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图1-1 主要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升温效应,1979~2019年)
问题2:4.15亿年以来,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如何?
答:4.15亿年前~公元2019年,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见图2-1、图2-2。
图2-1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4.15亿年前~公元2019年)
图2-2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公元1019~2019年)
数据来源:
(1)4.15亿年至6000万年:Douglas D. Ekart, Thure E. Cerling, Isabel P. Montanez, and Neil J. Tabor. 1999.A 400 million year carbon isotope record of pedogenic carbonate; implicationsfor paleoato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229(10),805-827. doi: 10.247.
(2)6000万年至500万年:Paul N. Pearson and Martin R. Palmer. 2000.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concentrations over the past 60 million years. Nature, 406, 695-699. doi:10.1038/35021000.
(3)500万年至公元前4000年:Stap, L.B., de Boer, B., Ziegler, M., Bintanja, R., Lourens, L.J. and vande Wal, R.S.W. (2016) CO2 over the past 5 million years: Continuoussimulation and new δ11B-based proxy dat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439, 1-16.
(4)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153年:孙小兵估算。
(5)公元154年至1976年:Law Dome, Antarctica 2000 Year Ice Core CO2, CH4, N2Oand d13C-CO2 Data.
(6)公元1979年至2019年:Annual mean global surface dry-air mole fractions derived from NOAA/ESRL/GMD measurements and historical records.
问题3:全球升温状况如何?
答: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升高了1.2℃,已接近1.5℃升温下限。根据《WMO全球1~10年气候通报》,到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有20.0%的可能性会短暂高出工业化前1.5℃。
问题4:全球碳源和碳汇情况如何?
答:二氧化碳的碳源主要来自化石能源消费(含水泥,下同)和自然环境排放(野火等)。2001~2018年,全球化石能源消费年均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17.1亿吨/年,占碳源的85.7%;自然环境年均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3.1亿吨/年,占碳源的14.3%。二氧化碳的碳汇主要来自海洋和陆地(岩石、土壤、自然生态等),2001~2018年,全球年均碳汇为192.8亿吨/年,占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52.1%,其中,海洋占碳汇的44.4%,陆地占碳汇的55.6%。
数据来源:略。
问题5: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结构如何?
答:2018年,全球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结构为:电力热力,41.7%;其他能源工业,4.8%;工业,18.4%;交通运输,24.6%;居民,6.1%;商业和公共服务,2.5%;农业,1.4%;其他,0.5%。
2018年,中国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结构为:电力热力,51.4%;其他能源工业,3.3%;工业,28.0%;交通运输,9.6%;居民,4.1%;商业和公共服务,1.6%;农业,1.2%;其他,0.8%。
问题6:主要经济体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如何?
答:2019年,中国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为98.3亿吨,是美国的2.0倍、欧盟的3.0倍、OECD国家的0.8倍,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排放量见图6-1。
图6-1 世界主要经济体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2019年)
问题7:2000年以来,二氧化碳增量排放主要来自哪些国家?
答:2000~2019年,二氧化碳增量排放占世界增量排放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前5名):中国,排放增量占比61.6%;印度,排放增量占比14.5%;印度尼西亚,排放增量占比3.5%;伊朗,排放增量占比3.4%;沙特阿拉伯,排放增量占比2.9%;上述5个国家合计占二氧化碳增量排放的比例为85.8%。
问题8: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答:宏观来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从碳源和碳汇两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即,增加碳汇,减少碳源。从人为角度来看,应从四个方面开展二氧化碳减排工作:一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二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使用能源(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三是,增加生态固态量(造林种草等);四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2000~2018年,全球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占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81.5%,因此,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是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的根本途径。
问题9:中国碳汇情况如何?
