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4月2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文件指出,重点研发可控核聚变,制氢、储氢及运输,小分子催化,煤炭清洁利用,智能电力电网、分布式能源等技术。加快突破风光水储互补、先进燃料电池等技术瓶颈。提升先进燃煤发电、核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等基础设施网络智能化水平。
文件要求,要加快推进“外电入皖”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加强两淮电力送出通道、过江通道等省内重要输电工程建设,强化骨干网架结构,打造长三角特高压电力枢纽。加快主干网架结构升级,构建坚强地区环网。提高配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推动城乡供电服务均等化,实施农网巩固提升工程,推进老旧小区供电设施改造,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发挥煤电机组基础性和调节性作用,依托两淮煤炭基地和沿江黄金水道,有序建设清洁高效坑口电站和沿江电厂改扩建项目。优化“皖电东送”机组运行方式,提升长三角电力互济互保能力。
文件指出,要提升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加大煤炭资源分级利用,提高原煤入洗率,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推进煤电机组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和电网节能降耗,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电力设备,进一步降低发电煤耗,减少电网传输损耗,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积极推进交通运输、商业餐饮等领域电能替代,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
进一步优化电力交易中心股份制结构,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鼓励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发展增量配电业务。
在电力基础设施方面,文件明确,要积极开展与内蒙、陕西、山西、甘肃等省区电力合作,力争开工建设一条“外电入皖”特高压输电工程。续建芜湖楚城扩建、合肥紫蓬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阜阳阜四、滁州横山、安庆四等500千伏和黄山大北埠、亳州上德等22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工程。续建阜阳华润电厂二期、淮南潘集电厂项目,开工建设大唐滁州电厂、亳州板集电厂二期、阜阳低热值煤电厂和池州九华电厂二期等纳入国家煤电建设规模的项目,推进两淮坑口和沿江改扩建项目前期工作。
此外,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文件指出,要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建设并举,有力有序推进风电和光伏发展。完善抽水蓄能电站价格形成机制,发挥抽水蓄能资源优势,推进长三角千万千瓦级绿色储能基地建设。多元高效利用生物质能。积极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探索推动电化学等储能应用,提高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
在天然气基础设施方面,续建芜湖长江LNG内河接收(转运)站、蚌埠—合肥、巢湖—江北集中区管道项目,开工建设滨海LNG接收站配套苏皖管线、湖州—宣城、扬州—滁州等跨省管道项目(安徽段)和颍上—金安、庐江—贵池、宿州—蚌埠等管道项目。持续推进天然气县县通工程。
在煤炭基础设施方面,实施矿区、港区铁路专用线和码头连通工程,建设一批现代化煤炭物流园区,建立长三角煤炭交易中心和煤炭物流大数据管理系统,构建长三角现代化煤炭物流体系。建设2-3处现代化大型煤炭储配中心,建成长三角煤炭储备基地。依托安徽矿机等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成套智能化煤机装备、煤矿机器人技术攻关和研发制造,建设长三角煤矿智能化装备研发生产基地。
在储能方面,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建设并举,有力有序推进风电和光伏发展。完善抽水蓄能电站价格形成机制,发挥抽水蓄能资源优势,推进长三角千万千瓦级绿色储能基地建设。多元高效利用生物质能。积极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探索推动电化学等储能应用,提高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
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风电、储能等新能源产业,促进光伏制造关键技术研发,推进高效率低成本光伏技术应用。大力发展源头减量、资源化、再制造等新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
文件规定要加快先进储能、高性能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氢能和生物质能规模化应用。推进光伏组件、风机、逆变器、智能煤机、燃气轮机核心部件等装备创新发展。
具体原文如下: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纲要》描绘了“十四五”时期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增强执行《纲要》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级政府要把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作为工作重点,认真分解落实,保障《纲要》顺利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做好规划实施的衔接与协调。省发展改革委要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向省政府提出推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
各地、各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奋发作为,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奋力开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局面!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21年2月20日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2月1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展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启新阶段
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
第一章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高质量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奋发有为推进全省各项事业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进步。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发展格局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提升为“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经济结构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总量达到3.87万亿元,从全国第14位提升到第11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1万元,在全国位次大幅跃升。“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明显。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粮食产量由全国第6位上升为第4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前列,以新型“铜墙铁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新兴产业形成体系,以“融会观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大智移云”为牵引的数字经济蓬勃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7.3%和15.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0.3%。
