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在QS展示的测试结果中,一些核心信息包括:
•充电至80%仅需15分钟以下
•800次充放电循环后,电池容量衰减低于20%
•续航里程比锂离子电池驱动的电动汽车提升80%以上
消息发布当日,QS股价大涨31.08%;此后半个月,这家营收为零、且未来4-5年内都将不会有营收的公司,股价却一路飙升,市值一度接近480亿美元,超过福特、菲亚特克莱斯勒等汽车制造商。
QS之所以备受业界关注,源自于电动汽车行业对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翘首期盼。
当前的电动汽车,在安全性、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和成本方面无法令人满意,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电池技术的不成熟。
在可见的范畴,固态电池是最有潜力解决以上问题,并一举颠覆电池业和汽车业的电池技术。
抓住“下一代电池技术”,就意味着抓住了在电动车时代存活下去的命脉。因此,对于固态电池这一“电池技术的圣杯”,世界上所有的车企都趋之若鹜。
而对第三方电池生产商而言,颠覆性的电池技术,将意味着颠覆性的产业环境,同样是关乎生死的命题。
一、固态电池的“执念”
固态电池被许多人看作锂电池技术发展的下一代方案,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能量密度高:采用锂金属作为电池负极,可显著提升电池能量密度。
在当前的三元锂电体系下,高镍正极与硅碳负极的组合,已经是能量密度的理论顶点。
以高电压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做正极、石墨做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其质量能量密度理论极限约为300Wh/kg——当前以松下/特斯拉NCA为代表的高镍三元材料体系,电芯能量密度达260Wh/kg,正在接近这一极限。
若引入硅基合金代替纯石墨做负极,则能量密度理论上限约可提升至400Wh/kg。
要想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须采用金属锂做负极。目前普遍使用的石墨负极材料的理论比容量仅为372mAh/g,而金属锂的理论比容量为3860mAh/g,锂金属电池能量密度的理论上限可达500Wh/kg以上。
要使用金属锂做负极,就必须将热稳定性差、易燃易漏、易在锂金属表面产生分解从而缩短电池寿命的液态电解质,替换为固态电解质。
去除电解液之后,锂电池的正负极和电解质均为固态,“固态电池”由此得名。
2. 安全性高:固态电解质具有不可燃、耐高温、无腐蚀、不挥发等特性,因此从材料的本征特性上根除了传统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泄漏、电极短路等安全隐患。
由于电动汽车起火事故多是因动力电池正负极短路所致,锂电池苦电解液久矣。
3. 电化学窗口宽:充电时采用更高电压,意味着能够脱出更多的锂。
液态电解质在电压超过4.4V时会被氧化,为电池带来安全风险的同时,三元材料的正极表面也会发生不可逆的相变;而固态电解质能够支撑5V以上的电化学窗口,可适应更高电压型的电极材料。
此外,更高的电压还意味着可在单体电芯内部进行串联,从而将单体电芯做得更大。大电芯化、去模组化,是当前动力电池包设计的主流趋势,由于大量不参与化学反应的模组壳体和冗余材料被去除,电池包的成组效率进一步提升,从而提高能量密度、降低成本。
4. 成本下降空间大:理论上看,锂金属固态电池成组效率更高、采用的材料更少、结构更简单,生产工艺流程有望得到简化;相应地,电池包的保护系统、冷却系统、BMS等均可得到简化。
因此,固态电池实现量产后有望在材料和生产工艺两个方面,实现比传统锂离子电池更低的成本。
针对电动汽车在续航、安全性和成本等方面的短板,固态电池在理论上都具备绝对优势。正因为此,业界一直对固态电池寄予厚望,认为其终将替代当前以液态电解质为基础的锂离子电池。
然而,在享受丰硕果实之前,人们还需经历漫长的等待。
锂金属固态电池的设想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40多年过去,至今尚未有人开发出可供大批量生产的固态电池产品。
