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氢能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明日之星”,已经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与推广。然而,安全性依然是氢能全生命周期的关键瓶颈问题,高压又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风险要素,容易引发氢气泄漏、扩散,甚至燃烧、爆炸等重大安全事故。基于此,重点总结了高压氢气泄漏扩散、泄漏自燃、喷射火和气云爆炸等典型事故演化过程及内在机理的研究现状并归纳了当前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对氢能安全科学研究及事故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能源枯竭及环境污染的双重危机,亟需建立一个高效低碳的可再生能源体系。与其他能源相比,氢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氢气来源广泛、能量密度高、燃烧产物清洁零污染。上世纪中期以来,发达国家逐步开展了氢能源产业的研究工作。1970年,美国首次提出“氢经济”概念,到2002年,美国就出台了《国家氢能路线图》明确了氢能技术的发展蓝图和战略,近年来,为了推动氢能科研计划,更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如2019年,美国能源部提供了3100万美金来支持“H2”。
2019年年底,美国氢经济路线图执行概要报告指出:预计到2050年,氢能可占美国能源结构的14%。我国也高度重视氢能源产业的发展,2006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开始推广氢能与燃料电池;2014年,《能源发展战略行动(2014-2020年)》明确氢能与燃料汽车作为能源科技创新战略方向。“十三五”期间,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进入井喷期,国家先后发布《中国制造2025》、《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2016年)》等多项政策,深入分析了氢能产业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制定了其发展路线图。2020年4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中,更是把氢能与煤、石油、天然气等归为一类,首次从法律上承认其属于能源范畴;2020年6月,国家又起草了《加氢站技术规范(局部修订条文征求意见稿)》和《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至此,氢能的能源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
但是氢能产业发展面临两个主要瓶颈:制氢成本与氢能安全。制氢成本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掣肘,各个地区的资源分布也大不相同,因此制氢成本的分析需要结合具体区域和项目。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更为关心的是氢能安全问题。相较于常规能源,氢气有较多不利于安全的特性,如氢气在空气中具有较宽的燃烧范围(体积分数 4.1%-74.1%),最小点火能极低(仅为 0.02 mJ)且氢气具有氢脆性、易泄漏和易扩散等性质。因而,氢能利用中的各个环节存在较大的火灾和爆炸风险。历年来,国内外氢气事故屡见不鲜,甚至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对公众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得一部分人“谈氢色变”。安全问题已然成为了氢能推广的重要瓶颈之一,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亟需解决的重大挑战。迫切需要我们对氢能产业全生命周期的关键安全科学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掌握事故发生和发展规律及机理,在此基础上开发切实可行的安全防控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标准和规范,最终为氢能经济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促进社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1 氢气主要物化属性
早在90年代,就有科学家研究了氢气的泄漏特性,表1列出了氢气的相对泄漏率及流动参数。氢气比其他燃料或气体泄漏速率更快:在层流状态下,氢气的泄漏速率约为甲烷的1.26倍,而在高压下,氢气往往处于湍流状态,此时它的泄漏速率更快,约为甲烷的2.83倍。另外,氢气极易扩散,其在薄膜中的扩散速度约为甲烷的3.8倍。在非受限空间内,一旦发生意外泄漏,由于氢气密度比空气低,会迅速上浮并向四周扩散。而在受限空间,泄漏的氢气易于在局部聚积,由于其高扩散性,能够快速形成危险的可燃性混合物。
氢气的燃烧速度很快,暴秀超等人发现在常温常压(27℃,0.1MPa)下,当燃空比为1时,氢气的燃烧速度可达2m·s-1左右,而天然气的燃烧速度仅为0.4m·s-1,所以氢气常常被作为燃料的添加剂用来提升体系的层流燃烧速度。在空气中,氢气的燃烧范围很宽,一般为4.1%-74.1%。另外,氢气点火能极低,它的最小点火能量大约为0.02mJ,约为汽油的十分之一。表2列出了氢气及一些常用燃料的燃烧特性参数。
此外,氢气还会引发特有的氢脆破坏。特别是在高压氢气系统中,随着压力增大,高强度钢材长期暴露在氢环境中很容易发生氢脆。有一种解释是,氢气会在钢材表面解离为氢原子并渗入,在外应力作用下,氢聚集在钢内部造成应力集中从而引发局部开裂。若管道或储罐出现了裂缝,高压氢气会迅速泄漏和扩散,一旦遇到点火源便会引发燃爆灾害。为了避免氢脆事故,应对氢能产业中相关的高压管道和储存、反应容器等进行合理的选材,或是加入特定的元素降低其氢脆敏感性,例如:铬、钒等。
上述物化属性决定了氢气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安全风险。在氢能利用全生命周期的不同环节,氢气可能引发的事故类型又与其自身状态和所处环境紧密相关。
2 氢能利用的全生命周期
