足,陷入了停产减产的困境。据德国媒体《经理人杂志》曝料,LG化学的动力电池出现了质量问题,导致优等品的产能无法跟上众多欧洲车企的需求。
而这样的问题在去年就已重复出现,2019年4月,大众旗下奥迪品牌在布鲁塞尔的纯电动车工厂减产,2019年产能从5.88万辆下调至4.53万辆,奥迪e-tron Sportback上市时间从2019年延迟至2020年,背后原因是LG化学动力电池供货量不足。
2018年底,雪佛兰原本打算基于Bolt电动平台推出两款电动车型,但最终计划流产,背后原因也是LG化学动力电池供货量不足。
更有甚之,保时捷Taycan、克莱斯勒Pacifica、大众e-Golf、雷诺Zoe等车型的产能也均受到LG化学的动力电池产能限制。
电动安全问题频发,产能无法满足车企需求,LG化学与车企之间的信任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是LG化学除了盈利能力之外,最大的隐忧。
SKI深陷专利窃取门 200亿镍钴供应合同被废
SKI是韩系动力电池企业中电池出货量排名第三的公司,也是韩系动力电池三巨头中电池业务规模最小的一家。
但SKI面对的问题一点都不小,说得严重一些,这些问题很可能成为限制SKI向上发展的桎梏。
先来看财务上的问题,与LG化学相同,SKI的电池业务在2019年同样出现了巨额亏损。
2020年1月31日,SKI发布了2019年Q4财报,2019年,SKI营业收入为49.9万亿韩元(约合2875.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8%;营业利润1.3万亿韩元(约合73.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39.6%;净利润658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8亿元),同比下滑96.1%。
▲SKI 2019年财务情况
SKI在业务板块上分为能源、化学品、润滑剂、石化、国际贸易与材料等多个板块。
综合SKI在2019年四个季度发布的财报来看,仅有归属于能源板块的动力电池业务在四个季度中都出现了亏损,其中第一季度亏损869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1亿元)、第二季度亏损671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9亿元)、第三季度亏损427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5亿元)、第四季度亏损1124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6亿元)。
▲SKI 2019年Q4动力电池亏损情况
SKI在财报中分别对四个季度的亏损变化情况进行了描述,2019年的前三季度,SKI动力电池业务的亏损整体呈现收窄的趋势,而最后一个季度,则突然出现了亏损扩大。
第一季度与第二季度亏损幅度收窄的原因主要是库存的减少与运营费用的降低;第三季度亏损幅度降低收窄的原因主要是库存减少与销量的增长;第四季度亏损扩大的原因则与库存增加和成本费用增加有关。
虽然财报中并未写明亏损幅度扩大的具体原因,但根据推测,SKI在第四季度成本费用的突然增长应该与工厂产能的扩建有关。有报道指出,SKI目前在全球工厂扩建项目上的投资已接近300亿元。
据了解,SKI目前正在匈牙利、中国与美国三个国家建设工厂。其中,匈牙利一期工厂于2019年第四季度已经完成建设,将在2020年投入生产;而二期工厂于2019年第一季度开工建设,预计会在2022年投产。
SKI在中国的工厂也已在2019年第四季度完工,预计在2020年投入生产,美国工厂的投产日期暂定在2021年,但由于与LG的诉讼,这一工厂的投产日期可能无限期延后。
综上所述,SKI当前仍处于产能布局阶段,在这一阶段,SKI的打法是不顾一切扩张用户与产能规模,在电池产品上打价格战,在产能布局上不计成本。而这一打法的后果,必然是盈利能力薄弱,长期陷入亏损。
尽管SKI在动力电池出货规模上已经进入了全球前十,但从其盈亏情况来看,还将有一段相当长的亏损期。
在财务问题之外,2019年,SKI还与LG化学就商业机密纠纷进行了近一年时间的诉讼。
据BusinessKorea报道,2019年4月,LG化学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与美国法院提起诉讼,指控SKI涉嫌通过雇佣其前工程师窃取商业机密。
在2020年2月14日,这起诉讼有了初步的结果,ITC与美国法院对SKI进行了违约判决,终审的审判结果将会在2020年10月5日宣布。
有业内人士指出,双方很可能会在庭外达成和解,但这意味着SKI将向LG化学支付数千亿韩元的专利购买费用。而如果无法达成和解,SKI就会被禁止在美国销售动力电池产品,从而被逐出美国市场。
这两个结果显然都不是SKI所期望的,对于目前仍在深度亏损期的SKI来说,数千亿韩元不是一笔小钱,而如果被逐出美国市场,那就意味着SKI将失去一片极具潜力的动力电池市场(特斯拉总部位于美国,通用、福特转型电动化的意愿也非常强烈)。
因此,SKI决定在美国启动反对程序,该公司将向ITC提交一份请愿书,要求ITC考虑这起诉讼对美国公共利益的影响。言外之意是,如果这起诉讼将SKI逐出美国,SKI在美国的建厂计划就会付诸东流,而其原本能够为美国创造数千个工作岗位。
但最终的结果可能仍然不利于SKI,有专家指出,自1996年开始,在ITC提起的所有侵犯商业机密的诉讼中,没有一起更改过初审的判决,这起诉讼所造成的结果将成为SKI在2020年新的阴影。
美国市场遭遇“水逆”,SKI在中国与匈牙利的工厂建设同样不顺。
2019年底,SKI与澳大利亚矿业公司Australian Mines所签订的价值50亿澳元(约合人民币229亿元)的镍钴供应协议作废。而原本,Australian Mines将为SKI的中国与匈牙利工厂持续供应13年的镍钴原材料。