根据材料划分,固态电解质主要可分为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三种体系。
难点在于,无论哪一种材料类别,均无法在解决低电导率、低能量密度、低稳定性、高昂成本、低电压和锂枝晶等问题之间找到平衡点。
不同类型固态电解质材料对比(来源:中金公司)
传统液态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约为10-2S/cm,与之相比,无论是聚合物、氧化物还是硫化物材料体系,均存在数量级上的差距。
此外,固态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固-固”界面,接触紧密性较差,且会产生远高于传统“液-固”界面的阻抗,使得锂离子在界面之间的传输受阻。
低离子电导率和高界面阻抗导致的高内阻,使得锂离子在固态电池内部传输效率低,在高倍率大电流下的传输能力差,因此会影响电池的快充性能。
综上原因,找寻理想的固态电解质材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拥有30年以上固态电池研究经验的东京工业大学教授Ryoji Kanno将其比喻为“在浩瀚大海中捕捞一条无法获知其定位的鱼”——难度近同于大海捞针。
值得提及的是,一些企业通过在固态电解质中掺杂液态电解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电导率低的问题。
但由于锂金属极度活跃的特性,液态电解质与锂金属负极之间又会出现新的界面问题和稳定性问题。
因此,负极材料的选择,很可能无法直接跨越至锂金属,而是以石墨掺硅、硅替代石墨这样的渐进方式,寻找既提高能量密度又保持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材料体系。
全固态电池的实现或许无法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半固态-准固态-全固态”的逐步迭代方能实现。
二、行业现状
全球范围内,对电池技术拥有远大抱负的企业,都在前赴后继地投身固态电池研发。
有趣的是,包括丰田、大众、宝马和福特,以及刚刚宣布入局汽车领域的富士康(苹果),均将实现固态电池量产的时间节点,设定在2025年前后。
若以上企业中的任何一家能够成功实现这一目标,都可能为动力电池行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电芯能量密度达到500Wh/kg,将意味着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可轻松达到1200km以上的级别。
如此大幅的能量密度提升,是现有材料体系下的锂离子电池无法企及的。若再加上4C倍率充电,固态电池将以不可抗拒的性能优势,率先从高端车型开始搭载,并对整个交通领域的动力电池装机展开替换攻势。
规模效应形成之后,由于固态电池所用的材料更少、生产工艺可能更简单,其将拥有足够的空间下探至比液态电解质锂电池更低的成本。
届时,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将不得不面临向固态电池产业链转型融合——否则将被替换——的严峻局面。
尽管前景令人心潮澎湃,但固态电池(准确地说:全固态电池)在当前的进展,并不足以让人感到乐观。
早在2011年,法国公司Bolloré就将自主研发的聚合物固态电池搭载在了名为Bluecar电动汽车上。Bluecar在巴黎汽车共享服务项目Autolib中共投放约2900辆,成为全球首个采用全固态锂电池的电动车型。
然而,由于聚合物材料体系对运行温度要求高,需要在80℃下工作,电池包需配备额外的加热系统,因此整体能量密度仅100Wh/kg,相比液态电解质锂电池并无优势可言。
在另外两条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上,就连能够搭载样车进行测试的案例都凤毛麟角。
最为人所知的丰田汽车,已积累多年固态电池研发经验,至今却公布信息寥寥。最新的进展是,丰田宣布将在东京奥运会上展示其搭载固态电池的样车,正式量产则要在2025年前后。
QuantumScape是全球第一家固态电池上市公司,其在股票市场引发的关注,将固态电池战争由幕后推上了台前。
或许在QS的助推下,我们也有望看到丰田向外界披露更多其固态电池技术的秘密。
三、又一家“期货”上市公司
QuantumScape究竟是何来头?