一个完整的氢能产业链包括制氢、储氢、运输和使用四个环节。氢气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从各类原材料中制备,目前,约有96%的氢气是通过化石燃料制备所得。然而,使用化石能源制氢无法从源头上实现零碳排放,科学家们正将重点放在绿色清洁的电解水技术上,这种方法现在只占制氢总量的4%,但预计到2050年将会大幅增长至22%。无论是天然气制氢、煤炭制氢还是电解水制氢,为了提高氢气的转化率和产率,一般都会选择在高压条件下进行,如我国已实现商业化的碱性水电解技术,运行压力为1.5-5.0MPa,其能量效率可达62%-82%。生产的氢气将通过管道输运至下游工艺或直接储存。氢气运输常用三种方式:管道拖车、长输管道和冷槽车。对于低温液态氢气的运输一般采用绝热的冷槽车,为了维持低温环境,整个运输过程中能耗非常高,因而此方法主要应用于军事及航空航天领域。而对于高压气态氢气的运输一般通过管道拖车和长输管道,管道拖车用于小规模短距离输送,长输管道适用于大规模长距离的输送。其中,长输管道的设计压力为2.5-4MPa,管道拖车的运输压力更是高达20-70MPa。在氢能使用环节,氢燃料电池是极具潜力的氢能末端应用方式之一,可用于航空航天、交通、发电等重要领域。2002年,我国开发了第一款氢燃料电池汽车,预计到2030年,氢燃料汽车保有量将达到200万辆,加氢站数量将超过1000座。高压储氢是车载供氢系统和配套加氢站建设的核心技术,目前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的车载储氢瓶压力等级主要有35MPa和70MPa两种,配套的加氢站储氢压力应高于供氢系统。我国绝大多数在用或在建的是35MPa加氢站,但未来从35MPa提升至70MPa是必然趋势。
氢气储存贯穿于氢气生产、运输和使用等各个环节(见图1)。目前主要的氢气储存方式有三种: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高压气态储氢是指通过高压压缩方式将气态氢储存于容器中,该方式工艺简单且成本低。而低温液态储氢是指通过低温将氢气液化并将液态氢储存于特定的容器中。液态氢的体积密度为气态氢的845倍,因此液态储氢的最大优势就是储氢量大,但为了保证-250℃低温液态储氢条件,需要配备极高要求的绝热和冷却设施,因此,液态储氢的能耗非常高。有研究表明,每千克液态氢的液化装置的功耗可达10-15kW·h,而高压气态氢在运输过程中每千克氢气的加压总功耗仅为2.3 kW·h。固态储氢是指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吸附将氢气储存于特定材料中。常用的储氢材料包括:金属合金、碳质材料和有机物等。目前国内外对于固态储氢技术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面临的主要难题包括材料制备工艺复杂、反应放氢困难和可逆性差等。因此,与低温液态储氢相比,高压气态储氢具有能耗低、成本低的优势;与固态储氢相比,高压气态储氢具有技术成熟、工艺流程简单、储氢量大的优点。综合考虑成本、储氢密度、工艺等多方面因素,高压气态储氢是最高效和最经济的储氢方法,也是目前主流的储氢方式。
然而,安全性一直是氢能全生命周期运行的突出瓶颈问题。由以上可知,高压又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风险要素。无论是高压制氢、高压储氢还是高压运氢环节,如遇到高温、氢脆破坏或外部撞击等,极易引发高压氢气的泄漏和扩散,甚至更为严重的火灾和爆炸事故灾害。根据高压氢气的泄漏行为,可将事故总体分为无燃烧泄漏扩散和有燃烧泄漏两种,如图2所示。无燃烧泄漏扩散,即高压氢气只发生单纯的泄漏扩散,未遇点火源或发生自燃。有燃烧泄漏则可分为三种情形:一是当氢气泄漏形成射流后,遇到点火源引发喷射火;二是虽无外部点火源,但高压氢气发生了自燃,并且可能发展为喷射火;三是氢气泄漏后先是在一定空间内与空气混合形成气云,此时若遇到点火源,则极易发生氢气云爆炸。仅2019年,挪威、美国就相继发生多起氢气爆炸,事故起因分别是氢气云爆炸和氢气自燃引发的连锁爆炸,这些再一次引发公众对氢能安全的广泛关注、担忧甚至恐慌。亟需对高压氢气的安全问题开展系统地研究和阐述,充分掌握事故演化规律,为氢能安全防控技术开发及安全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工具。
3 高压氢气泄漏的安全问题研究
3.1 高压氢气泄漏和扩散研究
根据气体泄漏源的压力与环境压力的比值,泄漏产生的气流可分为不同的类型,而高压储罐/管道泄漏一般会形成高压欠膨胀射流。Xiao等人假定存在一个气流绝热膨胀至大气压的过程(如图3所示),在自由射流模型中引入虚拟出口,探究泄漏源附近的浓度场和速度场变化情况。Zhang 等人基于等熵膨胀过程和真实气体状态方程计算了出口处射流的特性参数。Zou考虑了高压氢气泄漏过程中的热交换现象,使用范德华方程和焓方程建立HEC(热交换)模型,并将此模型与基于等熵过程假设的模型进行比较。但现有的理论模型都仅对开敞空间有一定的适用性,而对受限空间以及有障碍物的情况则很难给出合理的测。
数值模拟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建立了加氢站、车库以及燃料汽车等小规模高压氢气泄漏场景,考察各类因素对氢气泄漏和扩散的影响。比如,Liang等人用FLACS建立了不同风速、风向和泄漏点等多个场景,系统模拟了加氢站的高压氢气泄漏过程,获得了可能发生爆炸的有害区域与致死区域(有害区域:死亡概率1%;致死区域:死亡概率100%)。Yu等人模拟了不同风速下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储氢泄漏场景,发现车辆内部氢气浓度受风速影响很大。Li等人运用CFD 技术模拟了正方形和矩形喷嘴外形成的高压欠膨胀氢气射流,认为针对非圆形喷嘴,在分析射流衰减率时应引入适当的比例因子。Sathiah等人利用FRED软件预测了氢气射流不同位置的速度和浓度衰减状况。
目前,高压氢气泄漏扩散过程数值模拟的可靠性还有待实验或事故数据的进一步验证。高压氢气泄漏的实验研究主要考察泄漏点附近的气体浓度分布以及影响因素。Stefano在封闭空间内对高压氢气小规模泄漏的浓度场进行了实验观测,分析了泄漏位置、障碍物等因素的影响机制。Kobayashi等人研究了低温压缩氢气的泄漏特性,发现氢气的供给温度越低,氢气泄漏的流量越大。Malakhov等人用含有通风管道的集装箱模拟了地下采矿隧道场景,利用氢气传感器探测得到了箱内的浓度分布。Ghatauray 等人考察了小型燃料电池外壳上不同通风口的设计,比较了普通矩形通风孔与百叶窗通风孔对周围气体浓度分布的影响。但高压氢气泄漏实验尺度受到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多方面的限制,与实际事故情景还有较大的差距,数据的有效性还有待证实。
3.2 高压氢气泄漏自燃研究
有研究表明,61.98%的氢气燃爆事故找不到点火源,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是发生了氢气自燃。但目前对氢气自燃的发生机理还存在较大争议。不同研究团队提出了多种可能的机理,包括:逆焦耳-汤姆逊效应、静电点火机理、扩散点火机理、瞬时绝热压缩机理和热表面点火机理等。然而,单一机理往往无法解释所有高压氢气泄漏自燃现象,因而其更可能是多个机理耦合作用的结果。