SKI在中、美、欧三地的动力电池布局同时受阻,这对于一家不计成本向全球市场投资了近300亿元,正处在高速扩张期的公司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三星电池增收不增利 被大众踢出主供应商
三星SDI电池业务所遇到的问题与其他两家有所不同,LG化学与SKI都处于产能快速扩张时期,阶段性的亏损难以避免,三星SDI为了避免资金出现过大的压力,选择了相对保守的扩张节奏。
但这又将三星SDI拖入了另一个坑——产能不足所导致的市场竞争力弱。
财务方面,2020年1月30日,三星SDI发布2019年Q4财报,财报显示,三星SDI在2019年实现营收10.1万亿韩元(约合590.6亿元人民币),较2018年同比增长11%。
▲三星SDI 2019年财务情况
在电池业务的两大板块,动力电池与电化学材料上,三星SDI在2019年都实现了一定的营收增长。其中,动力电池板块营收为7.7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51.1亿元),电化学材料营收为2.4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39.9亿元)。
但在营业利润方面,三星SDI 2019年营业利润为462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7亿元),同比下降35.4%;而动力电池方面,三星SDI 2019年的营业利润仅为123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2亿元),同比下降70%。
从财报中分析,三星SDI在2019年减少的成本主要支出在了总营业成本与折旧费两个方面。其中,三星SDI 2019年总营业成本为7.9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60.5亿元),同比增长10.7%;折旧费为856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9.9亿元),同比增长47%。
▲三星SDI 2019年支出增长项
由此可见,三星SDI在财务方面处于增收不增利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三星SDI虽然通过保守布局保住了盈利,但这并没有为其换来更好的利润情况。
与LG化学和SKI不计成本的扩张对比,很难说三星SDI的策略是否更胜一筹。但在动力电池这样快速发展的市场,过于保守的后果就是被市场淘汰。
三星SDI目前的情况已经出现了类似的苗头。
据外媒报道,此前,三星SDI与大众集团签订了MEB电动汽车平台的电池供应协议,承诺为大众集团每年供应超过20GWh的电池产量。
但在2019年第一年进行电池交付的过程中,三星SDI却因为产能不足,无法向大众交付20GWh动力电池,最终供应量仅为5GWh,而这样的供应量显然难以满足大众激进的电动化转型需求。
此后,大众开始与LG化学、SKI、宁德时代陆续签约,将这三家公司定为MEB平台的主供应商,而三星SDI则被大众踢出了MEB电动汽车平台主供应商的行列。
如果以每年20GWh动力电池供应量来计算三星SDI失去这笔订单的损失,每千瓦时动力电池售价1000元人民币来计算,三星SDI每年的营收损失接近200亿元。
而这,只是三星SDI因为产能问题丢失的第一笔大订单。
好在三星SDI已经意识到了产能缺陷的严重性,2020年,该公司宣布将其产能规划从2019年的20GWh上调至30GWh以上,并同时扩建中国西安与匈牙利的两座动力电池工厂,以保证在中、欧两大需求量巨大的电动汽车市场掌握一定的客户资源。
只要不完全退出市场,情况对于三星SDI而言,始终不算太坏。
韩系动力电池隐忧背后的六大直接因素
通过对三家韩系动力电池企业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三家公司出现的质量危机、供应危机、产能危机与内斗危机都可以与六大因素直接联系上。
1、盈利能力弱,韩系动力电池企业的盈利能力普遍较弱,而事实上,除补贴政策覆盖到电池产业的中国,各国动力电池企业的毛利率普遍不高,连松下在动力电池业务上也才刚刚实现盈利。
在这背后,是镍、钴等矿石价格上涨所带来的锂电原材料上涨与整车厂要求电池采购成本下降的结果。
据市场调研机构数据,镍矿市场价格已经从2014年1.2万元每吨上涨至2019年的12万元每吨。涨幅达到10倍;电解钴价格也从2016年19.5万元每吨上涨至2019年29万元每吨,涨幅达49%。
而整车厂对于动力电池价格一直采取下压的态度,动力电池的采购成本也从2013年数千元一度电下降至2019年1000元一度电。
上游原材料价格高走,下游车企压低采购价格,位于中间的动力电池企业的规模效应如果没能将成本摊到足够薄的程度,动力电池企业的盈利能力必然会受到制约。
2、产能扩张意愿不强,盈利能力受到制约,需要花钱的产能扩建自然让动力电池企业们陷入了犹豫,动力电池产能建设几乎是整个动力电池生产周期中成本最高的阶段。
根据证券公司报告,国内平均1GWh产能的建设成本在4-6亿元,而国外产能建设的成本几乎要翻倍。
对动力电池企业而言,成规模的产能建设至少需要上百亿元的资本投入,对于利薄的动力电池企业,这样的投资值得三思。
3、产能扩张的资金有限限制进度,产能扩张的进度自然难以跟上,也就导致了与车企对动力电池需求的矛盾。
其实与车企的互相不信任也是动力电池企业产能扩张缓慢的原因之一,有业内人士指出,动力电池企业早期对于车企吹捧的电动化一直持观望态度。
该人士对车东西分析道,一旦车企发现电动化的路线不对,车企仍有余力转型其他方向,而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一旦产能建起来了却不能充分释放,对动力电池企业而言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可能直接令其陷入绝境。早期韩系动力电池公司在产能扩张上的谨慎,对于这方面的担心非常多。
