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本文从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两个方面对满足碳中和要求的中国能源转型进行情景分析,探讨中国能源转型框架路线图。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框架路线图探讨
林卫斌 吴嘉仪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
内容提要: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最终构建近零碳排放能源体系。本文从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两个维度对满足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的中国能源转型进行情景分析,探讨中国能源转型框架路线图。研究结果表明:在2050年能源消费总量50亿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80%的低能耗-高比重情境下,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减少到20亿吨左右;在2050年能源消费总量55亿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75%的高能耗-低比重情境下,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减少到30亿吨左右。
在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和2020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两次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进一步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而作为二氧化碳排放“大户”的能源系统将“首当其冲”。本文从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两个方面对满足碳中和要求的中国能源转型进行情景分析,探讨中国能源转型框架路线图。
一、实现碳中和要求构建近零排放新型能源体系
对于中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主要存在两种理解:一种认为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另一种认为碳中和是指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显然,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更高,实现该目标需要更为强有力的行动和措施。对于碳中和的定义和内涵,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提出了四种概念: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二氧化碳净零排放(net zero CO2 emissions)、净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和气候中性(climate neutrality)。其中,碳中和与二氧化碳净零排放虽然表述不同但内涵一致,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二氧化碳人为消除量相抵消;而净零排放是指一定时期内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与温室气体人为消除量相抵消,通过选择气候指标如全球变暖潜势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将各种温室气体转换成二氧化碳当量值再进行加总,从而完成对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核算;气候中性(climate neutrality)描述的是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作用净零的一种状态,其侧重点是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不仅要考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需要考虑人类活动带来的生物地球物理效应(biogeophysical effects)。例如,众所周知的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化对地表反照率、植被覆盖率等产生影响从而引起温升等地区性气候变化。
可见,碳中和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即指一定时期内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二氧化碳人为消除量相抵消。2021年4月《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中对中美两国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做出了区分:“两国都计划在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之前,制定各自旨在实现碳中和/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长期战略”。这一表述意味着中国所提出的碳中和目标有别于美国的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目标。
不过,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巴黎协定》第四条第一点明确指出:为了实现2℃和1.5℃的长期温控目标,缔约方旨在尽快达到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峰值,此后利用现有的最佳科学迅速减排,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汇的清除之间的平衡。因此,在各国的具体实践中政策表述均围绕温室气体展开。2021年4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就《欧洲气候法》关键内容达成临时协议,其中明确2050年实现气候中性。可见,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将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目标。因此,本文认为碳中和顾名思义就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但考虑到国际上的趋势,中国也将会逐步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约束范围。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2014 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2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103亿吨,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3.5%;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为89亿吨,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7%,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2%;碳汇量为11亿吨①。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二是水泥生产、石灰生产、玻璃、纯碱、氨水、电石和氧化铝等工业过程碳排放。其中,化石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是主体,按照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核算的结果,2020年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为99亿吨;按比例估算2020年工业过程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5亿吨左右。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按照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发表的报告,2020年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量为2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左右。