答:中国陆地碳汇情况大致如下:林地占比80%;草地占比15%;水域和未利用地占比5%;耕地为碳源,不考虑碳汇。我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4-2018)资料,结合森林蓄积量扩展法进行测算,得出2018年中国森林碳汇量为20.6亿吨二氧化碳,预计中国陆地碳汇量为26亿吨二氧化碳。中国生态碳汇量约为排放量的1/4左右,低于北美的1/3,主要与中国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较高有关。碳源和碳汇测算涉及的学科较多,边界条件复杂,上述数值仅供参考。
数据来源及建模分析:略。
问题10:在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上,中国主要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答:考虑非水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经济、市场、安全、资源禀赋等因素;考虑水电开发已基本告罄;考虑核电开发受场址稀缺性、核设施安全性、投资经济性等因素影响,我们对2030年以前各类一次能源在碳达峰、碳中和上的预估贡献权重进行了排序,结果为:太阳能>风能>核能>水能>化石能源+CCS/CCUS。总体来看,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2020年装机容量为5.3亿千瓦)。根据我们的初步测算,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预计会超过16亿千瓦。
问题11:对中国风电、光伏发电未来发展的整体判断如何?
答:一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需要迈过三道“门槛”:技术临界、经济临界、市场临界,即,创新链、价值链、应用链均需打通。三道“门槛”迈过以后,产业会快速发展,直至新的颠覆性技术和产业的产生。从当前情况来看,风电、光伏发电均已迈过三道“门槛”。
风电、光伏发电平价以后,补贴账期风险释放;消纳、电价机制等不断完善,现金流波动风险有效降低。随着煤电灵活性改造不断推进,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的建立健全,加之电化学储能的经济性显现,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一代电力系统的完善,以及“两个一体化”项目的实施,预计电力系统接纳非水可再生能源的能力增强。
当前,电化学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已具备规模推广的经济价值,其应用需求、应用场景、商业模式、技术创新等正在优化和迭代。可以预见,电化学储能的规模应用将对风电、光伏发电等非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以及提高电网安全性、可靠性和灵活性,平滑负荷曲线,减少远端负荷需求,降低电网备用容量等产生深远影响。
考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下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将会加大,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限制持续趋严。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相关政策,若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激励目标,可用超额部分抵扣能耗“双控”考核的总量指标。总体来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对新建风电、光伏发电的需求加大。
目前,风电、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快速下降,在较多地区已低于化石能源发电。尤其是光伏发电,硅料价格仍有下降空间,金刚线切割技术还可优化,硅片成本的下降速度还未出现明显拐点,增效技术(TOPCon、叠层电池等)的空间仍然较大,度电成本还将持续降低。根据当前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十四五”末期,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预计还将下降30%以上。
光伏发电存在两个“奇点”,一个“奇点”是实现与化石能源发电同价上网,另外一个“奇点”是上网电价低于化石能源发电的燃料成本。第一个“奇点”已经“临界”;第二个“奇点”在太阳能辐照资源较好的地区也实现了“临界”,到2025年,预计将有更多地区实现第二个“奇点”的“临界”。第二个“奇点”实现“临界”后,让化石能源作为调峰电源,让光伏等非化石能源多发电,从整个能源供给系统来说,是经济的,更是环保的。既然整体上是经济的,理论上就可以设置合适的交易机制,让传统能源、新能源都“获利”,即,存在把“蛋糕切好”的方法。当前,风电、光伏发电等非水可再生能源即将迈过不再推高全社会用能成本的“门槛”,这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相关效应叠加后,也将产生跨时代的变局。
截至目前,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EIA等单位已发布中国2021~2025年新增装机预测,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也给出了初步研究成果。综合各机构发布的数据,以及我们的研究,“十四五”期间,中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预计为6.0~6.5亿千瓦,约为“十三五”新增装机容量的1.9~2.1倍,年均新增装机容量1.2~1.3亿千瓦,占全国新增电源装机容量的70.0%以上。
问题12:风电、光伏发电的减排效果如何?
答:以我们在华北和西北投资的两个项目为例:
案例1,河北省某投产的100MW光伏发电项目,年均发电量1.56亿千瓦时,年均二氧化碳减排量12.9万吨/年,相当于河北省37.9万亩(252.7平方公里)森林的碳汇量(按河北省亩均森林碳汇测算),相当于项目所在县29.3%的辖区植满森林。
案例2:新疆某规划中的“风光水火储”一体化项目,其中,光伏发电3500MW,风电1500MW,天然气发电2800MW,水电200MW,储能800MW/1600MWh。年均发电量161亿千瓦时,年均二氧化碳减排量1172万吨,相当于新疆1986.4万亩(13242.9平方公里)森林的碳汇量(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亩均森林碳汇测算),相当于项目所在州森林面积增加1.23倍。
各省森林平均碳汇按森林蓄积量扩展法估算。
问题13:风电、光伏发电的发展瓶颈和解决方案是什么?
