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知识多寡不是影响人们接受核电的决定性因素

2020-04-22 17:39来源:中国核工业作者:邓理峰关键词:核安全核电行业核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普通人对于核电持有较高的一般性支持态度,但这种态度根基不够深厚、不够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变化而发生改变。

目前核电选址等项目前期开发阶段,大部分都涉及到如何解决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冲突,而较少涉及基于价值观的冲突。

我国核电行业公众沟通一直在探索着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媒体导向和关系导向。

媒体导向的公众沟通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覆盖范围广,信息传达效率高的优势,但效果很难保障;关系导向的核电公众沟通覆盖面较窄,而且需要高密度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长期效果好,但效率相对较低。

需要高度重视人际渠道里的核电科普,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自组织能力,通过嵌置在社会网络的人际影响,对核电知识做个人化表达,将核电科普社会化、网络化。

核电公众沟通部门的业务范畴并不局限在沟通,而是承揽了公众参与和协商治理的职能。近期可以在决策参与之外,将公众参与重点放在公众知情、咨询和监督。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核工业” ID:cn_industry 作者:邓理峰)

媒体导向与关系导向:我国核电公众沟通的两种技术路线

我国核电行业公众沟通一直在探索着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一种是媒体导向的核电公众沟通。这种技术路线的公众沟通以大众媒体为信息载体,以核电知识普及为目标,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覆盖范围广,信息传达效率高的优势。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媒体导向核电公众沟通的局限性,是大众媒体不太适合用于传播复杂知识,而且若要在复杂问题上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态度,大众传媒的传播过程受制于诸多中介或调节因素,效果很难保障,甚至效果不佳。

另一种是关系导向的核电公众沟通。这种技术路线的核电公众沟通,通常以核电设施所在地为中心,在半径5~30公里的周边社区内开展。关系导向的核电公众沟通较少借助大众媒体为信息中介,而多以基于直接的人际交往和互动为沟通渠道。关系导向的核电公众沟通通常是以关系培育和人际信任为前提条件,从人们最为熟悉和信任的熟人群体为起点,更能影响人们对于核电这类复杂技术问题的认知和态度。但是,由于面对面的人际沟通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关系导向的核电公众沟通覆盖面较窄,而且需要高密度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长期效果好,但效率相对较低。

鉴于此,媒体导向和关系导向的核电公众沟通技术路线,各有长短。由于媒体导向的核电公众沟通,具有空间面广、时间快速的信息传达效率,仍旧会是核电科普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若以认知和态度的长效培育和改变为目标,那么对于核电这类复杂和有较强不确定性的话题,基于社会交往网络的人际影响来开展科普,将会是更优的选择。

为什么要重视以关系培育为导向的核电公众沟通

01 媒体导向和关系导向核电公众沟通的规范性理念不同。

媒体导向的核电公众沟通通常是要突破空间束缚,实现信息的最大扩散,旨在推动改变和最大化社会影响。而关系培育的核电公众沟通,其奏效前提是人际关系和信任。因此,关系导向的公众沟通,首先是一种沟通双方的分享、参与、交往和共同信念的培育,并在平等协商和互动的基础上,逐步培育彼此之间的合作协作、互助互惠。其次才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彼此相互理解的增进,甚至各方合意的共识与和谐关系的结果。

02不同传播渠道的可信度不同。

在几乎所有话题的传播中,人们对人际渠道的可信度感知,都要高于大众媒体等中介渠道。鉴于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人际渠道里的核电科普。特别是在当下社交媒体环境里,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自组织能力,通过嵌置在社会网络的人际影响,对核电知识做个人化表达,将核电科普社会化、网络化,也可以构成对目前核电科普里的行政渠道和市场渠道等传播渠道的有力补充。

03 核电知识多寡不是影响人们接受核电技术风险的决定性因素。

通过核电科普来提高公众的核电接受度,其基本思路其实是基于理性人的假设,认为人都是理性的,并且人们总是能够在风险-收益的评估中来完成决策。但是,现实世界的情形要远为复杂:很多时候,尤其是当人们没有能力来理解相关的复杂知识情境下,人们常常不是基于知识来完成决策,而是基于情感倾向和社会信任来完成决策[1]。换言之,知识多寡并不总是人们在抉择是否接受一项风险技术的必要条件,因为人们常常是在不了解的情形下完成了接纳或拒绝的决策。而这也恰恰是民主理论给出的另一个解决方案[2],即不是通过增加人们的知识,而是通过公众参与和协商治理的方法,培育公众对于核电的积极情感,增进人们对于风险技术及其组织的社会信任水平,从而增进人们对于技术风险的宽容度,减少疑虑和抵制,甚至接纳技术风险。