4、产业链供应关系之间出现矛盾,这样的矛盾主要会出现在规模较小的企业,上游原材料厂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一定会优先给出货量大、盈利能力有保障、坏账概率小的企业优先供给材料。
SKI与澳大利亚矿业公司Australian Mines之间供给协议的取消,这一因素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长期处于深度亏损使得SKI在上游原材料企业看来存在极大的坏账风险,况且,2019年SKI的电池业务一度影响到了主业务盈利,导致集团净利润暴跌96%,仅剩3.8亿元。
嗅到风险的Australian Mines果断与SKI取消供应协议,情有可原。
5、动力电池安全问题,第五个导致韩系动力电池企业出现隐忧的因素在于动力电池不断攀升的高能量密度与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LG化学、三星SDI都曾因为动力电池安全问题支付了数十亿元,用于保障储能系统消防措施与电池安全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储能系统出问题的主要因素,是由于三元锂在储能系统的环境下无法稳定工作,容易发生安全隐患;而电动汽车自燃的问题则是电池生产的一致性与稳定性把关不够,同时动力电池目前还没有车规级标准,劣质动力电池进入汽车容易发生自燃事件。
6、同行的恶性竞争,最后一个因素比较具有针对性,主要是LG化学与SKI之间发生的商业机密纠纷,从目前的初审结果来看,SKI应该是做实了商业机密窃取的罪名。
在这背后,就是动力电池同行之间争夺市场事发生的恶性竞争事件,一方面,SKI希望获取LG化学的技术专利来强化自身技术实力;另一方面,LG化学则想借助这次机会将SKI逐出美国市场,排除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韩系动力电池企业当下面临的诸多困境。
但在与业内人士的讨论中,我们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韩系动力电池企业并不会因为这些隐忧直接陷入穷途末路的境地。
其解法有二:
1、韩系动力电池企业主要背靠大财团运作,对于值得投资的动力电池业务,财团将会为这些企业提供相当数量的资金,驱动电池业务发展,后续的产能建设因为资金不足受到影响的可能性不大。
2、韩系动力电池公司在有充足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也确实在以资本驱动产能扩建,在成本端以规模效应摊薄成本,在市场端以充足的供货和逐渐改善的动力电池质量赢得整车厂与供应商的信任。
但总体来看,解法并非万全法,动力电池的投资数额巨大曾令汽车产业第一大Tier 1博世集团放弃布局,韩系动力电池背后的财团能够支持多长时间的疯狂烧钱,仍是未知数。
韩系动力电池企业目前面临的这些隐忧,一旦处理不慎,还是有可能令其跌出当前的动力电池一线企业队伍。
结语:韩系动力电池巨头的隐忧
LG化学、三星SDI、SKI财务上的亏损连带着将韩系动力电池企业的诸多隐忧一同暴露了出来,盈利能力弱、质量缺陷、产能不足、供应链断货……每一个问题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都是大问题。
从韩国动力电池企业角度来看,盈利能力弱影响后续产能扩张,质量缺陷与产能不足造成了车企的不信任,供应链断货更是严重影响企业生产。
而从韩国动力电池产业角度来看,优质供应链公司隐患重重,外部市场竞争加剧,整个产业都有可能在新一轮的动力电池竞争中失声。
与此同时,内忧尚未解决,外患却在不断逼近。
整体来看,韩系动力电池企业的外部市场处于利空状态,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市场中国市场进入调整期,韩系动力电池企业在中国扩建的产能难以释放。
同时,韩系动力电池企业的竞争对手宁德时代享受到了中国市场的补贴政策,在几年的发展中“兵强马壮”,有可能进一步拉大与韩系动力电池企业的差距。
对于韩系动力电池企业而言,暗中的隐忧正在不断放大,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不久后就将影响到动力电池业务本身。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9日消息,欧洲汽车巨头Stellantis与美国初创公司FactorialEnergy联合研发的FEST固态电池成功通过车规级验证。据了解,FEST固态电池容量为77Ah,能量密度达到375Wh/kg,理论上可使电动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经60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保持90%以上容量,达到车规级耐久标准。具备4C放电
北极星储能网在天眼查APP获悉,4月27日,东营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曲涛,注册资本20亿元,经营范围包含:新兴能源技术研发;电池制造;电池销售;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电子专用材料销售等。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宁德时代全资持股。值得注意的是,近几个月,宁德时代在山东接连注册