近年来,高压氢气泄漏自燃成为了氢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如Kim等人在矩形透明管道中完整记录了自燃火焰的形成过程(如图4所示),在氢/空气混合层前锋面的后方管壁上发现高度混合点,自燃火焰首先在该处出现,随后传播至氢/空气混合层的首尾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金华课题组较早在国内针对高压氢气泄漏自燃的部分影响因素开展了实验研究,主要考察了下游管道的横截面形状、爆破片的开口率以及杂质气体(如甲烷)对高压氢泄漏自燃的影响机制。他们还基于扩散点火理论(图5)对高压氢气泄漏至下游管道后的自燃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求解多个均匀区参数的数学方程,提出了理论点火临界压力。南京工业大学蒋军成课题组详细探究了激波对高压氢气泄漏自燃现象的作用机理,认为激波是自燃发生的诱因,激波强度主要与释放压力和管道直径有关。此外,他们还用不同直径的下游管道和具有不同直角拐角位置的L 型管道进行实验,剖析了管径和管道形状等对自燃的影响。然而,高压氢气泄漏自燃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各因素的耦合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出于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考量,数值模拟是研究高压氢气自燃的重要工具之一。如英国华威大学温晓玲教授课题组使用五阶WENO 格式对局部收缩的高压氢气管道内发生泄漏自燃的过程进行了模拟,发现局部收缩的几何结构能使气体温度升高并增强湍流混合效应从而促进自燃。Xu等人考虑了不同管径下自燃过程中激波的特性并分析了边界层效应,还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弓亮等人模拟研究了高压氢气在直管道内泄漏自燃的微观动力学过程,他们认为自燃最先发生在管道壁面处,随后出现在管道中心并与壁面的火焰相融合。Liu等人通过大涡模拟研究了超燃冲压发动机中氢的自燃过程。华东理工大学沈晓波等人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了高压氢气通过管道泄漏发生自燃的过程,捕捉到了氢气射流的微观流场结构,温度、密度、压力和自由基分布等。虽然数值模拟可以展现更多实验难以观测的流场和反应区微观结构,但针对自燃问题,往往需要采用高阶格式、超细网格和极小时间步长,因而计算周期长、资源消耗大,且结果可靠性缺乏验证。
另外,由于自燃过程的复杂性,涉及到湍流、边界层混合、激波作用和微观反应动力学,目前对高压氢气泄漏自燃的深度理论研究相对匮乏,还未能形成一套可以较好地解释自燃现象及其根本成因的可靠理论体系。
3.3 高压氢气喷射火研究
若高压氢气泄漏后被点燃(外部点火源或发生氢气自燃)则很可能引发喷射火。近期,Jiang 等人利用高速照相机记录下了管道出口处自燃火焰转化成喷射火的全过程(如图6),在火焰传播的初期,距离喷嘴一定距离处会形成马赫盘,其背面出现扁平火焰,随后喷嘴处的火焰逐渐消失,而由马赫盘下游的火焰继续传播并最终形成喷射火。除了火焰传播及其转变过程外,喷射火特性参数的影响因素也是重点研究方向。闫伟阳等人探究了不同管长和泄放压力下喷射火尺寸及火焰尖端平均速度变化。Henriksen等人使用图像处理工具分析了实验结果并给出了喷嘴几何形状与火焰尺寸的定量关系式。Hooker等人通过改变氢气释放速率和排气孔配置进行了通风罩内氢气喷射火的实验研究。但目前相关的实验研究也受到尺度的限制,且较少考察环境因素、障碍物,特别是不同点火机制(明火、电火花、高温或氢气自燃)等的影响,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
数值模拟方面,Wang等人数值再现了喷嘴附近环形涡旋结构的发展过程(如图7所示),发现初始阶段在喷嘴附近形成的环形涡旋结构是喷射火形成的关键要素。如果火焰没有从马赫盘下游区域移动至大涡旋,则不会形成喷射火。一些学者还进行了真实场景的模拟研究,如Gu等人模拟了隧道内氢气运输车辆泄漏引发喷射火行为,掌握了不同的通风和泄漏条件对隧道内温度和喷射火附近氢气扩散的影响。Xiao等人针对核反应堆和燃料电池系统的氢安全问题,利用GASFLOW-MPI代码模拟了密闭空间内的氢喷射火行为,较好地再现了喷射火燃烧产物温度及热辐射通量变化情况。Makarov等人基于CFD 技术模拟了90MPa 高压氢气喷射火,成功复现了Proust等人的实验,模拟预测的火焰尺寸与热辐射通量结果都较为理想。然而目前高压氢气喷射火模型也面临着计算效率低、工况单调及缺乏验证数据等问题。
理论研究方面,Makarov等人建立了计算高压氢气泄漏和喷射火压力峰值的理论预测模型。周魁斌研究组对高压气体喷射火提出了多种可用的理论模型,用于预测高压气体瞬态泄漏和喷射火特性,包括火焰长度、热辐射通量等参数。但现有的预测模型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只在特定条件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3.4 氢气云爆炸研究
氢气云爆炸的常用理论模型包括:TNT当量法、TNO多能法、Baker-Strehlow-Tang(BST)法等。Ahumada等人总结了当前的蒸汽云爆炸经验模型,包括:TNO、BST 法等,分析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并对部分经验模型提出了修改意见。Mukhim等人则认为传统的理论模型具有较大缺陷,他们基于标度律提出了一种预测非受限空间内氢气云爆炸超压的新型方法,该方法与实验数据的吻合程度更高,能够更好地预测氢气云爆炸的后果。但总体而言,现有的较为常用的蒸汽云爆炸模型在对爆炸场景建模时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简化,因此都存在较大的缺陷与使用限制且计算精度不高。
实验研究方面,华东理工大学沈晓波团队针对氢气、合成气和氢气/甲烷等清洁燃料的预混爆炸、火焰传播、反应动力学和抑制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们探究了管道中氢/空气预混火焰传播形态的变 化,图8为高速纹影摄像技术所捕捉到的特殊火焰传播行为,他们还发现郁金香变形总是伴随着火焰尖端速度的脉动。除此之外,沈晓波等人还定义了火焰形变的新阶段:如T形火焰和拉伸郁金香火焰等。重庆大学余明高团队也对氢气、合成气等在封闭管道中的火焰传播和超压动力学开展了很多探索工作。
除此之外,Shen等人记录了两次小尺度高压氢气罐破裂引发火灾爆炸的过程,综合考察了超压、冲击波、热辐射和飞散碎片等要素。Zhang等人在带有泄爆装置的球形容器中进行了预混氢气爆炸实验,探究了泄放口处火焰形态的变化。Wang等人在具有单个孔板的圆柱形容器中进行了氢/空气混合气的爆炸特性实验。为了降低氢气燃爆风险,惰性气体对其燃烧特性的影响也是目前氢能安全的研究重点。沈晓波团队探究了二氧化碳和氮气对预混气体火焰的影响机制,发现二氧化碳由于具有更大的比热,更高的碰撞效率以及对氢燃烧反应更强的动力学效应,因而相比氮气具有更优的抑制效果。Li等人考察了二氧化碳对密闭空间内氢气爆炸的惰性作用,结果表明最大爆炸压力、火焰传播速度等指标都随着二氧化碳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由于设备、安全和成本的限制,氢气云爆炸的实验规模都比较小,与真实的氢气泄漏燃爆事故在 尺度上有较大差距,研究结论(如爆炸特征参量及其变化规律等)的可拓展性不强,也不能作为大尺度数 值模拟的有效论证依据。
数值模拟可以较好地再现爆炸前后预混气体的流动过程。如 Li 等人通过大涡模拟研究不同尺寸和位置的障碍物对爆炸的影响并阐明了其作用机制,认为湍流作用能够增强爆炸时的超压效应。Liang等人运用FLACS软件,针对国内加氢站的储氢系统,模拟了不同风速下氢气泄漏和气云爆炸过程,结果表明泄漏方向与风向相反时,氢气云爆炸事故的危害更大。目前,氢气云爆炸过程数值模拟也存在计算量巨大和计算效率低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大型氢气事故的模拟再现需求,现有模型往往表现得无能为力。