2008年,作为特斯拉Roadster首批车主,贾格迪普·辛格每天驾驶这辆颠覆了人们对电动汽车认知的超跑上下班。
尽管对这辆电动车非常喜欢,但他发现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与车上的电池系统有关。
辛格由此产生了投身电池领域的想法,作为曾成功创建上市公司Infinera Corp.的计算机科学家,他放弃了公司CEO的职位,加入Khosla Ventures风投公司,孕育创业动力电池的想法。
2010年,辛格与来自斯坦福大学的教授Fritz Prinz和Tim Holme共同创立QuantumScape公司,开始进行固态电池研发。
凭借来自斯坦福大学的技术团队,QS很快得到了明星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的支持,接着比尔·盖茨也加入进来。
2012年,大众汽车向QS投资1亿美元。其时的电动汽车技术路线选择并不明朗,随着丰田着手研究固态电池技术的消息传出,大众对QS的投资更多是一种谨慎跟随的战术。
经过5年研究,QS的团队于2015年确定了其固态电解质的材料体系,研发重点转向对这一材料体系的优化和生产工艺研究。
2018年6月,大众与QS宣布成立合资公司QSV Operations LLC,双方各持股50%,希望通过共同的“长期计划”,实现QS固态电池的商业化生产,其时预计的量产时间是2025年。
2020年6月,大众向QS追加2亿美元投资,并以持股23%成为QS最大股东。此外,KPCB、上汽、大陆集团等公司和风险基金也陆续加入QS的投资人行列。
这一年,中国和欧洲的电动汽车市场,在经历疫情蹂躏后呈现出强大的增长势头,全球汽车行业向电动化转型的步伐超出预期,促使大众加注布局动力电池领域。
这一年,以特斯拉为首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美股市场煞是风光。
借此大势,美国的一众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企业,通过与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合并的方式完成IPO上市,2020年由此被称为“SPAC之年”。
2020年11月27日,QS通过与Kensington Capital合并,在纽交所成功上市,赶上了SPAC之年的末班车,也首次将电池类企业加入了“SPAC群体”的名单之中。
根据QS于2020年12月17日发布的招股书中显示,该公司目前拥有275名员工,其计划通过与大众的合作,于2024年建立1GWh试生产线,并通过首先在大众高端车型上搭载,实现其锂金属固态电池的商业化量产。
此后,作为产能建设的第二期,QS计划将其固态电池产能扩展至20GWh。
辛格表示,大众计划在2025年销售300万辆电动汽车,若以高端车单车带电量100kWh计,这将意味着300GWh动力电池需求,因此即使QS于2025年实现20GWh产能,其将仅占大众所需动力电池的6.7%。
辛格同时还表示,双方的合作协议中并未包含限制性条款,QS对与大众汽车之外其他车企的合作持开放态度。
这家至少在2024年以前都不会有任何推向市场的产品、也不会有销售收入的公司,声称“已经解决了固态电池商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获得了超越福特汽车的市值,令人感叹资本市场的疯狂。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6日,国轩高科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致力于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以应对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公司已成功研发出车规级全固态成品电芯“金石电池”,预计2027年实现小批量生产及装车测试,相关进展请关注公司公开披露信息。
4月15日,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一则重要公告,宣布公司控制权发生重大变更。公告内容显示,按照孚能科技于今年1月披露的与广东恒健工控新能源、广州工控集团签署的股份转让协议,本次股份协议转让已完成过户登记。至此,广州工控集团正式成为孚能科技的控股股东、广州市人民政府成为孚能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5日,天华新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控股子公司主要开展固态电池体系的关键电池材料及体系的开发与联合应用,包括:高比能高安全正极材料、氧化物及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开发,多材料体系匹配研究和电芯体系的综合设计、制造及应用等。富锂锰基等正极材料已经完成研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2025年4月10日,“懂车更懂你·2025上汽之夜”在黄浦江畔的上汽荣威·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正式举行。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在现场表示,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9400万用户的信赖与厚爱,汇聚成推动上汽“前行不已”的澎湃动力。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在现场透露,上汽新一代固态电池将于2025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5日,赣锋锂业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在谈到固态电池时,赣锋锂业表示,公司积极推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与某国际头部车企签订联合开发协议,高比能锂负极电池开发及装车验证工作正在推进。就目前的固态电池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金属锂作为固态电