在人为消除方面:其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碳汇,即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二是碳捕捉与封存(CCS),即将CO2从相关排放源中分离出来,输送到封存地点,并长期与大气隔绝。其中,碳汇方面受国土自然条件的约束而具有有限性,中国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农林业碳汇总量预计在10亿-15亿吨。根据上述排放量和碳汇量数据,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要求在2060年之前将二氧化碳排放量从当前的115亿吨左右减少到10亿-15亿吨。考虑到工业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为了给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争取空间,对于能源领域而言,要求到2060年实现二氧化碳近零排放,即从当前的100亿吨左右减少到接近零。二氧化碳近零排放的能源体系理论上有两种可能:一是化石能源退出历史舞台,未来能源系统依靠零碳的非化石能源;二是能源系统中仍存在一定规模的化石能源,但是通过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将这一部分化石能源使用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捕集、封存或利用。如果碳捕集的成本不能够大幅度下降,那么碳中和就意味着到2060年要基本结束化石能源时代,建成近零碳排放能源体系。
二、实现碳中和要求调整能源转型的进程
碳中和要求最终构建近零碳排放的能源体系,这和中国能源转型的既定战略在方向上是一致的,是一脉相承的。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这一提法实质上是定性给出了能源转型的战略目标,所谓革命,就是最终要实现能源系统的颠覆性重构。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重要会议/文件逐步明确了能源转型的方向(如表1所示)。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战略框架,即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推动能源供给革命、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能源转型战略方向凝练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表1 重大会议/文件对能源战略的表述
上述分析表明,碳中和与中国能源转型战略的既定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要实现能源系统清洁低碳绿色转型。不过,碳中和对能源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确定的战略进程是: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50 年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到50%以上。按照2050年能源消费总量50亿吨标准煤保守估计和非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比重为50%:20%:15%:15%的情景,依据各种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系数②可以估算届时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将高达55亿吨左右,这显然无法满足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要求。因此,碳中和的提出意味着原定的能源转型进程需要提速。
实际上,碳中和宣示后中国能源转型战略目标和进程已经做出了一些调整。在2020年12月12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到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这意味着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提高了5个百分点,而原定的20%的目标则可能提前5年实现。那么,进一步地,2030年碳达峰之后中国能源转型的战略进程如何安排?尤其是按照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步走”战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2035年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2050年等关键时间节点能源转型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如何确定?这些需要进一步明确,同时也是制定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框架路线图最重要的里程碑。
三、实现碳中和要求合理把握能源转型的节奏
碳中和目标下,确定能源转型框架路线图核心的边界条件就是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的统一部署,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同样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2030年之前达峰,第二阶段是达峰后排放量逐步减少,到2060 年减少到接近零排放的水平。能源转型的路线图就是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从当前的100亿吨左右增加到2030年之前达峰后的峰值,然后逐步减少到接近0的减排路线图。就整个能源系统而言,二氧化碳排放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源消费总量;二是能源消费结构。因此,探讨能源转型框架路线图需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情景分析,基于这两个维度的情景分析可以得出能源消费二氧化碳减排路径。
(一)能源消费总量情景分析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能源消费大幅度增加。能源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14.7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20年的49.8亿吨标准煤,二十年间年均增长6.3%。分时期看,五年规划期间年均能源消费增长呈增量和增速逐期“双下降”趋势。从“十五”到“十三五”,四个五年规划期年均能源消费增量分别为2.29、1.99、1.47和1.28亿吨标准煤,增速分别为12.20%、6.65%、3.78%和2.78%。
图1 2000-2020 年各时期年均能源消费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如果说过去二十年,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和经济快速增长带动能源消费需求快速增加。那么,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增长也将呈现新的特征。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6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4.5%,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城镇化速度将逐步放缓。与此相应地,中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产业结构将深度调整,这必然会导致能源消费增速进一步放缓。