可见,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都存在各自的局限和不足。因此,一些学者将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来探究氢泄漏引发的火灾爆炸现象及其动力学机理。数值模拟可得到实验研究无法探测的爆炸参数(如火焰前锋面的瞬时温度),而实验研究可得到真实的数据和现象并能够验证数值模拟的有效性,使模型可靠性更高、适用性更广。比如,为了阐明在实际工业环境中轻质墙壁、门窗等泄爆口的打开时间对氢气爆炸特性的影响,Pang等人使用CFD技术,研究泄压口的打开时间与超压、燃烧速率和爆炸温度的关系。他们将数值模拟的结果与 Bauwens等人的大规模氢气爆炸实验的结果进行比较,数值模拟的参数设定与实验相同,结果发现两者的相对误差不大于6%,但是由于缺少结构响应模型,阻碍了声学与结构间的耦合, 因此该模拟未捕获到与声学相关的压力瞬变,故两者的超压-时间曲线在第一个峰值后出现较大的差异。重庆大学张书豪等人模拟了城市公用隧道中氢气/甲烷混合气的爆炸场景,分析了爆炸超压、冲击波和气体舱室火灾等情况。他们基于FLACS软件的模拟结果与Hanson等人和Zhang等人的实验数值都较为接近,进一步证实了模型的可靠性。张云等人在可视管道中进行了甲烷/氢气/空气混合气的爆炸实验并拍摄了管道中的火焰传播图像,再利用Fluent 软件模拟了混合气的爆炸过程并获得了火焰温度分布、爆炸超压分布等多个关键参数。
3.5 氢能安全标准化研究
氢能领域的标准化研究对于氢能产业链的发展与推广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国内外都非常重视氢能安全的标准化。国际上主要是氢能技术标准化技委会(ISO/TC197)来负责氢能相关标准制定。而中国则是在2008年成立了全国氢能标准化技委会( SAC/TC309 ) 和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准化技委会(SAC/TC342),承担氢能的主要标准化工作。氢能安全标准化是整个氢能标准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无论是制氢、储氢、运氢还是用氢过程,都需要规范化以确保安全性。从全球范围来看,氢能技术标准产 业中超过 50%的为氢能应用标准,而氢能安全方面的标准较少,只有不到10%。在氢能安全方面,氢能技术标准化技委会(ISO)发布了5项左右的标准,包括:氢系统安全标准、氢气分离和提纯的安全标准、氢燃料电池汽车安全规范等。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中期就意识到氢能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氢能安全标准化的制定工作也起步较早,ISO/TR 15916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 2004 年出台的首部氢系统安全标准。虽然我国仍处于氢能产业发展的初期,但经过过去十多年的努力,我国氢能技术标准化工作已在全球保持领先地位。GB/T29729-2013是我国首部氢系统安全标准,适用于氢气的制备、储存和运输系统。与ISO/TR15916相比,GB/T29729-2013使用范围更广,首次介绍了氢浆系统和固态氢系统的安全要求。表3还列出了更多的氢能领域国家安全标准,与国外同类标准相比,我国的氢能安全标准数量更多,覆盖面更广,基本涵盖了所有涉及到氢能安全的场景,包括加氢站安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安全等。
在 GB/T29729-2013《氢系统安全的基本要求》中,将氢泄漏列为氢系统的危险因素之一,无论是制氢、储氢、运氢还是用氢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氢泄漏。因此,在大多数氢能安全标准中,为了降低氢泄漏发生 的可能性,规定了氢系统用金属材料的性能、管件的选取及管道的连接方式等,提升系统的本质安全度。在事故防控方面,部分标准中还会提出氢泄漏检测、氢火焰检测、报警装置、火灾和爆炸风险控制等方面 的具体要求。但是目前专门针对氢泄漏的安全标准鲜有报道。
近日,我国政府又相继出台了8项氢能领域的标准,其中就包含《加氢站安全技术规范》、《氢氧发生器安全技术要求》等多项安全标准。2020年6月,国家新发布了《加氢站技术规范(局部修订条文征求意见稿)》和《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然而,我国的氢能安全标准化工作仍存在较多薄弱环节,比如有较大一部分是直接参考国外标准或是天然气标准,缺乏科学依据和可操作性。这就迫切需要我们针对氢气事故发生、发展模式和机理以及防控技术开展系统的量化研究,从而有力提升我国氢能安全标准化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广泛适用性,助力氢能产业的蓬勃发展。相关成果也可为世界各国或地区的氢能安全标准化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4 结 论
安全性是氢能产业全生命周期的关键瓶颈问题之一,而高压又是其核心风险要素,涉及制氢、储氢、运输和使用等各个环节。近年来,氢气事故频发,更是引起了世界各国对氢能安全的关注与重视。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各类高压氢气泄漏事故所开展的前沿工作,总结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向进一步拓展和完善高压氢气泄漏相关安全问题研究:
(1) 针对反应器、储罐、管道等大型工业设备,开展中、大尺度实验,完善氢气燃爆数据库,为仿真模型开发和验证提供可靠依据。
(2) 从网格、湍流模型和反应动力学模型等方面,优化数值模拟方法,提高其针对大中型氢气事故模拟的效率。还可结合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和智能算法,建立事故源-受体的双向快速预测-溯源模型,从而部分替代 CFD 技术,为氢气事故模拟和事故调查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也将是未来的发展大势。
(3) 建立通用的高压氢气泄漏理论体系,使其适用于各环节不同场景的高压氢气泄漏预测。
(4) 加强高压氢气泄漏自燃的多机理耦合研究,全面揭示高压氢气泄漏自燃的本质动力学机理。此外,目前对高压氢气泄漏自燃防控技术的研究较弱,应开发有效的自燃抑制方法,如清洁抑制剂和高效施放手段等。
(5) 开展高压氢气泄漏自燃向喷射火焰转捩的机理研究,拓展氢气自燃和喷射火理论体系,改进现有高压氢气喷射火尺寸和热辐射通量预测模型,引入环境因素、障碍物和不同点火机制,进一步提升其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罗佐县, 曹勇. 氢能产业发展前景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路径研究[J]. 中外能源, 2020, 25(02): 9-15. Luo Z X, Cao Y.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hydrogen energy industry and its development path in China[J]. SinoGlobal Energy, 2020, 25(02): 9-15.