动力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41%,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长120%。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初步调研数据显示,2025Q1中国锂电池出货量314GWh,同比增长55%。其中动力、储能电池出货量分别为210GWh、90GWh,同比增长分别为41%、120%。2024-2025Q1中国锂电池出货量(GWh)说明:动力锂电池含乘用车、商用车、工程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5日晚间,振华新材发布公告,公司于2025年4月24日召开董事会和监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重新论证并暂缓实施的议案》。根据该议案,公司将暂缓实施正极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义龙三期)。根据公告显示,义龙三期项目原计划总投资62.45亿元,其中使用募集资金10亿
4月27日,宁德时代获得两张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以下简称“新国标”)检测报告,成为国内首家通过新国标的企业。其中,通过检测的产品含电池单体与电池包。GB38031-2025新版动力电池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于2025年3月28日发布,将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实施。此次送检产品是麒麟电
LG新能源4月29日宣布,与法国环境服务商Derichebourg成立电池回收合资企业,将投建电池回收工厂。按照计划,两家公司在合资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各为50%,电池回收工厂选址于法国北部瓦兹河畔布吕耶尔,预计2026年动工,2027年投产,年处理能力超2万吨。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兴起,动力电池回收正逐渐
4月28日,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佛山市财政局关于印发《佛山市2025年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高水平废弃物回收循环利用项目,重点支持回收体系建设和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纺织品、废旧家电、废旧汽车、退役动力电池
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扩张步伐正在持续,头部企业中创新航与国轩高科近期的投资动作再次印证了这一趋势。与此同时,一个显著的并行现象是,围绕大圆柱电池、固态电池及其相关新材料的产能布局正变得日益密集,呈现出“拥挤”的态势。中创新航公布了大规模的扩产计划。其成都项目二期已于3月底动工,该项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8日,工信部发布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其中提出,分析评估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和潜在应用场景,识别研判未来汽车标准化发展方向,推动制定及发布车用人工智能、固态电池、电动汽车换电等标准子体系,启动数据治理及应用等新领域标准体系建设,超前开展飞行汽车等新业态标准化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8日,鹿山新材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硅碳负极功能粘接材料(PAA)可用于液态/半固态/固态锂电池中硅基负极极片的粘接。已通过3C电子客户的系统性验证,能够有效提升硅碳负极的循环稳定性与电池续航,已批量供货。在动力电池应用方面,已完成汽车领域知名企业小试验证,目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6日,赣锋锂业发布签订合同的公告,显示赣锋锂业与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杭州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分别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全面开展产业培育和长效发展合作,建立共赢的长期战略合作发展关系。约定公司拟在杭州拱墅区投资建
动力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41%,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长120%。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初步调研数据显示,2025Q1中国锂电池出货量314GWh,同比增长55%。其中动力、储能电池出货量分别为210GWh、90GWh,同比增长分别为41%、120%。2024-2025Q1中国锂电池出货量(GWh)说明:动力锂电池含乘用车、商用车、工程