2025年4月10日,全球储能行业顶级盛会——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5)在北京·首都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ESIE2025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国能源研究会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主办。本届峰会以“数智赋能产业变革,储能重塑能源格局”为主题,开幕式现场汇聚了国内外政府主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4日,长安汽车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长安汽车致力于让用户实现“能源自由”,正在加快推进下一代电池开发,预计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装车验证,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能量密度达400Wh/kg。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4日,安孚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控股子公司南孚电池拟与南平市政府旗下绿色产业基金、高能时代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建设运营300MWh硫化物基全固态电池中试线,产品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等关键性能参数上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高能时代是国内首批具备全固态电池
在储能行业的加速跑道上,经济性是竞争筹码,而安全性才是通关密钥#x2014;#x2014;后者以零容忍的刚性约束,决定着技术迭代的天花板与商业化落地的底线。从早期的粗放式堆砌容量,到如今资本与政策双轮驱动下的精细化运营,储能行业正被迫站在十字路口:安全冗余的每一次提升,都需要以经济性的几何倍数
豪鹏科技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1.5亿元~1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74%~25.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00万元~35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6.70%~1004.48%。资料显示,豪鹏科技创立于2002年,公司致力于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
近日,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EVTank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达到5.3GWh,同比大幅增长4.3倍,全部为半固态电池,主要为中国企业生产。EVTank预计全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实现小规模量产,到2030年将实现较大规模的出货。《中国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储能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储能电站安全事故频发,给行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保障储能产业的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1年12月28日下达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国标委发〔2021〕37号),计划代号(20214450-Q-339)正式
4月15日,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一则重要公告,宣布公司控制权发生重大变更。公告内容显示,按照孚能科技于今年1月披露的与广东恒健工控新能源、广州工控集团签署的股份转让协议,本次股份协议转让已完成过户登记。至此,广州工控集团正式成为孚能科技的控股股东、广州市人民政府成为孚能
罕见,比亚迪“锁单”磷酸铁锂。丰元股份4月14日公告,全资子公司丰元锂能与惠州比亚迪电池有限公司签订《磷酸铁锂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同意就2025~2028年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品的采购、共同开发等事宜构建稳定、互信、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双方在新能源
日前,安徽省2025年重点项目清单公布,共1581个项目。北极星汇总环保项目如下:庐江县流域水环境治理及文旅开发项目合肥张洼净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项目安徽省合庐产业新城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项目肥东巡鹰年回收20吨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循环利用项目庐江浩悦生态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巢湖市部分河流流域水环境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0日,湖南创大钒钨有限公司年产2.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了报批前信息公示。资料显示,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湖南衡东经济开发区大浦工业园,总投资100000万元。项目总用地面积145863.6㎡(约218.8亩),项目总建筑面积约76929㎡,本次新建建构物总建筑面积为30
近期,几座储能电站获最新进展,北极星储能网特将2025年4月7日-2025年4月11日期间发布的储能项目动态整理如下:200MW/800MWh!中电建河北独立储能项目签约4月3日,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举行中电建储能项目签约仪式,柏乡县政府与中国电建集团河北工程有限公司签署《中电建柏乡县储能项目投资协议》。此次
美国储能行业迎来重磅消息——美国本土企业StrytenEnergy宣布将全美电池产能扩大至24GWh。这一战略布局覆盖军用、电网储能等关键领域。StrytenEnergy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迈克·贾德(MikeJudd)表示:“扩大本土产能是公司对美国客户及合作伙伴的坚定承诺。在能源安全日益重要的背景下,StrytenEnergy制造
2025年4月10日,全球储能行业顶级盛会——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5)在北京·首都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ESIE2025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国能源研究会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主办。本届峰会以“数智赋能产业变革,储能重塑能源格局”为主题,开幕式现场汇聚了国内外政府主