答:风电、光伏发电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特征,大规模高比例接入电网后,会带来电力平衡、电量消纳、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等诸多挑战;另外,东部有些地区还存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与土地矛盾问题。相关解决方案如下:一是,大规模联网;二是,加大储能建设;三是,通过市场手段增加调节电源参与系统调节的主动性(需要建立健全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发电权市场等);四是,进一步降低风电、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使全系统用能成本尽快“达峰”;五是,除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外,中东部地区仍有大量可用于风电、光伏发电建设的土地资源,应鼓励建设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降低非技术成本,简化单独选址建设项目建设用地相关行政审批(许可)事宜。
问题14:怎样看待储能的发展?
答:储能的规模应用将对风电、光伏发电等非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以及提高电网安全性、可靠性和灵活性,平滑负荷曲线,减少远端负荷需求,降低电网备用容量等产生深远影响。“十四五”期间,抽水蓄能的新增装机占比仍然较高,电化学储能将持续高速增长。
产业发展规律表明,规模足够大且不断扩张的市场,会促进技术迭代和价格降低。总体来看,锂离子电池储能将在电化学储能方式中胜出,主要原因在于车用动力电池的庞大市场会促进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快速迭代和性价比的持续提高。2019年,全球动力电池新增规模为170GWh/年,预计到2030年新增规模将增长到3.0TWh/年。2019年,全球新增电池储能3.1GW(韩国,0.6GW;中国,0.5GW;美国,0.4GW;德国,0.5GW;其他地区,1.1GW)。长期来看,动力电力的年需求量占全部电池需求量的90%以上。2010~2020年,全球按销售加权计量的电池价格由1100美元/千瓦时,下降至137美元/千瓦时;预计2023年会降至100美元/千瓦时,2030年将降至60美元/千瓦时以下。
中长期来看,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膜电极等关键核心技术会不断优化迭代,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系统会持续创新。在未来5~10年,固态锂电池有很大概率会实现产业化。到2030年,预计主流锂电池能量密度可达到500Wh/kg,比2020年提高一倍以上。
锂离子电池涉及的金属材料是否能支撑产业的规模发展呢?2019年,锂离子电池对主要金属材料的需求量为:钴,2.1万吨;锂,1.9万吨;锰,2.4万吨;镍,7.2万吨。预计到2030年,上述材料的需求量为:钴,39.6万吨;锂,40.7万吨;锰,38.9万吨;镍,204万吨。锂、钴、镍的主要储量、开采量情况如下:
(1)2020年,世界锂资源储量为8600万吨,由于勘探投入增加,比2015年增长了4530万吨;经济可采储量为2100万吨,比2015年增长了700万吨。2020年,世界锂产量为8.2万吨,储产比256.1。经济可采储量中,智利920万吨,占比43.8%;澳大利亚470万吨,占比22.4%;阿根廷190万吨,占比9.0%;中国150万吨,占比7.1%。随着勘探投入不断增加,预计世界锂资源储产比还会逐步增长。加之锂产品的回收利用,可以合理预判,锂资源不存在资源性短缺问题。
(2)2020年,世界钴资源储量为2500万吨,经济可采储量为710万吨,产量为14万吨,储产比50.7。经济可采储量中,刚果(金)360万吨,占比50.7%;澳大利亚140万吨,占比19.7%;古巴50万吨,占比7.0%。随着勘探投入不断增加,预计世界钴资源储产比还会逐步增长。加之钴产品的回收利用,可以合理预判,钴资源不存在资源性短缺问题。2020年,刚果(金)的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中国是钴的第一大消费国,其80.0%以上的消费量用于锂离子电池行业。
(3)2020年,世界镍资源储量为30亿吨,经济可采储量为9400万吨,产量为250万吨,储产比37.6。经济可采储量中,印度尼西亚2100万吨,占比22.3%;澳大利亚2000万吨,占比21.3%;巴西1600万吨,占比17.0%;中国280万吨,占比3.0%。随着勘探投入不断增加,预计世界镍资源储产比还会逐步增长,可以合理预判,镍资源不存在资源性短缺问题。
问题15:怎样看待氢能的发展?