创新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安徽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部署重地,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平台获批落地,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率先获批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形成,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环境、未来技术研究院布局建设,“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安徽创新馆启动运营,区域创新能力上升到全国第8位。成功研制出“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柔性可折叠玻璃、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加速器等重大科技成果,原始创新由“跟跑并跑”逐步向“并跑领跑”转变。动态存储芯片全国率先实现量产,液晶显示全球最高世代线建设投产,陶铝新材料在大国重器上广泛应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全球第一,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变。
协调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一圈五区”区域发展布局基本形成,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全面完成,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启动建设,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显著改善。合肥都市圈扩容提质,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持续深化,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目标全面实现,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获批建设,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6.9%,70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8290个。一批标志性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快实施,商合杭高铁、芜湖长江公路二桥、芜湖宣州机场、准东至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顺利建成,高铁运营总里程2329公里、居全国首位,实现“市市通高铁”;“五纵九横”高速公路网加速形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7万公里;纵穿江淮、直通长三角水运大通道初步实现;运输机场形成“一枢五支”发展格局;引江济淮建设世纪夙愿付诸实施,淮河、长江干流骨干防洪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一体化、网络化”现代能源体系加速构建。
绿色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长江流域水质达到国家考核以来最好水平。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2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2.9%,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森林覆盖率30.22%。沿江“1515”岸线分级管控有序实施,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深入推进,成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动实践。淮河(安徽)生态经济带、环巢湖生态示范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合肥骆岗生态公园建设全面推进,成功创建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河(湖)长制逐步完善。能源供给结构大幅优化,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4%,比2015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全省生态环境满意率首超九成。
开放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全省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范围,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建设,开放平台能级大幅跃升,在全国开放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显著提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安徽行动计划制定实施,重点领域交流合作全面展开,协同推进机制不断完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等重大合作事项破题推进,五个“区块链接”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持续深化。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明显,合肥中欧班列发运量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成功举办三届世界制造业大会、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合肥成为永久会址。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影响力持续提升。新增国家级开发区4家,总数达23家。
共享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跃居全国中上游,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快速提升。4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安置任务全面完成,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民生工程有力推进,民生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稳定在80%以上。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9%和9%。城镇新增就业342.9万人。基础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0%,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提前3年实现全覆盖,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国较早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最短时间复工复产、复市复学。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药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56.44万套,改造农村危房47.37万户。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统一,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从3261元/年提高到7670元/年。国家安全全面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连续9年进入全国平安建设先进行列,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入选地级全国文明城市总数达到12个、居全国第2位,入选中国好人总数1491人、居全国第1位。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历史性进步。“放管服”改革形成安徽特色,多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率先开展,涌现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改革品牌。“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皖事通办”政务平台高效运转,权责清单安徽模式全国复制推广,省级行政权力事项保持全国最少,“四最”营商环境加快形成。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总量突破2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0%,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587.8万户,增长113%。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果丰硕,编制周转池制度等13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境内首发上市企业数量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1位,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达7320家、居全国第1位。区域化、综合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基本建成。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海螺集团、铜陵有色跻身世界500强,马钢集团和中国宝武实现战略重组,港航资源整合实现一体化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医药卫生、生态补偿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