如今,清洁能源已经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储能也在走入千行万业。但其实在用户端,储能还有更多的潜在市场机遇有待挖掘。ESIE2025第13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期间,欣旺达储能的移动储能车从广东惠州跋涉5000#x2B;公里亮相北京,掀起储能应用的新浪潮。在“移动”的支撑下,储能技术除了发挥以往削峰填谷
据外媒报道,日前,公用事业厂商爱达荷电力公司(IdahoPower)将在爱达荷州首府博伊西市部署的200MW/800MWh电池储能项目获批,预计将于明年年底前完成部署,该公司为此已成功克服一大障碍。此前,博伊西市官员驳回了针对这一受监管项目的上诉,为该项目开发扫清了主要的障碍。2025年4月1日,博伊西市议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4日晚间,天赐材料披露公司2024年业绩,2024年,公司营收125.18亿元,同比降18.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4亿元,同比降74.40%;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元(含税)。锂离子电池材料毛利率比上年同期减少7.81个百分点,降至17.45%。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5日,天华新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控股子公司主要开展固态电池体系的关键电池材料及体系的开发与联合应用,包括:高比能高安全正极材料、氧化物及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开发,多材料体系匹配研究和电芯体系的综合设计、制造及应用等。富锂锰基等正极材料已经完成研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4日,安孚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控股子公司南孚电池拟与南平市政府旗下绿色产业基金、高能时代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建设运营300MWh硫化物基全固态电池中试线,产品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等关键性能参数上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高能时代是国内首批具备全固态电池
豪鹏科技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1.5亿元~1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74%~25.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00万元~35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6.70%~1004.48%。资料显示,豪鹏科技创立于2002年,公司致力于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
近日,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EVTank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达到5.3GWh,同比大幅增长4.3倍,全部为半固态电池,主要为中国企业生产。EVTank预计全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实现小规模量产,到2030年将实现较大规模的出货。《中国
4月10日,在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上,南都电源全新发布标准20尺单箱8.338MWh储能系统CenterLMax,引领储能行业进入8MWh时代。南都CenterLMax8.338MWh储能系统搭载自研超大容量固态电池。超大容量固态电池带来的能量密度提升,再加上系统的空间极致利用设计和箱内功能结构优化,令该款储能系统
4月10日至12日,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5)在北京首都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作为储能领域的创新引领者,运达股份旗下品牌——运达智储,携VoltBlock-IL261浸没式一体柜、VoltBlock-SSM261半固态户外柜、VoltPack-L6250智慧液冷储能系统等6大新品“全家桶“亮相展会,通过技术展示、场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0日,江西赣锋锂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披露公司固态电池项目研发进展。表示公司已形成固态电池全链路布局,在硫化物电解质及原材料、氧化物电解质、金属锂负极、电芯、电池系统等固态电池关键环节具备了研发、生产能力,并加快推动固态电池商业化应用。1、技术突破与产品矩阵双向发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9日,东峰集团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重点布局新能源新型材料领域相关的核心技术突破,其中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研发聚焦于材料创新与工艺优化,包括与蓝廷新能源合作开发固态电解质及半固态复合隔膜、设立汕头博盛复合集流体科技有限公司拓展复合集流体技术、以及与中南大学合
作者:梁振飞1王兴兴2胡皓晨3李艳红2欧阳博学2孙晓云3高瑞茂2叶骏2王德仁3单位:1.华电(海西)新能源有限公司,青海海西817000;2.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160;3.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83引用:梁振飞,王兴兴,胡皓晨,等.锌溴液流电池电解液与隔膜技术研究进展[J].储能科学
聚焦硫化锂与锂金属负极。在中国锂行业面临周期性挑战之际,两大龙头企业赣锋锂业和天齐锂业正将其战略目光投向下一代电池技术,近期相对明确地公开了各自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系统性布局。两家公司均重点发力硫化锂和金属锂负极这两大关键材料,此举被视为在传统锂盐业务承压背景下,寻求新增长曲线的重要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31日,美国储能解决方案供应商StrytenEnergy宣布将其在美国的电池产能扩大到24GWh,该公司将增加美国11家电池组件工厂的产量,这些工厂为军事和电网侧储能市场生产电池。“StrytenEnergy致力于扩大其国内储能容量,以满足我们在美国的客户和合作伙伴的需求,”StrytenEnergy总裁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