答:判断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要看大势、看长远、看全局,要考虑技术、经济、市场及其迭代演进,还要考虑替代方案的竞争,更要结合中国的国情。非化石能源制氢及利用的转化链较长,转化效率存在上限,单位固定成本分摊存在下限,这些是物理和产业极限问题,非技术迭代和规模效应所能解决。总体来看,在乘用车、天然气掺烧、储能等应用领域,于氢能之外,存在转化效率更高、价格更低的竞争性或替代性方案(锂离子电池等)。氢能在客运、货运、轮船等交通运输领域存在应用场景,但是,这仍然要根据电化学储能特别是锂离子电池的技术迭代而定,若固态锂电池及其他性能更优越的储能电池得到大规模商业应用(固体锂电池预计在2025~2030年之间获得商业突破),仍会侵蚀氢能的应用空间。长远来看,氢能预计将在航空运输领域存在应用场景。工业用氢量较难快速增长,但供氢结构受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影响存在调整需求,预计将催生产业机会(主要为化石能源制氢+CCS/CCUS)。
上述观点主要来自对氢能的应用分析。总体来看,氢能有四大类应用:一是,工业应用;二是,交通运输应用;三是,天然气掺烧;四是,储能。由于涉及商业竞争,暂不发布氢能的四类应用场景和竞争分析,若有需要,可根据情况探讨交流。
问题16:对解决钢铁、化工、水泥、远洋航运、航空运输等行业的碳排放有什么看法?
答:长期来看,电力行业除碳的技术路线最为成熟,化石能源发电将逐步被非化石能源发电和储能替代;到2050年,少部分存量化石能源发电可结合CCS/CCUS继续运营。钢铁、化工、水泥、远洋航运、航空运输等行业受技术、经济、工艺等的限制,很难通过自身工艺彻底脱碳。2018年,全球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4.5亿吨,水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2亿吨,初级化工产品二氧化碳排放量为8.8亿吨,远洋航运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1亿吨。上述四个行业合计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2.4亿吨,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9.8%,是印度化石能源和工业排放量的2.95倍、美国的1.41倍、中国的0.76倍。从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来看,这部分二氧化碳的减排手段主要集中在工艺改进(如水泥、航空运输等,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增加CCS/CCUS装置(如钢铁、化工、水泥等)、低碳氢能或低排放燃料替代化石能源等(如钢铁、远洋航运、航空运输等)。
问题17:实现碳中和时,全球还能保留多少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
答:碳中和(净零排放)并非把化石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降到“零”,而是全球碳源与碳汇达到平衡。2000~2018年,全球碳源(碳排放)平均值为370.1亿吨二氧化碳/年,碳汇(陆地、海洋)为192.9亿吨二氧化碳/年。从The Global Carbon Project的数据来看,碳汇量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总体呈正相关关系。2019年,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倡议2050年全球实现碳中和,我们基于以下条件,估算实现碳中和时可保有的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
(1)2050年,陆地碳汇比2018年增长1.2倍。1970~1979年,陆地平均碳汇为74.5亿吨二氧化碳/年;2000~2009年,陆地平均碳汇为98.2亿吨二氧化碳/年;30年间增长了1.32倍。未来30年,考虑到各国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提升,人工植被面积不断增加,以及二氧化碳浓度增长导致植物生长加快等因素,陆地碳汇按2018年的1.2倍估算是偏保守的。
(2)2050年,海洋碳汇比2018年增长1.0倍。1970~1979年,海洋平均碳汇为46.9亿吨二氧化碳/年;2000~2009年,海洋平均碳汇为79.4亿吨二氧化碳/年;30年间增长了1.69倍。未来30年,考虑海洋碳循环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海洋温度的复杂影响,海洋碳汇按2018年的碳汇量估算是合适的。
(3)2050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5亿吨。自1959年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50亿吨上下。到2050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55亿吨估算是合适的。
基于以上条件,2050年达到碳中和时,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2×127.2 + 1.0×96.4 – 55 = 194.0亿吨二氧化碳,是2018年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3.0%。
问题18:实现碳中和时,中国还能保留多少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