对于未来中国能源消费走势,本文设定两种情景:高能耗情景和低能耗情景。2016年《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提出: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到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60亿吨标准煤以内,据此,本文将高能耗情景下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设定为60亿吨标准煤,2025年能源消费总量设定为55亿吨标准煤。这样,在高能耗情景下“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的能源消费增速分别为2%和1.7%。低能耗情景下,“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的能源消费增速分别比高能耗情景低0.5个百分点。“十六五”期间,预计能源消费增速将进一步减缓,高能耗情景和低能耗情景下的增速分别设定为0.7%和0.4%,2035年能源消费总量分别为62和58亿吨标准煤。2035年以后,预计能源消费总量将有所回落,高能耗情景和低能耗情景下的增速分别设定为-0.8%和-1.0%,到2050年能源消费总量分别为55和50亿吨标准煤。
表2 能源消费总量情景设定 单位:亿吨标准煤
(二)能源消费结构情景设定
能源结构方面,碳中和愿景下能源转型的核心是零碳的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本文设定未来两种不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的能源消费结构情景:高比重情景和低比重情景。在2020年12月举办的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到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据此,本文分别将20%和25%设定为低比重情景下2025年和2030年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在具体实践中,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可能努力突破所设定的目标,比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而2019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为15.3%,提前一年就完成了规划设定的目标,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接近16%,比预定目标提高近1个百分点。据此,本文设定高比重情景下,2025年和2030年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为22%和27%。对于2035年和2050年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设定为30%-35%和75%-80%,2035年之后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每五年提高15个百分点。
根据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考虑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增长趋势,设定未来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情景,如表3所示。近年来,虽然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消费总量上仍在增加。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需要煤炭和石油消费尽早达峰而后逐步削减。未来随着非化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大力推进,煤炭和石油的消费比重将逐步下降。因此,本文设定煤炭消费比重由当前的56.8%逐步下降至2030年的43%-45%、2035年的35%-40%和2050年的5%-10%;石油消费比重由当前的18.9%逐步下降至2030年的16%、2035年的14%和2050年的5%。由于相对清洁低碳,天然气被认为是可以助力能源转型的过渡能源,未来天然气的利用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而2035年后随着能源转型加速推进,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逐步建立,天然气利用规模将有所回缩。据此,本文设定天然气消费比重由当前的8.4%先逐步提高至2035年的16%,再逐步回落至2050年的10%。
表3 能源消费结构情景设定
(三)能源消费碳减排路径情景分析
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的两种情景设定结合,组成了四种未来能源转型和碳减排情景:一是低能耗—低比重情景;二是高能耗—低比重情景;三是高能耗-高比重情景;四是低能耗—高比重情景。二氧化碳减排速度最快的是低能耗—高比重情景,其次是高能耗-高比重情景,再次是低能耗—低比重情景,最后是高能耗- 低比重情景。低能耗—高比重情景下,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在“十四五”期间达峰,其余三种情景下碳达峰将在“十五五”期间实现。如图2所示,四种情景下能源转型和碳减排都将在2035年之后显著加速。2030年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为97-105 亿吨,到2035年下降至86-100亿吨左右,到2050年降至20-29亿吨,2050年可以实现能源消费二氧化碳的深度减排,有望在2060年就实现近零碳排放能源体系。上述四种情景均能够满足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要求。
图2 四种情景下的能源消费碳减排路径
四、结语
本文基于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和碳汇潜力,分析认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要求到2060年建成二氧化碳近零排放的新型能源体系。在此基础上,从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两个维度进行情景分析,探讨满足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的中国能源转型路线图。分析表明,满足碳中和要求的能源转型一方面要加大节能力度,通过提高能效抑制过高的能源消耗;另一方面要积极有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将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当前的16%左右提高到2035年的30%-35%和2050年的75%-80%。
①对于中国的温室气体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碳汇量的最新数据,目前尚缺乏权威性的官方核算结果。
②为了简化,本文对能源消费二氧化碳碳排放量的估算采用各能源品种平均排放系数,未细分考虑各种不同能源品种在不同用途中的不同排放情况,因此所得到的数值只是一个概算值,并且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按照本文的估算方法2020年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2亿吨,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核算值高3亿吨。
参考文献:
[1]IPCC.Special report on global warming of 1.5℃ [M].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8.
[2]Rezaul Mahmood, et al. Land cover changes and their biogeophysical effects on climat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014(4).
[3]邓旭、谢俊、滕飞.何谓“碳中和”?[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1(1).
[4]清华大学项目综合报告编写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综合报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11).
[5]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 中国2060 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EB/OL]. .cn/html/qqnyhlw/zt20210120_1/index.html
[6]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电力发展展望2020[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20.