[2] 张长令. 国外氢能产业导向、进展及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思考[J]. 中国发展观察, 2020, (1): 116-119. Zhang C L. The orientation and progress of foreign hydrogen energy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ydrogen energy industry [J]. China development observation, 2020, (1): 116-119.
[3] 张剑光. 氢能产业发展展望——氢燃料电池系统与氢燃料电池汽车和发电[J]. 化工设计, 2020, 30(1): 3-6,12. Zhang J G. Hydrogen energy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spects——hydrogen fuel cell systems and hydrogen fuel cell vehicles& power generation[J]. 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2020, 30(1):3-6,12.
[4] Ford motor company. Direct-hydrogen-fueled protonexchange-membrane fuel cell system for transportation applications. hydrogen vehicle safety report(DE-AC02-94CE50389)[R]. Dearborn: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1997.
[5] 陈敏恒, 丛德滋, 方图南, 等. 化工原理(第四版)[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 Chen M H, Cong D Z, Fang T N, et al. 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Fourth Edition)[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15.
[6] 宋辉. 中国消防辞典[M]. 辽宁: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2. Song H. Chinese fire dictionary[M]. Liaoning: Liaon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2.
[7] 暴秀超, 刘福水. 氢气/空气混合气层流燃烧速度的实验测量与模拟计算[J].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11, 17(5): 407-413. Bao X C, Liu F S. Measurement and Calculation of burning velocity of hydrogen-air laminar premixed flames[J]. 2011, 17(5): 407- 413.
[8] Liu F S, Akram M Z, Wu H. Hydrogen effect on lean flammability limits and burning acteristics of an isooctane–air mixture[J]. Fuel, 2020, 266: 117144
[9] Vudumu S K.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investigations of hydrogen safety,dispersion and combustion for transporatation applications[D]. Missouri : Missour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10] 王洪海, 陈俊德, 陈冬, 等. 影响高强度低合金钢氢脆的因素[J]. 石油化工设备, 2018, 47(4): 39-48. Wang H H, Chen J D, Chen D, et al. Influence factors on hydrogen embrittlement of high strength low alloy steels[J]. Petro-Chemical Equipment, 2018, 47(4): 39-48.
[11] Maggio G, Nicita A, Squadrito G. How the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RES could change energy and fuel markets: 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9, 44(23): 11371-11384.
[12] Cornell A. Hydrogen production by electrolysis[C]//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lysis. Proceedings of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lysis. Copenhagen, 2017:12-15
[13] 黄宣旭, 练继建, 沈威, 等. 中国规模化氢能供应链的经济性分析[J]. 南方能源建设, 2020, 7(02): 1-13. Huang X X, Lian J J, Shen W, et al. Economic analysis of China’s large-scale hydrogen energy supply chain[J]. Southern Energy Construction, 2020, 7(02): 1-13.
[14] 宁翔. 我国工业制氢技术路线研究及展望[J]. 能源研究与利用, 2020, (01): 52-55. Ning X. Research and prospect of technical route of China’s industrial hydrogen production[J]. Energy Research & Utilization, 2020, (01): 52-55.
[15] 蒋庆梅, 王琴, 谢萍, 等. 国内外氢气长输管道发展现状及分析[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9, 38(12): 6-8,64. Jiang Q M, Wang W, Xie P, et al. Development status and analysis of long-distance hydrogen pipeline at home and abroad[J]. OilGas Field Surface Engineering, 2019, 38(12): 6-8,64.
[16] 吕翠, 王金阵, 朱伟平, 等. 氢液化技术研究进展及能耗分析[J]. 低温与超导, 2019, 47(07): 11-18. Lv C, Wang J Z, Zhu W P,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nalysis of hydrogen liquefaction technology[J]. Cryogenics & Superconductivity, 2019, 47(07): 11-18.
[17] 罗佐县. 蓝绿结合,氢能发展树红线[J]. 中国石油石化, 2019, (13): 38-39. Luo Z X. With combination of blue and green,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gen needs a red line[J]. China Petrochem, 2019, (13): 38-39.
[18] 李雪芳. 储氢系统意外氢气泄漏和扩散研究[D]. 北京: 清华大学, 2015. Li X F. Dispersion of unintended subsonic and supersonic hydrogen releases from hydrogen storage systems[D].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2015.
[19] Xiao J, Travis J R, Breitung W. Hydrogen release from a high pressure gaseous hydrogen reservoir in case of a small lea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1, 36(3): 2545-2554.
[20] Zhang J B, Zhang X, Huang W W, et al. Isentropic analysis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high-pressure hydrogen jets with real gas effe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https://doi.org/10.1016/j.ijhydene.2020.01.111
[21] Zou Q, Tian Y, Han F. Prediction of state property during hydrogen leaks from high-pressure hydrogen storage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9, 44(39): 22394-22404.
[22] Liang Y, Pan X M, Zhang C M, et al. The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leakage and explosion at a renewable hydrogen refuelling st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9, 44(40): 22608-22619.
[23] Yu X, Wang C J, He Q Z. Numerical study of hydrogen dispersion in a fuel cell vehicle under the effect of ambient win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9, 44(40): 22671-22680.
[24] Li X F, Chen Q, Chen M J, et al. Modeling of underexpanded hydrogen jets through square and rectangular slot nozzl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9, 44(12): 6353-6365.
[25] Sathiah P, Dixon C M. Numerical modelling of release of subsonic and sonic hydrogen je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9, 44(17): 8842-8855.
[26] De Stefano M, Rocourt X, Sochet I, et al. Hydrogen dispersion in a closed environ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9, 44(17): 9031-9040.
[27] Kobayashi H, Naruo Y, Maru Y, et al. Experiment of cryo-compressed (90-MPa) hydrogen leakage diffus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8, 43(37): 17928-17937.