民主法治建设实现历史性进步。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主导作用充分彰显,以立法巩固提升重大实践探索成果,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条例。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充分发挥,常态化召开政协月度专题协商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进一步提高。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发挥。法治安徽建设取得新进展,法治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法规制度更加健全,法治实施更加高效,法治监督更加严密,法治保障更加有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快,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不断提升。
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历史性进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巩固深化,十届省委以来先后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和“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个以案”系列警示教育,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断提升,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党内政治监督谈话创新开展,中央巡视、中央专项巡视及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完成,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监督网加快构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一体推进,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完善。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转化落地的结果,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努力拼搏奋斗的结果,为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章 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新发展阶段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大国战略博弈趋于常态,地缘政治风险明显上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深刻改变国家间比较优势和发展位势,围绕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化,围绕能源供应、战略通道、能源市场的博弈更加复杂。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人类共识,绿色转型迫在眉睫。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中,安徽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新机遇。面临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机遇,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发挥安徽区位交通、市场腹地、人力资源、生态环境优势,抢占巨大的国内市场空间,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劲需求拉动力;面临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的新机遇,国家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有利于发挥安徽左右逢源双优势,在新一轮区域格局重塑中提升发展位势;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新机遇,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塑造新的经济形态,有利于发挥安徽科教资源富集、重大创新平台集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科技竞争中抢占新的制高点;面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重构的新机遇,全球生产网络更为倚重供应链基地和大规模消费市场中心,有利于安徽依托多层次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吸引国内外资本和新兴产业布局,扩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投入,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面临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持续彰显的新机遇,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向纵深推进,有利于安徽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改革开放平台,加快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只手”作用,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安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工业“四基”水平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竞争力总体不强,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短板较多,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总的来看,安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必须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方位新机遇,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办好安徽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第三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实施五大发展行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为安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贯通第一要务、第一资源、第一动力,深化创新型省份建设,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在全国创新发展格局中勇立潮头。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弘扬小岗精神,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主动服务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长三角一体化,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四章 主要目标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按照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一建设三同步”的决策部署,展望2035年,我省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8个中心区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省份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新提升,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安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建成创新型文化强省和教育强省、人才强省、体育强省、健康安徽,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面绿色转型树立新样板,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机制高效运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全面实现,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协调发展实现新跨越,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0%,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长三角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平安安徽建设达到新水平,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人民美好生活谱写新篇章,人的全面发展、全省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提出的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落实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建议》,努力塑造科技创新策源新优势、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谱写全面绿色转型新篇章、构筑高水平改革开放新高地、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坚定地朝着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进军。