答:2019年,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倡议2050年全球实现碳中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及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以下按中国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进行估算。基于问题17的分析思路,作以下设定:
(1)2050年,陆地碳汇比2018年增长1.4倍。根据第七次、第八、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2004~2018年,中国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年均增长2.4%,且呈现加速增长态势。未来30年,若年均增速按1.5%计算,则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将达到2018年的1.63倍。在中国陆地碳汇结构中,林地占比80%左右,因此,到2050年,中国陆地碳汇比2018年增长1.4倍是偏保守的。
(2)2050年,海洋碳汇比2018年增长1.0倍。1970~1979年,全球海洋平均碳汇为46.9亿吨二氧化碳/年;2000~2009年,全球海洋平均碳汇为79.4亿吨二氧化碳/年;30年间增长了1.69倍。未来30年,考虑海洋碳循环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海洋温度的复杂影响,全球海洋碳汇按2018年的碳汇量估算是合适的。各国海洋碳汇量暂按陆地面积占比分摊,中国的海洋碳汇比例为6.44%。
(3)2050年,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5亿吨。自1959年以来,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50亿吨上下。到2050年,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55亿吨估算是合适的。各国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暂按陆地面积占比分摊,中国的比例为6.44%。
基于以上条件,2050年达到碳中和时,中国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4×26 + 1.0×96.4×6.44% – 55×6.44% = 39.1亿吨二氧化碳,是2018年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1.1%。
问题19:对实现碳中和的总体看法是什么?
答:基于风电、光伏发电的发展趋势及大规模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应用场景、市场需求等),储能、CCS/CCUS的技术迭代和大规模商业应用,核能、水能的有限增量开发利用,氢能在部分领域的应用,以及核聚变的可能商用,即使不考虑财政补贴、碳排放权交易等外部激励措施,我对全球及中国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仍持乐观态度。
根据问题17、问题18的分析,结合EIA的预测数据建立分析模型,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时,全球及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结构(可能性方案)见表19-1、表19-2。
根据所列的可能性方案,我们为碳减排较为困难的工业及航空运输业留足了化石能源用能空间。根据全球碳中和的可能性方案(表19-1),到2050年,全球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与2018年相同,工业领域的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仅安排了42.7%。考虑到交通运输领域中的航空运输(大规模利用非化石能源的概率较小)、远洋航运(存在大规模利用非化石能源的可能性)等减排较为困难,2050年安排了36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据EIA的估算,到2050年,全球航空运输业、远洋航运业的一次能源消费分别占交通运输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17.3%和7.5%,若航空运输业、远洋航运业全部使用化石能源,仍低于表19-1安排的化石能源消费量。
中国的情况与全球趋势基本相同。根据表19-2所列的可能性方案,到2050年,中国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018年的70.0%(考虑后工业化的影响),工业领域的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仅安排了50.6%。考虑到交通运输领域中的航空运输(大规模利用非化石能源的概率较小)、远洋航运(存在大规模利用非化石能源的可能性)等减排较为困难,2050年,为这两类交通运输业安排了5.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50年,交通运输领域合计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为65.2%,给航空运输业、远洋航运业留出了34.8%的化石能源消费空间。
表19-1 2050年实现碳中和时全球碳排放结构(可能性方案)
表19-2 2050年实现碳中和时全球碳排放结构(可能性方案)
问题20:碳达峰、碳中和综合型研究机构可开展哪些工作?