2025年4月22日,逸飞激光与金羽新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前期全固态电池合作开发的基础上,围绕全极耳固态电池、方形铝壳固态电池的设备研发、工艺优化、市场推广、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战略合作。飞激光董事长吴轩、金羽新能董事长黄杜斌等出席仪式,双方团队就固态电池技术发展与双方
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车市持续向好运行,乘用车、商用车领域新能源增长势头强劲,销量同比增长接近50%。其中,新能源重卡赛道增速爆发,同比增长超1.5倍,尤其在新能源重卡具备先发优势的企业开始搅动重卡市场格局。新能源重卡发展在2023进入元年,2025来到增速爆发之年。新能源重卡的电池装机量开始在
在欧盟碳壁垒背景之下,“绿电直连直供”有望成为破解当前困局的新路径。(来源:能源新媒作者:森序)今年2月,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创新开展绿电直连供电试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确定了首批5个绿电直连供电试点项目,并在盐城、常州、苏州等城市率先启动。这些试点项目旨在通过建设绿电专
3月31日,蜂巢能源在遂宁基地顺利下线第120万套电池包,其中越野电池下线累计超28万套。继今年1月8日达成百万套里程碑后,蜂巢能源不到三个月便完成20万套产能跨越,全力展现蜂巢速度。开年以来,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订单量的持续增长,蜂巢能源依托产研效能提升与智能制造,实现产能加速释放,充分展现
2月份,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大变脸,多家市占率环比下降,有企业失速,亦有企业超车,新一轮洗牌期开启。近年来,“产能结构性过剩”和“去库存”一直是围绕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关键词。根据研究机构EVTank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产业链的动力电池库存高达164.8GWh,2022年全行业的动力电池库存达到历史
船舶电池需求升级。由于缺乏新的强预期引导,投资者的目光也重新聚焦于具备扎实基本面支撑的领域。在此背景下,锂电池行业,特别是其在传统应用场景电动化进程中的价值提升潜力,正重获市场关注。其中,船舶电动化因其巨大的市场渗透空间和对大容量电池的显著需求,正成为新的焦点。船舶电动化被视为锂
近期LG新能源引入了前捷威动力的核心团队,意图补强其在磷酸铁锂电池领域的短板。消息指出,团队的总规模在200人左右,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等不同职能。今年3月,第一批约20位捷威动力前员工已陆续入职LG新能源南京工厂,主要从事研发岗位。值得注意的是,捷威宣布自2023年12月1日起关闭其天津工厂。
瑞浦兰钧2024年营收增长29.44%至177.96亿元,经营效率稳步提升。2024年,中国锂电池行业在“双重变革”的浪潮中前行。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车企价格战频发,贸易壁垒与复杂地缘政治,冲击着电池企业成本与市场拓展。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与储能需求快速增长,新型材料与工艺助力企业突破性能瓶颈,为
破解新能源汽车“顽疾”今年以来,随着比亚迪、小鹏、小米、尊界等品牌,相继发布搭载5C-10C超快充电池及技术的新车型,整车充电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逼近燃油车加油速度,新能源汽车业正迎来一场补能效率“革命”。高端车型方面,近期新上市的小米SU7Ultra,电池快充能力达到5.2C;将于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17日,孚能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答有关两轮车布局和钠电池进展问题。孚能科技表示,公司是国内最早布局电动两轮车的动力电池企业,拥有超14年的两轮车产品应用经验,服务客户包括Zero、春风动力、虬龙、雅迪、新日、EMC、Lightfighter、Polaris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公司两轮车
今年年初,国务院《关于推动成品油流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雷霆之势落地。3月底,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成品油涉税产品检测管理暂行办法》。加油站要想生存,就必须跨越这道关卡:摆脱违法违规的路径依赖,走到合规经营的轨道上来。《意见》出台,剑指偷油逃税、非标横行、监管失序等顽疾。(来源:中
北极星环大气网获悉,4月29日,阿克苏市人民政府发布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指出,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重点行业低效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推动重点行业产能装备升级改造;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光能、水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发展,实施绿电替代,优化用能结构,到2025年非化石