(来源:《价格理论与实践》)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7月17日,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杭州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支持政策(试行)》,政策提出,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政府性资金建设项目优先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财政资金补助(奖励)等综合措施,力争到2026年全市工程渣土(泥浆)资源化利用率不低于5%,到2030年不低于10%。文件提出
当前,我国现有工业园区数量超1.5万个,国家级和省级园区超过2500个,贡献了全国工业产值的50%以上,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作为产业聚集的载体,零碳园区对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有着重要意义。7月8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明确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委正式发布《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在此次修订中,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路径首次以完整链条形式被系统纳入,为我国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金融支撑。在新版目录中,“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被列为第1.5.1条,涵盖捕集、运输、利
7月17日,福建省泉州市林业局等七部门发布印发《泉州市林业碳票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通知明确,申请条件共4项,分别是:1.申请碳票的林地、林木权属清晰,有合法有效的林权证明文件。2.森林经营活动符合国家和地方林业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技术标准,拟在监测期内采伐的林地、林木不得申请制发林
节能降碳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十四五”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提升重点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取得新成效。2024年,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同比分别降低3.8%、3.4%,“十四五
2025年11月24-26日,深圳会展中心(福田)将迎来三场国家级环境领域盛会——第三届深圳国际生态环境监测产业博览会(EMIE2025)、深圳国际水务科技博览会(IWTE2025)、国际(深圳)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博览会(环交会),三展首次同期同地举办,形成“技术研发-应用落地-国际转移”全产业链闭环,为全球生态环境
近日,中国能建中电工程浙江院中标平阳润洋新能源有限公司浙江温州平阳1号海上风电项目EPC总承包工程标段三。该项目拟安装38台单机容量16.2兆瓦风电机组,采用500千伏海上升压站,风电场由8回66千伏海底电缆汇流至海上升压站,经500/66千伏变压器升压至500千伏后通过1回500千伏三芯海底电缆敷设至瑞安
日前,上海市崇明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发布关于公开征集生活垃圾焚烧炉渣资源化处理设施项目意向投资单位的公告。为推进生活垃圾焚烧炉渣资源化利用,上海市崇明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以下简称“区绿化市容局”)计划在崇明区港沿镇北端固废园区内建设生活垃圾焚烧炉渣资源化处理设施。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在6月举行的2025年伦敦能源科技峰会上,一场跨越欧亚大陆的能源合作引发全球储能行业关注。乌克兰民营能源巨头DTEK与英国清洁能源科技领军企业OctopusEnergy集团共同推出的“RISE计划”(ResilientIndependentSolarEnergy),以分布式光伏+储能为核心,正式开启这个饱经战火国家的能源重构进程。这项计
日前,中信博与上海电气正式签署沙特Sadawi光伏项目合作订单,项目容量2.3GW。上海电气电站工程公司总经理裘名华,中信博董事长蔡浩、高级副总裁周石俊等共同见证签约,上海电气电站工程公司沙特分公司总经理刘又旸、中信博中国区总裁郭菲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协议。双方将强强联手,为沙特能源结构转型注
北极星能碳圈获悉,作为碳达峰试点城市的常州,在双碳管理上进行了制度性创新,在政府、企业率先引入“首席双碳官制度”,分两个阶段推进首席双碳官制度:第一阶段:2025年12月底前,常州市上市公司和工业、建筑、能源、交通等重点领域市属国有企业力争实现首席双碳官制度全覆盖。第二阶段:2026年6月
7月17日,山东省发改委、工信部、能源局联合印发《山东省零碳园区建设方案》,并在附件提出省级零碳园区14项指标:1、整体目标坚持“高标准、少而精”原则,加强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和要素保障,分期分批,有序推进我省零碳园区建设,逐步达到国家级零碳园区标准要求。到2027年,全省建成15个左右省级
7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出席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态势良好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总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7月17日,山东省发改委、工信部、能源局联合印发《山东省零碳园区建设方案》,方案明确:坚持“高标准、少而精”原则,加强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和要素保障,分期分批,有序推进我省零碳园区建设,逐步达到国家级零碳园区标准要求。到2027年,全省建成15个左右省级零碳园区,形成
广东灵活调节能力现状及提升路径分析——《新型电力系统下广东灵活调节能力分析及提升举措》摘编王雪辰/整理(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进程中,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导致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需求急剧攀升,传统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
当前,我国现有工业园区数量超1.5万个,国家级和省级园区超过2500个,贡献了全国工业产值的50%以上,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作为产业聚集的载体,零碳园区对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有着重要意义。7月8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明确