答:综合前面问答的阐述,碳达峰、碳中和综合型研究机构可开展以下研究工作:
(1)碳源、碳汇的计算理论及方法。
(2)增加碳汇的方案及路径。
(3)减少碳源特别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费的方案及路径。
(4)碳达峰、碳中和整体行动方案。
(5)碳达峰、碳中和与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的相关性及其演进变化,相应的产业政策等。
(6)碳排放政策、政府决策及相关软科学研究。
(7)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等考核指标的实现方案。
(8)低碳金融相关课题研究及方案设计。
(9)减排技术及产业化相关软科学研究。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中和”风潮下,绿色能源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正加速推进。4月16日,阳光新能源京东肥西智能产业园7MW光伏电站今天正式投运,标志着“光伏发电+仓储物流”产业协同深入普及,我国仓储物流行业绿色转型再添创新范本。阳光新能源是一家专注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国家光伏领跑者计划、
近日,正泰新能源欧洲分公司在荷兰交付了Larendeel38MW光伏项目,为正泰在欧洲新能源领域的稳健发展再添成功案例。该项目位于荷兰中部城市德吕滕(Druten),占地面积32公顷,于2024年夏季开始建设并在2025年一季度完成交付。项目投运后,将为周边区域约12000户家庭提供稳定的绿色能源供应。在项目建设
上周,德国候任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FriedrichMerz)领导的基民盟/基社盟(CDU/CSU)与社民党(SPD)达成联合执政协议,标志着德国能源转型(Energiewende)从绿党主导的“激进脱碳”转向“平衡务实”的新阶段。在执政协议中,气候能源政策以“技术中立、市场导向”为核心,在坚守2045年气候中和目标
“碳票交易”是一种新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它以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为基础。具体来说,碳票是林业碳汇量的凭证,它代表了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吸收量。据台江县林业局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12月14日,台江县完成2023年碳票项目申报。该实施主体为台江县苗岭林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地点为县国有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5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浦东新区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文件明确,积极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组织新型能源技术开发示范项目申报,推动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新能源示范项目建设。开展电网建设计划管理和专项检查。配合市级部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一季度,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健全完善市场运营体系,积极推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持续创新交易机制,全面服务新能源入市,不断提升跨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助力电力保供与能源转型
近年来,随着全球电动汽车(EV)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压力日益凸显。传统充电站依赖电网供电,面临用电高峰期电力紧张、扩容成本高、新能源消纳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光储充”一体化技术应运而生,通过“光伏发电+储能调节+智能充电”,成为调节电网稳定性的有效途径,并逐渐
4月9日至11日,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赴湖北省武汉市、随州市、襄阳市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钢铁行业是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行业。4月9日下午,孙金龙来到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调研企业转型升级情况。他走进管控中心,查看智慧生态环保管控平台,现场了解环保设施运行状态,听取企业推进绿
在当前全球能源结构深刻转型的浪潮中,我国的氢能产业,尤其是绿氢领域,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一环,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被视为塑造未来产业格局中具有前瞻性和潜力的培育方向。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紧迫挑战,“加速构建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新型能源体系”已成为国家层面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征求《工业园区碳排放核算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具体内容如下: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规范我省工业园区碳排放核算,助力园区绿色低碳转型,我厅组织起草了江苏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工业园区碳排放核算指南(征
最美四月天,湖南鼎城十美堂镇的万亩油菜花田迎来盛放季。金灿灿的花田中,白色风车随风旋转。这里是鼎城200MW风电场,由国家电投五凌电力、阳光新能源联合投资建成,系湖南首个大型平原混塔风电场。鼎城风电场汇聚国家电投、阳光新能源在风电领域的技术优势,依托阳光新能源自研“魔方”技术平台,采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5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浦东新区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文件明确,积极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组织新型能源技术开发示范项目申报,推动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新能源示范项目建设。开展电网建设计划管理和专项检查。配合市级部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一季度,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健全完善市场运营体系,积极推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持续创新交易机制,全面服务新能源入市,不断提升跨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助力电力保供与能源转型
4月9日至11日,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赴湖北省武汉市、随州市、襄阳市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钢铁行业是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行业。4月9日下午,孙金龙来到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调研企业转型升级情况。他走进管控中心,查看智慧生态环保管控平台,现场了解环保设施运行状态,听取企业推进绿
在当前全球能源结构深刻转型的浪潮中,我国的氢能产业,尤其是绿氢领域,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一环,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被视为塑造未来产业格局中具有前瞻性和潜力的培育方向。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紧迫挑战,“加速构建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新型能源体系”已成为国家层面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征求《工业园区碳排放核算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具体内容如下: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规范我省工业园区碳排放核算,助力园区绿色低碳转型,我厅组织起草了江苏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工业园区碳排放核算指南(征
最美四月天,湖南鼎城十美堂镇的万亩油菜花田迎来盛放季。金灿灿的花田中,白色风车随风旋转。这里是鼎城200MW风电场,由国家电投五凌电力、阳光新能源联合投资建成,系湖南首个大型平原混塔风电场。鼎城风电场汇聚国家电投、阳光新能源在风电领域的技术优势,依托阳光新能源自研“魔方”技术平台,采