——经济实力实现新的更大跃升。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经济总量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接近6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明显上升,涌现更多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强市、强县(区、市)。
——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新的更大作为。高质量供给持续扩大,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现代流通体系日益完善,有效需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更加顺畅,进口和出口、投资和贸易、贸易和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的更大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并争先进位,科技进步贡献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主要创新指标明显上升,一批前瞻性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人才强省基本建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新的更大进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与沪苏浙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等全面对接,全省域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经济总量占长三角的比重进一步提高,8个中心区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长三角平均水平的差距持续缩小。
——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的更大优化。“一圈五区”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公共服务联通融合水平提高,形成合理分工、竞相发展格局。合肥都市圈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皖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大幅度高于全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省比重进一步提高,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提高,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占全省比重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实现新的更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一批国际性开放合作平台相继建成,进出口总额超过千亿美元,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的更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创新型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的更大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大气、水、土壤、森林、湿地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体系更加完善。
——民生福祉实现新的更大增进。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超过4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省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
——治理效能实现新的更大提升。法治安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平安安徽建设不断深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加有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日,陇电入川特高压直流工程配套电源规划方案获国家能源局批复,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甘肃巴丹吉林沙漠基地项目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甘肃巴丹吉林沙漠基地电源方案包括新能源1100万千瓦、支撑性煤电400万千瓦、储能不低于140万千瓦(4小时),并合理配置光热发电规模,项目主要布局在甘肃省酒泉市和张掖市
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二期项目于2019年投运,2020年获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项目有效解决了巴西清洁水电外送和消纳难题,有力支撑和服务巴西经济社会发展。01南北互联互通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二期项目是巴西境内最大的水电站——美丽山水电站的送出工程,是巴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输电工程,是巴西电网南
近年来,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认真落实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组部署,立足安徽“承东启西”区位优势,加快推动安徽电网升级为承接长三角外电“大中心”、省际转送“大枢纽”、绿色清洁能源资源配置“大平台”,加快提升过江通道交换、资源富集区外送、与华东主网交互的能力,着力建设具有安徽特色、全国
10月10日,青海省能源局对姚小彦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海南州第二条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助力青海新能源输送消纳的建议”做出答复。答复提出,关于推动海南第二条通道纳入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开工建设类项目的建议,将会同国家电网公司等相关单位全力推动海南清洁能源基地外送工程前期工作,力争20
10月9日,安徽平圩电厂四期1000千伏送出工程核前公示。项目名称:平圩电厂四期1000千伏送出工程项目代码:2409-340000-04-01-722291项目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项目地点:淮南市潘集区项目主要内容:新建1000千伏线路4.8千米,利用已建基塔单侧挂线,同步建设相应无功补偿装置和二次系统工程。
9月26日,由我国自主研发、自主设计和自主建设的昌吉一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迎来了它的“五岁生日”,该工程已累计外送电量超2995亿千瓦时,年内外送电量超510亿千瓦时,占新疆外送电量的一半以上,外送电量连续三年位居金国特高压直流工程首位。今年7月,吉泉直流输送功率年内再次提升至1
10月9日,记者从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获悉,宁夏至湖南的±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宁夏段)近日取得关键性进展,成功完成区内首跨±800千伏天中线的施工任务。被跨越的±800千伏天中线路是新疆“疆电外送”的首个特高压线路,采取±800千伏天中线停电、挂设接地线,在±800千伏天中直流地线上
10月8日7时30分,在湖北省巴东县清太坪镇,±800千伏宁夏—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鄂2标)组塔施工现场一片忙碌。现场工作负责人熊小龙按下远程监察布控球开关,确认布控球运行状况正常后,宣布组立铁塔横担作业开始。8时40分,两名高空作业人员准备登塔。“在塔上移动时,注意做好二道保护,不
“2号主变运行正常,1000千伏T043、500千伏5051运行正常……”10月2日12时36分,国网锡盟1000千伏变电站现场工作人员汇报运行情况,工程72小时试运行顺利结束,标志着该站扩建工程正式投运。锡盟1000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于2023年7月15日开工,先后历经三个阶段启动调试,工程开工前各参建单位就针对该工
10月6日,甘孜州巴塘县德达乡,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简称金上特高压工程)成功翻越海拔4797.9米的色烔马山,完成海拔最高点的架线施工。该标段途经甘孜州巴塘县和理塘县,沿线海拔高度3700米—4800米,属全线海拔最高标段。其中,N0233号铁塔位于海拔4797.9米的山上,是当前全