04 媒体导向和关系导向的核电沟通的效果类型不同。

媒体导向的核电科普长处在于信息的快速、广泛抵达,而短处则是若无其他辅助手段的协助,仅仅依靠媒体信息难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态度。关系导向的核电科普由于天然地嵌置在人际关系网络之中,因而尽管覆盖范围不如媒体,但在影响和塑造人的态度方面更容易奏效。2014年我们所作调研的结果发现[3],普通人对于核电持有较高的一般性支持态度(七成以上受访人持支持态度)。但是,对于这样的结果,也不可过于乐观。因为在特定情境和场景中普通人对于核电的接纳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广泛存在的邻避效应、认知偏差等缘故,很多受访人对于核电的接受是矛盾的心态。换言之,他们对于核电的一般性支持态度,其实是根基不够深厚、不够稳定的,容易受到外界变化而发生改变。鉴于此,若核电公众沟通的目标是培育人们对于核技术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则尤其需要考虑关系导向的沟通。

鉴于此,我们在强化在大众媒体上的核电科普之外,需要特别重视人际渠道里的核电科普。因为对于核电这类复杂问题,人际渠道里的沟通,更能够长效地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态度。

异议协商和公共参与:关系导向核电公众沟通的创新路径

在我国核电公众沟通的历史上,媒体导向和关系导向两种技术路线的核电公众沟通一直并行不悖。目前,在新时期的社会与政治环境里,尤其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及在当下社会环境正经历深度媒介化转型的背景里,以协商沟通和治理作为创新关系导向的核电公众沟通模式,正处在难得的机遇窗口。由于核电的社会接受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内核电产业的荣衰,国内核电行业或许可以以核电设施周边的社区沟通为试点,大胆地规划,谨慎地先行先试,在试错中进步,找到核电公众沟通相关问题,尤其是涉及争议的社会解决方案。

01在稳妥可控的情况下,尝试探索用民主协商的方法来解决与当地居民的争议和冲突。

目前国内对于核电开发和选址过程中,可以在公共协商与沟通的模式上,再做更多的创新和探索。通过开创性的试点尝试,以协商沟通、讨论和对话作为风险沟通和治理中解决分歧与冲突的方法。目前核电选址等项目前期开发阶段,大部分都涉及到如何解决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冲突,而较少涉及基于价值观的冲突。在这类并不涉及核技术问题领域里,可以在稳妥可控的情况下,尝试探索用民主协商的方法来解决争议和冲突,并为将来解决涉核领域里的争端铺垫基础。

02积极推动核电科普从单向宣传向公众参与转型。近期可以在决策参与之外,将公众参与重点放在公众知情、咨询和监督。

仅仅使用单向传播和宣传导向的传统科普传播,已经很难在新一代年轻人当中赢得青睐。在去等级化、去中心化、技术赋权等特征的社交媒体环境里,加上多元和平等日益成为公众的普遍价值追求,核电业界迫切需要借助移动媒体作为组织平台,推动科普传播中的公众参与,创新科普方式,从改进科普传播的效果。

我国核电业界已经初步确立了“公共宣传、公众参与、信息公开、舆情应对”的公众沟通工作体系[4]。从中可以看到核电公众沟通部门的业务范畴并不局限在沟通,而是承揽了公众参与和协商治理的职能。2018年开始正式实施的《核安全法》在在公众参与方面界定了一些具体的实施原则。

我们前期的研究也发现,人们对知情相关核电项目,希望自己的意见得到倾听和重视的需求很大。若加强核电建设各环节的公众参与,可以显著地提升对核电的接受度。鉴于此,目前国内核电公众沟通和风险治理,第一要务是创新和优化公众参与,积极回应公众关切。近期可以在决策参与之外,将公众参与重点放在公众知情、咨询和监督,并在此过程中培育公众参与的知识、能力、理性和公共精神,这也是日后有序和有效地参与决策的前提条件。

[1]Berezin, M. (2009). Exploring emotions and the economy: newcontributions from sociological theory.Theory & Society,38(4),335-346.

[2]Renn, O. (2010).RiskGovernance: Contemporary and Future Challenges. Netherlands: Springer.

[3]邓理峰,涂胜彬,“青年学生的核电认知、态度及核电科普偏好:广州大学城的调研”,《科普研究》,2016年第1期。

[4]2016年4月,国家环保部向三家核电集团和涉及核电项目省份的环保厅印发《关于加强核电项目公众沟通工作的通知》。文件附件《核电项目公众沟通工作指南(试行)》对于核电公众沟通体系做了较为详尽的表述。

(作者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公共传播学系系主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安全查看更多>核电行业查看更多>核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