2025年4月10日,全球储能行业顶级盛会——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5)在北京·首都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ESIE2025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国能源研究会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主办。本届峰会以“数智赋能产业变革,储能重塑能源格局”为主题,开幕式现场汇聚了国内外政府主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4日,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花都区支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的通知。文件提出,加强招引设计研发咨询、检验检测、供应链服务、数据服务和交易、综合能源服务、虚拟电厂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对年营业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的,每年度按照年营业收入的1%给予最高30
4月14日,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花都区支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的通知,通知指出,充分发挥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国际空铁枢纽优势,智能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等产业市场需求大的优势,以建设“广东省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广东省首批县域‘光伏+建筑’应用试点”、广州市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浪潮下,最近,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数字化部迎来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一行交流研讨“双碳”工作,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新动力,也为双方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中规院一行参观公司运营监测大厅,了解江苏
4月11日,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特别设立的储能设计与解决方案论坛四大专场在北京首都国际会展中心顺利举办,论坛涵盖了电池技术、构网型储能、系统集成、数智化技术,邀请了40余位储能领军企业负责人及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储能领域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当前,在“碳达峰、碳中和”的
4月13日,由中国建材市场协会主办,国材(北京)检测认证服务有限公司、北京众城永信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风车叶片树脂纤维板》生产技术及产品专家论证会在北京成功举行!近三十名来自科研院所、检测机构、行业协会、生产企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出席。中国建材市场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
近日,隆基电池研发再次取得重大突破。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隆基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两端叠层太阳电池转换效率达到34.85%,再次刷新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世界纪录。晶硅-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作为下一代超高效太阳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其理论极限效率高达43%,远超单结太阳电池的
深化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机遇、问题与对策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贾君君史若涵吴华清(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一、深化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机遇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倍增,资源禀赋高的地区投资不足,为绿色能源合作打开了空间。我国在绿色能源产品上的比较优势,为深化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一)
上周,德国候任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FriedrichMerz)领导的基民盟/基社盟(CDU/CSU)与社民党(SPD)达成联合执政协议,标志着德国能源转型(Energiewende)从绿党主导的“激进脱碳”转向“平衡务实”的新阶段。在执政协议中,气候能源政策以“技术中立、市场导向”为核心,在坚守2045年气候中和目标
仅3个月,宁德时代收到800亿入账。4月14日晚间,全球电池龙头宁德时代公布了2025年一季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47.0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19%,结束了连续五个季度的营收同比下滑趋势;归母净利润139.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2.9%;实现经营性现金流达328.7亿元,同比增长15.91%;期末货币资金超3
守正创新担当作为奋力谱写河南能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河南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夏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作出了系统部署,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进一步对能源重点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推动能源工作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良好开局指明了
日前,南非电力和能源部宣布了电池储能采购计划(BESIPPPP)第二轮招标中标者。此次招标已经选定8个投标者,他们将在电网运营商Eskom公司运营的变电站部署总计615MW电池储能系统组合,并在融资结束之后开工建设。这些项目分布在南非多个地区,一旦上线运营,将根据签署15年电力采购协议(PPA)为Eskom
英国能源智库“未烧尽的煤”日前发布最新报告说,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实现创纪录增长,助推清洁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发电量在全球发电总量中占比超过40%。这份题为《2025年全球电力评论》的报告分析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力数据,包括占全球电力需求90%以上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给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带来重大变革,在此转变中,需要实现顶层机制与底层技术的有机结合,为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入市提供有力支撑。在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的同时,行业面临两大挑战:顶层机制层面,需优化新能源与火电、新型经营主体同台竞价的制度设计;底层技术层面
新形势下,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的“量、价”全面推向市场。而新能源的发电特性,又为市场化交易带来诸多不确定性。2024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实现新突破。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新能源装机容量为18.89亿千瓦,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56%。其中,水电装机容量为4.36亿千瓦,
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消纳后,收益变动、系统调节、规划利用率、入市细则、协同机制等问题,仍然需要认真思考解决。136号文件的发布,体现了新能源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的成果,也对下一步推进和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持续推进“十四五”时期,我国新能源进入高质量跃升发展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