在祖国西北边陲新疆广袤的土地上,蕴藏着无尽的能源宝藏。作为中央确定的“三基地一通道”,新疆正以强大的能源实力,通过“疆电外送”工程,为全国的经济发展和能源保障贡献着力量。“外送通道”展实力新疆是能源的宝库,拥有丰富的煤炭、太阳能、风能资源。累计探明煤炭资源量居全国第二,风能资源位
9月17日,国网河北石家庄供电公司带电作业中心员工操控第三代RJ1300双臂人机共融型带电作业机器人,不到30分钟完成纺织站10千伏747光华下线丰华路9号杆带电接引线作业。“机器代人”提升配网智能化作业水平是石家庄数字化配电网综合示范区建设任务之一。2023年9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遴选石家庄等20个地
经过4个月的技术完善与试运行,国网湖南邵阳供电公司近日正式投入应用配网保护定值远程调整平台。自今年2月,邵阳供电贯通整定计算系统、配网同源维护系统与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数据,搭建了配网保护定值远程调整平台。该平台于3月上线试运行。据悉,配网终端数量多、型号多,加上配网运行方式变动频繁
8月27日18时37分,上海奉贤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突然,指挥大屏上弹出告警,显示育秀西区小区多栋居民楼发生停电,182户客户受到影响,疑似低压开关跳闸。同时,一条信息详细的主动抢修工单自动发送到故障点附近抢修人员手机上。抢修人员快速前往现场定位故障点,并启
近日,皖浙首条跨省全自动FA配网线路——安徽广德10千伏朱湾119线至浙江长兴仙湖951线建成投运,实现了省际边界配电网故障自动隔离、负荷自动转供。以往的省际联络线采取传统“开环运行”方式,联络线两侧开关正常情况下处于断开状态。当线路发生故障时,需人工对故障点进行排查、隔离,再由双方调度下
夏日炎炎,湖北气温不断升高。配网是电力供应的“最后一公里”,为了保障用户用上安全可靠的“清凉电”,公司不断提升配网自动化水平,强化遥控操作在计划检修、故障处置等作业领域的应用。配网自动化系统FA(FeederAutomation)程序是利用自动化技术的配网处置程序。在线路出现故障时,它能够根据配电线
8月12日,湖南益阳印发《益阳市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益发改能源〔2024〕217号),其中提到,加快建设桃江县、沅江市等县市区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实现220千伏电网县级全覆盖。加快全市配电网智能化、数字化提档升级,巩固满足大规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接入的配电网,建设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
8月1日,在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郑家山村,温州首台低压台区优化装置正式上线,温州“数智化”电网再添一利器。郑家山村位于温州西部山区泽雅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郑家山村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家家户户都添置了大功率家电,迎峰度夏期间,村民用电需求大幅增加,导致村民家中经常出现电压不足
7月18日,在福建南安市10千伏紫山线,泉州供电公司巡检人员通过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的“i国网”客户端闽电运检数据采录应用,校准更新了配电网设备坐标数据。年初以来,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协同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在泉州建成电力北斗综合示范区。这是国网信通产业集团首次在配电网领域开展
7月1日,江西电网首个5G轻量化(5GRedCap)技术电力应用范例在赣州供电公司落地应用,提升了该公司电网智能化水平和运营效率。在江西省2024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主题活动上,该范例被列选为活动典型示范项目。赣州供电公司结合供区内配电网通信亟须提升覆盖率与可靠性的生产实际需求,开展了5G技术配电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和《浙江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举措》《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能源局关于印发浙江省能源领域设备更新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温州市发改委制定了《温州市能源领域设备更新专项行动方案》。其中明确了
澄碧无际的大海,与海相依的山峦,红顶素墙的楼群……这里是中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河北秦皇岛。每到盛夏,各地游客汇聚港城,踏白浪、观沧海,共赏天地之间的壮美风景。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充足可靠的电力必不可少。秦皇岛电网是东北电网与冀北电网的枢纽,通过500千伏高天三回线与东北电网
为认真落实国家能源局有关安排部署,云南能源监管办立足监管实际,发挥驻在优势,持续开展“十四五”能源规划年度专项监管工作。云南能源监管办全面梳理国家规划涉及云南重大工程项目,增补形成6类24项重点监管项目清单,编制印发云南实施方案,及时与相关企业建立沟通联络机制,持续督促企业逐项对照
为推动国家能源规划、政策和项目落实,按照国家能源局规划监管工作要求,湖南能源监管办建立健全湖南“十四五”能源规划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监测机制,分月开展监测分析,督促协调重点项目按规划推进落实。现将2024年8月监测情况简要通报如下:截至2024年8月底,纳入监测机制的能源建设项目计划投资共3269
近日获悉,1~8月,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35千伏及以上电网工程开工、投产规模分别完成里程碑计划的229%、112%。该公司从完善建管机制、提升施工效率、加强计划管控等方面加快推进“十四五”电网规划项目落地。“十四五”时期,蒙东地区35~500千伏电网工程达383个,比“十三五”时期增长43%。国
为深入推进“十四五”能源规划扎实有效落实,按照国家能源局统一部署,近日江苏能源监管办印发《关于开展江苏省“十四五”能源规划目标任务实施情况2024年专项监管工作的通知》,启动部署专项监管工作。此次监管共分为启动部署、地方及企业自查、现场监管、总结报告四个阶段,围绕规划目标落实情况、规
为推动国家能源规划、政策和项目落实落地,按照国家能源局规划监管工作要求,湖南能源监管办建立健全湖南“十四五”能源规划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监测机制,分月开展监测分析,督促协调重点项目按规划推进落实。现将2024年7月监测情况简要通报如下:截至2024年7月,纳入监测机制的能源建设项目计划投资共32
为推动国家能源规划、政策和项目落实落地,按照国家能源局规划监管工作要求,湖南能源监管办建立健全湖南“十四五”能源规划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监测机制,分月开展监测分析,督促协调重点项目按规划推进落实。现将2024年7月监测情况简要通报如下:截至2024年7月,纳入监测机制的能源建设项目计划投资共32
8月21日,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布。关于公司装机规划情况?风电、光伏所占比例?项目收益率要求?吉电股份表示,按照公司“十四五”规划目标,2025年公司装机规模2000万千瓦以上;增量项目预计光伏占比40%;公司坚持高质量发展,目前新能源项目资本金内部收益率不低于8%。关于风
8月15日,国家能源局湖南监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湖南“十四五”能源规划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国家和湖南省“十四五”能源规划,我办设计制作了湖南“十四五”能源规划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报表(附件1)和湖南“十四五”能源规划新能源项目建设进度报表(附件2)。各有关
8月1日,中核集团召开2024年年中党组(扩大)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国资委等上级部委工作部署,总结集团公司上半年工作,分析形势任务,研究办法举措,创造性抓好集团公司年度生产经营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目标落实。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余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华能水电近日发布2024年上半年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情况,“十四五”规划新增新能源装机1,000万千瓦,目前公司正加快澜沧江水风光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建设,全力打造国家新型电力系统标杆示范区,服务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华能水电表示,2024年公司拟续建、新开工新能源项目共84个,
6月6日,山西忻州河曲电厂收悉山西省能源局《关于同意将国能山西河曲电厂三期2×660MW煤电一体化扩建项目纳入山西省电力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晋能源规发〔2024〕175号),标志着项目早日核准以及国能忻州基地快速成型又迈出关键坚实的一步。在两级集团公司的坚强领导下,在山西省市县各级政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