北极星储能网在天眼查APP获悉,4月27日,东营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曲涛,注册资本20亿元,经营范围包含:新兴能源技术研发;电池制造;电池销售;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电子专用材料销售等。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宁德时代全资持股。值得注意的是,近几个月,宁德时代在山东接连注册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4月29日,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温州市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条政策意见》的通知。意见指出,支持企业开展新车型开发,对企业新开发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进入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的新发布车型,且在进入目录后一年时间内,乘用车销量达到1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4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强化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加快构建广西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新能源汽车及充换电基础设施标准升级,开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性测试等标准研制。围绕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制定氢
动力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41%,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长120%。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初步调研数据显示,2025Q1中国锂电池出货量314GWh,同比增长55%。其中动力、储能电池出货量分别为210GWh、90GWh,同比增长分别为41%、120%。2024-2025Q1中国锂电池出货量(GWh)说明:动力锂电池含乘用车、商用车、工程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走进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活动走进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洲所”)的多个生产制造基地,深入了解这家国企在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方面的实践成果。走进中车株洲所时代电气制造中心,AGV机器人穿梭于智能化生产线之间。偌大的
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支撑有力空间广阔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鹏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明确要求。国家能源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印发《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能
以市场规律为牵引构建多元协同能源生态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震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指明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5日晚间,振华新材发布公告,公司于2025年4月24日召开董事会和监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重新论证并暂缓实施的议案》。根据该议案,公司将暂缓实施正极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义龙三期)。根据公告显示,义龙三期项目原计划总投资62.45亿元,其中使用募集资金10亿
在国家“双碳”战略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西电东送南通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这条连接云南、贵州、广西与广东的能源主动脉,其电力供需格局正在遭受新的挑战:受到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西电东送南通道供受两端地区电力需求迅猛增长,2024年广东省发用电差额飙升至2165.7亿千瓦时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