[28] Malakhov A A, Avdeenkov A V, du Toit M H, et al. CFD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a hydrogen leak in a semi-closed space with the purpose of risk mitig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20, 45(15): 9231-9240.
[29] Ghatauray T S, Ingram J M, Holborn P G. A comparison study into low leak rate buoyant gas dispersion in a small fuel cell enclosure using plain and louvre vent passive ventilation schem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9, 44(17): 8904-8913
[30] Xu B P, Wen J X, Dembele S, et al. The effect of pressure boundary rupture rate on spontaneous ignition of pressurized hydrogen release[J].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09, 22(3): 279-287.
[31] Astbury G R, Hawksworth S J. Spontaneous ignition of hydrogen leaks: a review of postulated mechanis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07, 32(13): 2178-2185.
[32] 肖华华, 孙金华. 高压氢气泄漏自燃研究现状及展望[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9, 9(4): 125-129. Xiao H H, Sun J H. Advances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self-ignition caused by high-pressure hydrogen leak[J]. 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2009, 9(4): 125-129.
[33] Kim Y R, Lee H J, Kim S, et al. A flow visualization study on self-ignition of high pressure hydrogen gas released into a tube[J]. 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 2013, 34(2): 2057-2064.
[34] Li P, Duan Q L, Zeng Q,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spontaneous ignition induced by sudden hydrogen release through tubes with different shaped cross-sec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9, 44(42): 23821-23831.
[35] Gong L, Duan Q L, Liu J L, et al. Effect of burst disk parameters on the release of high-pressure hydrogen[J]. Fuel, 2019, 235: 485- 494.
[36] Zeng Q, Duan Q L, Li P, et al.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2.5% methane addition on self-ignition and flame propagation during high-pressure hydrogen release through a tub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20, 45(4): 3381-3390.
[37] 段强领, 肖华华, 沈晓波, 等. 基于扩散点火理论的高压氢气泄漏自燃研究[J]. 热科学与技术, 2015, 14(01): 57-62.
[38] Wang Z L, Pan X H, Wang Q Y,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spontaneous ignition and flame propagation of high-pressure hydrogen release through tub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9,44(40): 22584-22597.
[39] Jiang Y M, Pan X H, Yan W Y, et al. Pressure dynamics, self-ignition, and flame propagation of hydrogen jet disged under high press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9, 44(40): 22661-22670.
[40] Pan X H, Wang Q Y, Yan W Y,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pressure dynamics and self-ignition of pressurized hydrogen flowing into the L-shaped tub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20, 45(7): 5028-5038.
[41] Xu B P, Wen J X. Numerical study of spontaneous ignition in pressurized hydrogen release through a length of tube with local contra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2, 37(22): 17571-17579.
[42] Xu X D, Jiang J, Jiang Y M, et al. Spontaneous ignition of high-pressure hydrogen and boundary layer acteristics in tub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20, 45(39): 20515-20524
[43] 弓亮. 管道内高压氢气泄漏自燃机理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 安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 Gong 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spontaneous ignition during high-pressure hydrogen release into a tube[D].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19.
[44] Liu B, An J, Qin F, et al.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auto-ignition of transient hydrogen injection in supersonic airflo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9, 44(45): 25042-25053.
[45] Shen X B, Sun J H.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he Spontaneous Ignition of Leaking High Pressure Hydrogen from Terminal Unit[J]. Physics Procedia, 2012, 33: 1833-1841.
[46] 闫伟阳, 潘旭海, 汪志雷, 等. 高压氢气泄漏自燃形成喷射火的实验研究[J]. 爆炸与冲击, 2019, 39(11): 131-140. Yan W Y, Pan X H, Wang Z L,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high-pressure hydrogen leakage to form jet fire[J]. Explosion and Shock Waves, 2019, 39(11): 131-140.
[47] Henriksen M, Gaathaug A V, Lundberg J. Determination of underexpanded hydrogen jet flame length with a complex nozzle geome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9, 44(17): 8988-8996
[48] Hooker P, Hall J, Hoyes J R, et al. Hydrogen jet fires in a passively ventilated enclos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7, 42(11): 7577-7588.
[49] Wang Z L, Zhang H, Pan X H,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n the high-pressure hydrogen jet and explosion induced by sudden released into the air through tub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20, 45(7): 5086-5097.
[50] Gu X C, Zhang J D, Pan Y, et al. Hazard analysis on tunnel hydrogen jet fire based on CFD simulation of temperature field and concentration field[J]. Safety Science, 2020, 122: 104532.
[51] Xiao J J, Kuznetsov M, Travis J R.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f hydrogen jet fire in a vented compart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8, 43(21): 10167-10184.
[52] Cirrone D M C., Makarov D, Molkov V. Simulation of thermal hazards from hydrogen under-expanded jet fi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9, 44(17): 8886-8892.
[53] Proust C, Jamois D, Studer E. High pressure hydrogen fir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1, 36(3): 2367-2373.
[54] Makarov D, Shentsov V, Kuznetsov M, et al. Pressure peaking phenomenon: Model validation against unignited release and jet fire experim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8, 43(19): 9454-9469.
[55] Liu J Y, Fan Y Q, Zhou K B, et al. Prediction of Flame Length of Horizontal Hydrogen Jet Fire during High-pressure Leakage Process[J].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8, 211: 471-478.
[56] Zhou K B, Wang X Z, Liu, M, et al.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calculating full-scale jet fires induced by high-pressure hydrogen/natural gas transient leaka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8, 43(50): 22765-22775.
[57] Ahumada C B, Papadakis-Wood F, Krishnan P, et al. Comparison of explosion models for detonation onset estimation in large-scale unconfined vapor clouds[J].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20, 66: 104165.
[58] Mukhim E D, Abbasi T, Tauseef S M, et al. A method for the estimation of overpressure generated by open air hydrogen explosions[J].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18, 52: 99-107.
[59] Shen X B, He X C, Sun J H. A comparative study on premixed hydrogen–air and propane–air flame propagations with tulip distortion in a closed duct[J]. Fuel, 2015, 161: 248-253.
[60] Shen X B, Zhang C, Xiu G L, et al. Evolution of premixed stoichiometric hydrogen/air flame in a closed duct[J]. Energy, 2019, 176: 265-271.
[61] Shen X B, Xiu G L, Wu S Z.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xplosion acteristics of methane/air mixtures with hydrogen addition[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17, 120(25): 741-747.