7月18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星巴克中国宣布与全球领先的绿色科技企业远景科技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未来三年,双方将在现有绿色门店和低碳咖啡烘焙产业园的合作基础上,基于方舟能碳管理系统,共同构建星巴克中国供应链碳管理平台,逐步覆盖星巴克中国100%的直采供应商和重要的间接采
7月17日,贵州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关于组织申报国家级零碳园区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号)。通知指出,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要求,将开展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遴选工作。请你们对照要求,认真组织符合要求的园区申报,每
7月17日日,四川省遂宁安居化工园智慧化改造及近零碳排放项目勘察设计招标公告发布。公告显示,项目总投资2.34亿,项目规模为园区危化专用停车场扩容升级建设,占地约60亩,配套相关设施设备等附属设施;建设化工园智能化安全管控体系一套、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一套、应急消防与危化品处置站一座、减
7月17日,福建省泉州市林业局等七部门发布印发《泉州市林业碳票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通知明确,申请条件共4项,分别是:1.申请碳票的林地、林木权属清晰,有合法有效的林权证明文件。2.森林经营活动符合国家和地方林业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技术标准,拟在监测期内采伐的林地、林木不得申请制发林
节能降碳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十四五”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提升重点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取得新成效。2024年,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同比分别降低3.8%、3.4%,“十四五
近日,持续的高温天气让用电负荷快速增长,给电力保供带来“烤”验。中国电建各个项目积极开展专项行动,多措并举做好电力迎峰度夏工作。技术亮剑,推进电网建设“加速跑”江西吉安南部220千伏配套送出工程顺利投运,项目位于江西吉安市南部,工程共分新建、换接、改造3个部分。整个项目跨越作业任务繁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的背景下,储能技术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撑。7月23日,德赛电池主动安全电芯·系统量产全球发布会将于长沙步步高福朋喜来登酒店盛大举行。作为行业领先的数字化储能解决方案供应商,德赛电池将面向全球重磅展示数智化储能创新产品及先进的解决方案,与全球合作伙伴共绘零
7月11日,南方电网公司召开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决胜十四五、准备十五五”,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参会代表
随着户用光伏市场的发展节奏逐渐放缓,众多经销商开始积极探寻新的业务增长点,阳台光伏这一新兴领域由此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国内的阳台光伏市场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呈现出加速崛起的态势。那么,这一市场具有哪些特点呢?商用场景为主,大功率需求显著从已安装的一些项目来看,国内阳台光伏的主要应
当前,我国现有工业园区数量超1.5万个,国家级和省级园区超过2500个,贡献了全国工业产值的50%以上,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作为产业聚集的载体,零碳园区对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有着重要意义。7月8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明确
作者:刘佳辉卞伟翔李大伟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引用本文:刘佳辉,卞伟翔,李大伟.锂电池石墨复合电极力-电耦合性能原位测量分析[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5,14(6):2240-2247.DOI:10.19799/j.cnki.2095-4239.2024.1149本文亮点:1.使用石墨电极来进行原位测量实验设计与分析,开发原位测量手段对复合石墨电极
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重庆市用电需求激增。记者从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获悉,截至7月17日中午,重庆电网负荷攀升至2852万千瓦,创历史新高。面对严峻的保供形势,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全力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公司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控,依托电力大数据提前分析负荷特性,结合气象信息开
7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梁心新、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介绍“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进展新成效,并答记者问。其中提到,
日前,中信博与上海电气正式签署沙特Sadawi光伏项目合作订单,项目容量2.3GW。上海电气电站工程公司总经理裘名华,中信博董事长蔡浩、高级副总裁周石俊等共同见证签约,上海电气电站工程公司沙特分公司总经理刘又旸、中信博中国区总裁郭菲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协议。双方将强强联手,为沙特能源结构转型注
在“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的当下,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凭借其多元场景、经济性与建筑美学的融合优势,正迎来加速普及期。与此同时,家庭用户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高涨,“自发自用”模式带来的可观经济回报,更使得户用分布式光伏产品的价值日益凸显。值此背景下,天合富家智慧能源2.0时代BIPV新品—
7月15日晚,国务院总理李强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同出席第八届中澳工商界首席执行官圆桌会议。会议聚焦中澳经贸合作新机遇,特别是在绿色经济、清洁能源、产业协同等领域的深入合作。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受邀出席,与中澳两国近30位工商界领袖就未来合作进行了充分交流与探讨。两
7月16日,河北省工信厅发布关于《河北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告。文件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推行工业节能节水,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废旧动力电池等新型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