[62] Zheng L G, Dou Z G, Du D P, et al. Study on explosion acteristics of premixed hydrogen/biogas/air mixture in a duc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9, 44(49): 27159-27173.
[63] Zheng K, Yang X F, Yu M G, et al. Effect of N2 and CO2 on explosion behavior of syngas/air mixtures in a closed duc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9, 44(51): 28044-28055.
[64] Shen C C, Ma L, Huang G. Consequence assessment of high-pressure hydrogen storage tank rupture during fire test[J].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18, 55: 223-231.
[65] Zhang Y, Chen R K, Zhao M K, et al. Hazard evaluation of explosion venting behaviours for premixed hydrogen-air fuels with different bursting pressures[J]. Fuel, 2020, 268: 117313.
[66] Wang L Q, Ma H H, Shen Z W. On the explosion acteristics of hydrogen-air mixtures in a constant volume vessel with an orifice plat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9, 44(12): 6271-6277.
[67] Zhang C, Wen J, Shen X B,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hydrogen/air premixed flflame propagation in a closed channel with inhibitions for safety consider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9, 44: 22654-22660.
[68] Zhang C, Shen S B, Wen J X, et al. The behavior of methane/hydrogen/air premixed flame in a closed channel with inhibition[J]. Fuel, 2020, 265: 116810.
[69] Li Y C, Bi M S, Yan C C, et al. Inerting effect of carbon dioxide on confined hydrogen explos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9, 44(40): 22620-22631.
[70] Li R P Y, Malalasekera W, Ibrahim S. Numerical study of vented hydrogen explosions in a small scale obstructed chamb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8, 43(34): 16667-16683.
[71] Pang L, Hu Q R, Zhao J J, et al. Numeric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vent opening time on hydrogen explos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9, 44(29): 15689-15701.
[72] Bauwens C R, Chaffee J, Dorofeev S B. Vented explosion overpressures from combustion of hydrogen and hydrocarbon mixtur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1, 36(3): 2329-2336.
[73] Zhang S H, Ma H T, Huang X M,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methane-hydrogen explosion in gas compartment in utility tunnel[J]. 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20, 140: 100-110.
[74] Hansen O R, Johnson D M. Improved far-field blast predictions from fast deflagrations, DDTs and detonations of vapour clouds using FLACS CFD[J].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15, 35: 293-306
[75] Zhang Q, Zhou G, Hu Y, et al. Risk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a gas tank explosion based on a vapor cloud explosion model: A case study[J]. 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 2019, 101: 22-35.
[76] Zhang Y, Jiao F Y, Huang Q,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on the closed and vented explosion behaviors of premixed methane-hydrogen/air mixtures[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19, 159: 113907.
[77] 王赓,李燕,潘珂.氢能技术标准化发展现状[C]//国际清洁能源论坛(澳门). 2017 国际清洁能源论坛 论文集. 澳门, 2017: 15-50. Wang G, Li Y, Pan K. Development status of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C]//The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Clean Energy (Macao). Proceedings of 2017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Clean Energy. Macao, 2017: 15-50.
[7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氢系统安全的基本要求: GB/T 29729-2013[S]. 北 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3.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ssential requirements for the safety of hydrogen systems: GB/T 29729-2013[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3.
[79] 张俊峰, 欧可升, 郑津洋, 等. 我国首部氢系统安全国家标准简介[J]. 化工机械, 2015, 42(2): 157-161. Zhang J F, Ou K S, Zheng J Y, et al. New China National Standards on Safety of Hydrogen Systems: Keys for Understanding and Use[J]. Chemical Engineering & Machinery, 2015, 42(2): 157-161.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1月8日,湖北省政府官网正式公开了《湖北省加快发展氢能产业行动方案(2024#x2014;2027年)》。此前在10月9日,湖北省经信厅曾发布本文件的征求意见稿。文件指出,建成加氢站100座,氢气总产能达到150万吨/年。全面扩大氢能在交通、工业及储能发电领域试点应用。燃料电池汽车推广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0月23日下午,一辆载有202千克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氢气的长管罐车缓缓驶离庆阳石化发油发气台,标志着由庆阳石化生产的首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氢气正式发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氢气的成功生产并投放市场是公司着眼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培育氢能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公司向综合能源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应急管理局对齐鲁氢能(山东)发展有限公司未组织有关专家对试生产条件进行检查确认,进行处罚罚款1万元。据了解,齐鲁氢能(山东)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5月。氢能一体化项目作为绿色低碳能源项目,其主旨为服务于淄博市氢能源车辆,保障全市氢能需求,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据外媒报道,近日,现代汽车美国公司宣布召回2019-2024年在北美销售的Nexo车型,由于热激活压力释放装置(TPRD)存在缺陷,故障部件可能会在车辆停放时导致氢气泄漏和火灾。据现代汽车证实,美国多达1545辆汽车和加拿大多达23辆汽车可能受到影响。此次召回是由于汽车的热激活泄压装置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中国能建葛洲坝机电公司所属葛洲坝油气公司承建的深能鄂托克前旗上海庙经济开发区光伏制氢项目输氢管道工程项目顺利开工。该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上海庙经济开发区,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条绿氢输送管道,输氢量为5000Nm3/h。输氢管道作为一种高效、经济的氢气运输方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0月9日,由中化二建集团三公司承建的山西通洲集团氢能源、合成氨一体化优化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该项目为三公司承建的山西通洲LNG合成氨项目的改造、扩建项目,制氢装置年产1.46亿Nm/a99.999%氢气(改造)、提纯装置年产0.48亿Nm/a99.999%氢气(新建)、6000Nm/h充装储一体化加氢站(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据外媒消息,当地时间10月7日,欧委会气候行动司发布公告称,欧盟委员会与6个欧洲可再生氢气项目正式签订补贴协议,给予这些项目在投产后十年内合计6.95亿欧元(约53.8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用以降低可再生氢气与化石燃料之间的成本差距。
国有能源公司将建造连接丹麦和德国的氢管道的计划从2028年推迟了到2031年。丹麦国有输电系统运营商(TSO)说,尽管基础设施的潜力很大,但成熟程度大不相同的项目迫使它推迟发展。最初计划于2028年投入使用,这项开发计划将丹麦在弗雷德里克西亚、埃斯堡和霍尔斯泰布罗周围的集群中生产的绿色氢输送到德国和
北极星电池网获悉,9月27日,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发展交流大会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国家高新区举行。会上,总投资3亿美元的屹创新能源新型镍氢气电池负极材料项目正式落户武高新。此次签约的项目由屹创新能源在园区增加投资,将建设新型镍氢气电池核心负极材料研发、制造基地,达产后将形成15GWh镍氢气电池
9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邬建勋赴常州调研新型水系金属电池产业项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屹创新能源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创始人崔屹陪同。调研人员参观了屹创公司镍氢气电池生产线及展示中心,工作人员详细介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美国雪佛龙可再生能源集团(REG)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盖斯马的可再生柴油工厂发生了一起氢气爆炸。爆炸发生在当地时间9月19日上午8:30左右。两名工人在事故中严重受伤,其中一名受害者情况严重,身体15%被烧伤。雪佛龙可再生能源集团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盖斯马的生物柴油工厂,爆炸
近日,位于嘉定工业区的上海图定阀业有限公司新建燃料电池汽车高压氢气系列阀门研发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开工,预计2024年建成并投产。该项目位于嘉定工业区2016号地块,东至基地边界、南至兴荣路、西至野林浜、北至东顾泾,占地面积10593平方米,拟建建筑面积21186平方米。项目预计总投资1亿元,预计达产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作为丰电金凯威氢能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250MPa超高压氢气隔膜压缩机研制成功,并通过第三方权威检测。各项数据符合产品标准要求,排气压力大于250MPa、排气流量大于200Nm3/h。为首批通过测试的超高压隔膜压缩机产品。
2022年3月28日,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公布,中集安瑞科与HexagonPurus之氢能合资公司中集合斯康氢能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中集合斯康」)与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政府签订投资入驻协议,并将于2022年第二季度于石家庄开建氢气瓶生产线,产品组合将包括用于公路车辆、铁路和船舶应用的氢气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日发布团体标准《燃料电池汽车高压氢气加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氢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高压氢能实验平台建设高压氢气增压预冷预热系统招标公告发布。
2021年4月28日上午,由江苏常熟国家高新区管委会顾志强副主任带队与常熟高新区招商局马杰副局长一行考察调研丰电金凯威(苏州)压缩机有限公司常熟工厂,参观了由丰电金凯威常熟工厂生产的首批2台加氢站配套用高压氢气隔膜压缩机。
3月18日,中国氢能联盟、中国标准化协同创新平台(筹)在北京组织召开《高压氢气用安全阀》、《液氢用安全阀》和《液氢用截止阀和止回阀》三项团体标准立项评审会。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高压氢气瓶阀氢循环试验测试系统公开招标公告发布,预算金额80万元。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高压氢气瓶阀氢循环试验测试系统公开招标公告公告信息:采购项目名称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高压氢气瓶阀氢循环试验测试系统品
摘要:运用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的FLACS软件模拟上海世博加氢站内高压储氢气瓶发生泄漏并引发爆炸的情况,研究不同环境风速对高压氢气泄漏爆炸事故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基于FLACS的模拟方法,能够实现高压氢气泄漏爆炸事故全过程的模拟,对爆炸超压波进行实时的三维展示;爆炸强度随障碍区域拥塞度和环
摘要:我国加氢站建设属于快速上升期,2020年有望实现建设100座加氢站的目标。全球加氢站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近些年,世界各国相继出台各种促进氢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我国地方政府积极规划氢能源产业建设,出台各类补贴政策,部分地区给出100-500万元的加氢站建设补贴。▲海外氢能源政策分布图此外,全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据外媒报道,近日,现代汽车美国公司宣布召回2019-2024年在北美销售的Nexo车型,由于热激活压力释放装置(TPRD)存在缺陷,故障部件可能会在车辆停放时导致氢气泄漏和火灾。据现代汽车证实,美国多达1545辆汽车和加拿大多达23辆汽车可能受到影响。此次召回是由于汽车的热激活泄压装置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7月11日,浙江省住建厅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浙江省汽车加氢站安全运行日常管护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原文如下: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据国外消息称,在德国时间周二早晨,格斯特霍芬部分地区听到一声巨响,当地货运中心的加氢站突发火灾,事故触发爆燃及大火,但随后消防部门迅速扑灭,未造成人员伤亡。据了解,该加氢站于大约一周前正式投入使用,该站由位于慕尼黑近郊的格雷茨里德的TyczkaHydrogen公司设计并建造,
为进一步提升氢站的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氢站的安全稳定运行,近日,国能龙岩发电公司强化氢站管理共筑安全屏障。图为运行人员正在记录氢罐压力氢站作为电厂的关键设施,为机组提供充足的氢气,其安全管理至关重要。该公司深刻认识到氢站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对氢站日常运行的监控和管理。巡检人员严格按照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规划明确:氢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氢能产业发展要以安全为先,把安全作为内在要求,建立健全氢能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强化对氢能全产业链重大安全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提升全过程安全管理水平,确保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1月18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吉林省氢能产业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件明确指出:电解水制氢(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等绿氢生产项目及其制氢加氢一体站不需在化工园区内建设。绿氢生产不需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原文如下: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1月17日,广东省地方标准《压缩氢气车用气瓶充装安全管理规范(送审稿)》征意见,该文件适用于加氢站内工作压力不大于70MPa、公称容积为不大于450L、工作温度为-40℃~85℃的压缩氢气车用气瓶充装的安全管理。详情如下: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征求广东省地方标准《压缩氢气车用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为管控氢能产业全链条重大安全风险,促进氢能产业安全发展,加快推进全省绿氢生产及综合利用先行示范区建设,11月16日,张掖市司法局发布关于征求《张掖市氢能产业安全管理办法(试行)》(送审稿)意见建议的公告。原文如下:关于征求《张掖市氢能产业安全管理办法(试行)》(送审
泄爆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被动安全设计,需要对可能发生的峰值预压有非常精准的预测,同时需要不断的迭代设计,达到最佳的设计方式。——安徽省氢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权2023年11月1日,SNEC2023氢能大会——氢能前沿技术论坛(三)在上海顺利召开,本场论坛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就氢能基础设施建
氢能安全理念归纳为四句话:不泄露,不聚集,防明火,早发现。——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阮伟民2023年11月1日,SNEC2023氢能大会——氢能前沿技术论坛(三)在上海顺利召开,本场论坛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就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与氢安全展开探讨。论坛上,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氢能安全是氢能发展的前提,要进行科学的防范,通过一系列的仿真、模拟分析,或者技术手段,准快专的开展加氢站的风险识别。——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氢能与燃料电池检测研究实验室总工程师潘相敏2023年11月1日,SNEC2023氢能大会——氢能前沿技术论坛(三)在上海顺利召开,本场论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